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為做VC,玩的越來越像了
在投資領域沒有人能否認CVC前瞻的眼光和膽識,而他們的動作也被視為是行業的風向標。
哈勃投資與小米的合作在近兩年正在變得越發頻繁。
據投中網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至今,有12個項目獲得了哈勃和小米的共同注資。此前這些項目都集中在芯片相關領域,而今年這種重合已經在新能源與前沿科技上滲透。
從統計來看,兩家企業此前共同投資了顯示驅動芯片及電路板卡研發商云英谷科技,射頻芯片廠商銳石創芯,VCSEL芯片廠商縱慧芯光,聲表面波器件廠商的好達電子、以及CMOS圖像傳感器廠商思特威和射頻前端芯片廠商昂瑞微等。
最近的兩個項目發生在光芯片和新能源領域,公開資料顯示,哈勃投資最新的一筆投資,砸向了光芯片廠商微源光子。而在今年年初,小米也通過旗下資本對微源光子進行了投資。
此外,半年內哈勃與小米一起兩次投資了電池獨角獸衛藍新能源。
具體到賽道中,這些企業集中分布在前沿技術,射頻和與激光雷達相關的領域。
近兩年,芯片和新能源行業成為資本的寵兒,投資“內卷”也在這兩個領域投資得到放大,在上述項目中,小米和哈勃有的是同一輪注資,有的在投資份額上你追我趕。
而在小米和哈勃的催化下,更是引來一眾VC/PE跟風,在這些項目上紛紛跟投。
眼光一致
當然,除了在新領域的持續布局外,此前小米與哈勃共同投資的項目也開始走入了IPO收獲期。
近期,科創板迎來了今年的最高股價和超級募資王——納芯微。
據報道,芯片廠商“納芯微”以每股230元登上科創板,刷新了今年新股最高價。另外,原本僅擬募資7.5億元,但最終實際募資總金額高達58.11億元,超募了整整50億元,是科創板有史以來超募第二位,僅次于中芯國際。
而這支明星股的背后,有兩家投資方也備受關注,它們就是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和哈勃投資。
投中網曾在報道中指出,按納芯微發行價市值230億元,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有超10倍的賬面回報。另外,華為也在2020年通過一只私募股權基金間接投資了納芯微。納芯微上市,意味著華為收獲做基金之后的第一個IPO,其帶給華為10余倍回報,在已IPO項目中僅次于思瑞浦。
水面之上,是小米與華為獲得高回報的熱鬧,然而在水面之下,少了在行業競爭中的你爭我搶,正如開篇所說,兩家企業在投資上的動作,正在變得越來越像,合作次數也越來越多。
其實,哈勃與小米眼光一致背后的原因并不難理解。
從供應鏈角度看,受美國禁令影響,全球半導體行業發生震蕩,手機廠商不得不抓緊布局國內供應鏈體系,以確保業務能夠持續發展。在這一點上,華為和小米有一些相似之處,華為被美國“卡脖子”,小米在供應鏈也缺乏話語權。
更有分析人士認為,小米和華為投資上游半導體公司的目標一致,就是“想要把話語權抓在自己手里”。
復盤小米和哈勃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動作,我們可以看到,兩家都是圍繞自己的主業進行投資,而兩家的主業又都離不開消費電子。
此前,與哈勃投資看過共同項目的投資人就曾對投中網表示:“芯片種類非常多,我們統計過有近千種芯片。華為基本上圍繞著它的主業布局一些芯片,包括射頻、5G還有一些光通訊芯片”。
曾任小米CFO的周受資也指出,小米投資是為了專注業務,小米投資不是為了財務回報,更主要的是通過投資來推動業務。
另外小米產業投資部高級合伙人孫昌旭對媒體表示:“2020年是中國半導體歷史上最好的一年,2019年因為歐美對中國高科技公司的限制,令頭部客戶開始真正幫助中國芯片公司去測試,幫助中國芯片公司從批量和質量上達到國際芯片公司Tier1的水平。過去一年是國內芯片公司成長最快的一年。”
從業務角度來講,過去三年,全球手機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手機市場整體飽和,出貨量下滑明顯,行業中的所有玩家都嗅到了凜冬的寒意。
手機廠商需要順應大勢,做出轉型,而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就是智能汽車。雖然小米和華為兩家在汽車領域的打法不同:小米高調下場造車,華為堅決不造車,但可以看出,誰都不想錯過智能汽車這個市場,并期待從中分一杯羹。
目前,小米正將其在手機與消費電子領域的生態鏈打法,快速復制到了汽車領域,并希望將研發與供應鏈端的優勢最終轉化為產品優勢。
比如小米對電池的上下游產業鏈也進行了投資。其中,上游主要涉及到的公司更多的還是集中在消費類電池上,但電池技術都是相通的。這對于之后的汽車動力電池供應,依然會有促進作用。
而今年哈勃也開始顯露出了在汽車領域的野心,接連在智能汽車相關產業鏈中落子。除了上述提到的兩個項目,其實華為早在2019年投資的深思考,也被認為是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布局之一。
從公司壁壘來講,前沿技術是小米和華為都不可忽視的重要信息,甚至會決定其在行業競爭中的成敗,因此兩家公司也目光一致地將注意力放在了前瞻性技術領域。
市場資深人士曾經表示,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作為產業基金,其作用是雷軍鏈接外部高新技術的一個窗口。產業基金主要與集團主業產生強協同效應,投資方向也以圍繞集團主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為主。
也有分析認為,哈勃投資布局在兼顧現有供應鏈以及前瞻性技術的同時,通過投資補強短板環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供應上的壓力,與華為的業務形成互補和協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哈勃投資可能會涉及更多的“前沿領域”,更多產業鏈上的新技術公司可能會進入哈勃投資的視線。
需要指出的是,某種程度上,哈勃的投資布局越來越趨近小米式的生態鏈投資,即用財務投資的手法做戰略投資,賺錢加產業,雙輪驅動。
小米偏愛早期,華為喜歡獵奇
雖然兩家在選擇標的時會有重合,但大部分時候還是各有風格。
資料顯示,在小米的對外投資中,小米科技和長江小米產業基金是最重要的兩只腳。其中小米科技主要是圍繞新消費領域,意在打造小米的生態鏈體系,比如9號平衡車、紫米、華米等企業。
而長江小米產業基金,更多的是聚焦于硬科技,像是半導體、半導體器件、雷達激光、無線通信、傳感器等,為的是完善小米自己的供應鏈等。
而哈勃的投資,與長江小米產業基金類似,更多的也是聚焦于硬科技,以半導體為主,覆蓋多個細分領域。
為了更好的對比兩家的投資風格,我們截取了哈勃成立后到現在的時間點。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成立于2019年4月的哈勃投資,目前已經出手了75次,投資了73家公司,累計投資金額達12.36億元,這73家公司中,已經有8家公司上市成功,為華為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其中最高一筆的退出回報率高達247倍。
此外,作為除了衛藍新能源外另一家讓哈勃投資兩次出手的企業——杰華特微電子目前已在科創板提交了IPO申請,該公司為電源管理芯片企業,曾在2019年和2021年先后獲得了哈勃投資的投資。
從投資節奏來看,哈勃投資在2021年出手最為頻繁,共投出了40個項目,甚至被認為是“一周一出手”,相比來看,哈勃今年的投資動作比較謹慎,截至5月中旬,僅投出了6個項目,按照這樣的頻率,今年的投資項目數甚至會低于2020年的20個。
而這六個項目也比較分散,分別是與小米再次一起下注的衛藍新能源,隱形吸金賽道光芯片領域的微元光子,今年備受投資圈追捧的電池材料廠商中科海鈉,虛擬現實領域的亙星智能,獨家投資的半導體行業新秀特思迪以及物聯網系統廠商深圳開鴻。
不難看出,哈勃在今年的布局還是聚焦在前沿技術上。
在投資輪次上,其中A輪融資為15筆,B輪和C輪的融資事件各有10筆,戰略融資的項目數有9筆。
關于投資,華為一直遵循著《華為基本法》的投資戰略部署,其中第三十七條規定:“我們中短期的投資戰略仍堅持產品投資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集中資源,迅速增強公司的技術實力、市場地位和管理能力。我們在制定重大投資決策時,不一定追逐今天的高利潤項目,同時要關注有巨大潛力的新興市場和新產品的成長機會。我們不從事任何分散公司資源和高層管理精力的非相關多元化經營。”
也正是如此,我們發現在哈勃的投資項目中,有14家企業只接受了哈勃單獨的投資,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哈勃投資強勢的一面。
包括半導體表面加工設備生產商特思迪,特微型軸承研發商山口精工,半導體氣體制造設備研發商晶拓半導體等,這之中有成立一兩年的初創企業,也有成立十余年的隱形小巨頭。
再反觀小米,與華為相比,小米系的投資領域似乎更為寬廣。在這里,我們將主要分析與哈勃投資重合較多的小米長江產業投資基金。
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比哈勃成立時間早兩年,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該基金已經累計出手121次,投資了105家企業,累計投資金額達67.66億元,相比哈勃來說,可謂出手闊綽,投后上市企業有16家。
具體地,在2020年和2021年,其投資動作比較密集,投資項目數分別為45個和46個。與哈勃類似,今年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也比較謹慎,至今只投出了9個項目。
雷軍曾說過,業務愛好是天使投資。相對地,小米系比較偏愛早期項目,其中A輪項目數為22個,B輪項目數為20個,再之后,就是戰略融資項目18個。
此外,在2021年,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所投資的46家公司當中,半導體產業鏈企業有24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11家,手機相關的只有3家,其余則為光伏和人工智能企業。
另外,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對多家公司尤其看好,進行了至少兩輪的投資。
具體來看,國產車規級MCU公司云圖半導體在2021年完成了四輪融資,分別是天使輪、Pre-A輪、Pre-A+輪和A輪,出于對公司的看好,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分別天使輪、Pre-A輪和A輪出手投資。
另一家汽車控制器芯片研發商旗芯微半導體也在2021年9月到12月,先后獲得了小米系的兩次注資。
2021年7月,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參與了黑芝麻智能的戰略融資以及幾何伙伴的Pre-A+輪,隨后在9月份再次參與了兩家公司的的C輪融資和戰略融資。
此外,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還參與了芯德半導體的A輪、A+輪的融資、瓴盛科技A輪融資和戰略融資以及瞻芯電子A輪和A+輪的融資。
當然,不管是對于華為還是對于小米,投資都只是產業鏈的延伸,這是最基本的邏輯。在共同點上,兩者都是集中在早期和戰略投資的項目上。
跟投華為小米,還有機會嗎?
在投資領域沒有人能否認CVC前瞻的眼光和膽識,而他們的動作也被視為是行業的風向標。
紅杉中國沈南鵬也曾提到:“在智能時代,好的資本一定不是純金融投資者,而是戰略投資人,最好的投資人應該是懂產業的投資人。”
也正是相信小米和華為的眼光,所以一些被他們投過的項目會引來無數關注,甚至估值的上漲。更為形象地,被小米華為選中,似乎成了一種天然的品牌背書。
比較明顯的是,哈勃在2019年最先投出的幾個項目,比如天岳先進和鯤游光電。
2019年8月,哈勃投資向天岳先進投資了1.1億元,持有后者10%的股份,此時天岳先進的估值為10億元。華為的入局,很快讓天岳先進在一級市場引起關注,估值開始瘋漲。
華為投資四個月之后,天岳先進又進行了規模達3.5億元的新一輪融資,三家機構入場,這次投前估值漲到了18億元。一年后,天岳先進來到了上市前,這時,天岳先進總估值達到了101億元,這比一年前的估值整整漲了10倍。
無獨有偶。2019年底,鯤游光電宣布完成Pre-B輪融資,該輪融資由哈勃投資與臨港科創投的共同注資。
一年后,鯤游光電宣布新一輪2億元B輪融資,融資金額直接翻倍,更是引來了愉悅資本、招銀國際資本、元禾辰坤參與,昆仲資本、臨港智兆、華登國際、中科創星、元璟資本、晨暉創投等悉數跟投。
隨后,在2021年,鯤游光電又完成近4億B+輪融資,其中不乏中信正業信業產業基金、云鋒基金、浦東科創集團海望資本、建信投資、明勢資本、源碼資本、碧桂園核心聯盟企業盈睿資本等明星機構的跟投。
可見,華為投資的企業中,不少是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融資份額非常搶手,國家大基金、紅杉、元禾等不同背景的頂級VC/PE扎堆。比如,華為2020年9月份投資的芯視界微電子,在12月又拿到了紅杉資本的投資。
另外,小米與哈勃共同投資的縱慧芯光同樣享受到了這樣的待遇。
在2020年先后獲得了哈勃和小米的投資后,縱慧芯光在2021年宣布完成數億元C3輪融資,并吸引了武岳峰資本、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CPE源峰、高榕資本等跟投。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衛藍新能源,其新一輪融資后估值達到了50億,大漲800%。
不過小米和哈勃在選擇標的上,也不全是成功案例。
比如近期剛剛上市的國內PA模組龍頭廠商唯捷創芯,上市首日大跌36%,并成為了今年以來新股首日最高跌幅,同樣也是科創板開板以來新股首日最高跌幅,市值蒸發96億。
外界分析稱,這家公司在公司尚不具備5G射頻芯片架構完整能力,且營收增長過度依賴大客戶,與國際大廠相比,研發人員規模相對較小,產業鏈參與度相對不足,產品類型、應用領域豐富度也相對不足。
誠然,在高門檻的技術領域,并不是每個投資人都能迅速看清初創公司的價值,而小米和哈勃又都傾向早期投資,所以其投資動向具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但跟投的機構也應該想清楚的是,自己能否接受被明星CVC投后,項目的估值上漲,項目前景的不確定性,說到底,還是信任與算賬的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