我家附近的那家超火量販式超市關門了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近日,突然收到一條短信,發送方是家附近最為火爆的“量販式平價超市”,這也是我作為其會員收到的它們的第一條短信,沒想到也是最后一條,因為短信的內容是:關店通知。
這是讓我尤為意外的結局,因為這家超市已開了3年,且人氣一直火爆,加之被大型居住區環繞,且周邊各類剛需零售(如早餐、市場、生鮮超市、肉類專賣店等)配套齊全,儼然已成為一個剛需商圈,輻射范圍甚至超過1.5公里,客群滲透至年輕家庭客群,與其他以老年客群為絕對核心的賣場已然形成巨大差異與優勢…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它關店了,所以更加引發人的關注與不解。
一、為什么它能“開業即巔峰”且長期火爆
答案是“價格”。之于零售尤其最為基礎的生鮮而言,價格實質是唯一核心,尤其是開于居民區之間的賣場更是如此,幾乎不存在諸如以“有機”等為包裝賣點的消費升級賣場空間,因為居民來此本就是因為“方便、省時、實惠”,所以很難將時間耗費于了解“新概念包裝”上。
而這家超市正是緊緊扣住了這一脈門,集中全部精力于此,將價格控制到幾乎“無以復減”的地步;另一方面,由于價格的極致管控,必然利潤空間不高,所以流轉效率就必須要更高,因此它家的重販品是不讓挑的,是兩斤起售的,但質量是有保證的。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總結出了這一模式的幾項要點與趨勢:
1.該模式實質將“量販式”發揮到了極致,整體邏輯:重販品量販集客 - “排隊”跑量- 量大倒逼上游更大價格讓利 - 相對壟斷某幾個上游渠道 - 全品類成本優勢 - 非重販品價格差異策略(會員價與零售價不同,限于消費頻次相對低的單品)- 吸引入會 - 鎖客并提升到店頻率與資金沉淀 - 大范圍復制拓店 - 更大量采購與成本優勢 - …不僅形成閉環且良性循環;
2.該模式實質與“快剪模式”異曲同工,非核心項全部剔除或收費(如塑料袋),一切以效率為核心,一切影響效率的全部杜絕(如講價、挑選);
3.在消費分級(以降級為主)的當下及未來,在貨幣通脹、市場通縮的大形勢及大眾悲觀預期而保守消費的大前提下,此類模式會更有優勢,有向中青年客群進一步滲透的趨勢,這種趨勢值得關注;
4.該項目所有店員全都為“東北人”,而東北人性格特質在此模式中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優勢盡顯,不僅上游殺價、且下游提效(不講價、不叨叨),干脆利落;
5.外廣場的利用也很值得借鑒,品類與價格實質是差不多的,但通過在外廣場集中大量陳列則吸引過路客群關注與挑選,從而引起排隊,“隊一定越排越長”,從而不斷提升人氣,形成更強搶購氛圍,進一步增銷、促銷;
總之,越看它越像中國版的“開市客”,只是比其更極致與接地氣,底層邏輯實質是并無太大差距的。
二、為什么這么火最終還是關店?
對此我與同是其會員的父母曾有過討論,父母的認知是“不賺錢”,因為用人實在太多,人力成本太高。確實,這樣一家不足300平米的超市,用人竟超30人,不可謂不多。就此我也與它們的員工聊過,據員工反饋,它們這種模式就是需要這么多人,且相較該體系其他門店,這家用人還并不算多。所以,這確實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或許并不是主要因素。另外,這家店已開了3年了,一直是用人這么多,如果是因為這個導致關店,那應該早就出問題了,不應該在已然培養成熟的現在(關店)。
所以,我的結論是“租約到期,房東大幅漲價且已有下家預定”,因為它確實把這個位置“養起來”了,周邊居民都“走順腿”了,且因為它越來越火,必然會有很多關注者,所以我猜下一家還應該是“超市”,這是最優的選擇,完全不須培養期,開門即成熟,只要掌握了此模式真諦,加之若能優化人員成本,那賺錢確實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所以,這也給了所有“量販平價超市”一個啟發,合同一定要簽長點,至少5年,以免被截胡;且還應在保持價格絕對優勢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控制成本,并盡可能的多預留一些的利潤空間,如此方能在這種變化時留有更多余地與回旋空間。
總之,我依然非常看好這種模式,尤其在消費降級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大趨勢下,浮躁的將回歸平靜,浮華的必將被洗盡鉛華,一切或將回歸本來應有的樣子,這是規律、更是機會,先識者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