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商超怎么了?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近來不少人找我聊對超市的看法,好像對行業挺擔憂的。我倒覺得都挺正常的,會關店的企業繼續關店,能開店的企業繼續開店,企業有其周期性。也沒見哪個商業項目因為招不到超市受阻,簽不下來的基本都是價格沒談攏。
總體來說,商超行業自己在不斷迭代前行,有些企業找到了方向,繼續乘風破浪;有些企業被困周期,無法自拔,甚至聽不進聲音,困境中掙扎。
關店引發的迷茫
一些經營十多年的老店,不少曾經都有過輝煌歷史,在這些年突然不斷關店。這種現象對于很多人的沖擊很大,有的人覺得青春都消失。
超市經營合同是有周期,一般一個合約期為15年,部分場地因各種原因只有10年,也有談判弱勢的場地給到20年租約。
最近幾年到了超市合約陸續到期的階段。到期不能續約嗎?為何一定要關閉?除了超市自身經營乏力外,有更低租金的場地可以替換是關鍵。這個與很多人覺得發展商會大規模提價導致超市無法承受存在偏差。
發展商提價肯定會存在,但是是少數。能夠把一家超市拆成小鋪出租的一般都是沿街店鋪,這個時候終止合約對發展商是有價值的。如果是商業體項目提價把超市趕出去,最終還是要再招一家超市來配套,現在的行情,也不支持哪家超市會給予太高的租金。有些商業項目超市一旦撤離,甚至可能都會崩了。還有種情況是早期超市租的面積大,拿出很大部分做外租區,與發展商爭利,這種情況通常發展商的訴求是縮小面積,而不是把超市踢出局。超市有時候不想縮小面積,也不愿意放棄外租區利益,相互就杠上,最終出局。
為什么超市會選擇新址平替?假設按現在倒推15年是什么時候?2007年。這一年有兩個特點,超市在撿錢,股市在狂奔。上市公司少,股市人傻錢多,大量的風投開始追捧連鎖概念,不少超市在這些年都拿到錢了。
錢好拿,但那時候超市存在一個痛點,沒有足夠多可以開超市的物業,擴張受到限制。中國物業開始有了大的供量是2008年的四萬億開始,根據建設周期差不多在2011年后陸續出爐。
供需失衡。某三線城市一個物業出爐,十幾家企業來圍獵,租金拱到100元一平。為什么能拱那么高,因為那時候這個租金真能賺錢,再者風投可沒時間等你慢慢發展,人家要上市才能變現,才能對后面的金主交代。
現在超市租金什么情況,以北京華聯為例,其華北區含北京租金均值才35元,坪效最高的西南區租金均值20元一平。
物業的供給不足到過剩,超市租金經過10多年的發展,還不如之前。這就產生了大量的關舊店開新店的替換現象。
這種替換對于超市是良性的,從老破舊搬到新房子,心情都舒暢了;對于發展商就得重新招租找出路。
品牌超市的失落
目前,比較刺激眼球的是明星企業紛紛產生不適應性,面臨被逆淘汰,而此前明星企業是旗幟。
這與之前明星企業相對太順利有關。明星企業的發展基本上是企業家一人之力托起來的,其他人都是配角。當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言堂企業變成企業最大的掣肘。
第一批開商場的人都是敢闖敢干的人,那個時候需求端井噴,你敢開店,同時能夠拿到貨,就是贏家。比如賣電視,闖廣東的人,只要不是太倒霉,都發家了。
后來國內制造業發展起來,供給不是問題了,渠道不足成為社會痛點。只要有規模,能賣,你就是大佬。話語權從制造端轉向渠道端,商場只要能夠大幅壓低進價,在市場上猛打價格戰,就是王者。
這兩個階段能成功的,老板都是猛人。員工享受老板紅利,成為堅實的擁護者。
轉折點在于零供關系惡化和電商興起,這個階段人才的價值開始體現,老板的價值其實不那么重要。
這個階段最標桿的企業其實是如日中天的蘇寧,錯過了改善零供關系和介入電商行業。后來想趕超,結果接連踩坑。人力資源不足以支持,權力不下放,還采取的是先射箭再瞄準的路線,按現在流行的說法叫先進入賽道,等風來。
記得那時候蘇寧有個口號大概是:要讓員工做專家,新員工要從生手變成熟手,老員工要變成能手。
當時跟朋友開玩笑說,如果蘇寧能夠:讓專家做員工,讓熟手變新員工,讓能手變老員工,蘇寧前途不可限量。
以前蘇寧的口號好像是:人品優先,能力適度。可要打的是硬仗,能力適度要求是不是低了點。這種管理層工具化的理念,在企業方向明確強勢階段,員工只需要服從猛沖的時候可以。企業迷茫了,管理層習慣盲從,就動搖了。
以前的市場其實就是賺取廉價勞動力,人才的價值程度很低,只需要執行好即可。不論是渠道剝削內部員工,或渠道對制造端的榨取,制造端沒有利潤也只能繼續從事剝削勞動力價值的路線。后來制造業都開始提升工人工資,陸續走品牌路線了。
零售渠道端沒有在紅利階段進行改革,既沒有打通產業鏈,也沒有提升人才價值,反而被逼到弱勢時,繼續采用廉價勞動力路線,甚至裁員加大在職員工工作量,提高所謂人效。這種逆周期用人方式,最大弊端就是弱勢時無人可用,甚至都想著另投明主。
誰在崛起
潮起潮落,市場總是在孕育機會,總有人逆勢崛起。圍城就是有人想進有人出,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以福建等區域市場為例,看看誰在沖。
1、地域派系的崛起
永泰系:福州永泰縣一大特產就是開超市,通過人帶人,逐步成為超市行業重要一股力量。這幾年不僅在福建滲透,南下廣東,北上東北,四處掃店。
永泰系采用駐店股東+店長模式。駐店股東對整體進行把控,店長提供技術支持,接近于雙店長制。門店有駐店股東,對于效率的關注度高,虧的是自己的錢,不能不上心。
店長的能力決定了門店運營水平,大賣場的人員流動,提供優質的店長補給。門店運營數據不能跟一些知名企業比,賺點小錢還是有的。
以前一些大超市開業首日動則兩三百萬銷售額,年銷售額幾億,現在基本觸及不到這個峰值。正常超市開業首日在100萬左右,算很好的。一年銷售額定個幾千萬挺滋潤的。時代過去了,峰值也過去了。超市引流能力已經很弱了。
之前很多人覺得超市給購物中心帶流量,這幾年一些超市已經到了購物中心給超市導流的地步了。沒辦法,得救啊,不能看著超市倒了。影院已經徹底沒有引流能力了,現在是哪個購物中心強,配套的影院票房堅挺些;購物中心弱,就沒有能夠票房做多高的。就像社零不行了,必須拉動汽車和石油權重板塊。購物中心只能含著淚不斷救場。
引進花架子的超市,開補貼做公關,有時候還不如這種實實在在的超市來得好。穩住基本盤即可。
永泰系超市的底有駐店股東進行保障,不會輕易關店,輕易虧錢。賺太多錢除非天時地利人和到位,頂部不高,超預期太多也不太會出現,基本在預估值范圍。
永泰系擴張的資金來源有很大部分來自于永泰縣銀行體系,永泰縣為了發展超市特色,只要簽下物業合同,銀行機構就給予貸款支持。永泰系超市基本經營得還不錯,也為永泰銀行創造了不菲的利息收入,相輔相成,抱團出擊全國市場。
另一塊資金來源于當地先發展起來的個人,這部分人逐步轉型為投資人,都是一個地方人,有著極高的信任度以及幫扶老鄉一起發展的心態。同時他們會把自己的資源深度嫁接進去,推動企業發展。
2、擬沖擊上市的企業
比如近年來很猛的那家。做預備過程中,銷售規模只能上不能下。想提升單店業績不是太容易,開店提高銷售額相對來說更簡單。這也成為其逆勢擴張的基因,很多物業敢搶敢拿,哪怕一時不是太看好。當然有想法沖擊上市的,實力自然不會太差。只能撐到上市那刻,很多問題都有了更多解決方案。
其它一些不相上下的企業,也突然覺得夠得著上市門檻了。特別是它們紛紛把一些知名超市打趴,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感覺就上來了。
3、知名企業離職人員創業超市逐步跑開
某知名生鮮超市區總出來創立的金色四季超市,近年拓店開始加速。有幾個場地是別人關店倒閉的,接手后被起死回生,甚至成為所在區域銷售額最好的。不做外租柜,不做線上,專心只做實體門店,更迎合了購物中心的需求。強運營的市場認可度非常強。有些店有些企業真不是市場原因不行,人員重構后,就被人家玩起來了。
某外資超市出來創立的某生鮮超市這段時間又開了兩家,專門降維打更傳統的超市。和金主聯手,有其迷之自信的能力,也是在穩穩地沖。雖然現在門店數不多,還沒規模,店開多了,也就跑出來了。在外資超市忍了那么久,終于奔放自由了。
4、國資進軍超市業
疫情期間,暴露了超市分布極不均衡,有些區域市民購物極度困難,這讓地方開始思考民生問題。這兩三年,地方通過城投、供銷等平臺,直接進場增多。
通過城投進場的好處是城投手上有很多物業閑置,直接可利用,加上地方供應鏈公司有的是并入城投體系,開個超市倒也合理。就是缺乏超市運營能力,哪怕已經提前知道哪里急需開超市,市場容量有多大,只能被動滿足民生。
跟某地聊過這個話題,保民生不一定要自己親自下場玩。
早期不論地方或發展商都喜歡引入知名超級大賣場,超級賣場也在關鍵時刻起到重要作用。但超級賣場供應鏈不在本地,發生危機需要調貨時,總倉隔了幾個省。民眾可以理解特殊情況,甚至也可以理解漲價,但沒貨就不是理解能接受的。跨省調貨產生的時間,可能會讓民眾短期出現一定的恐慌。
正常時候,超級賣場對于本地的整體貢獻也是有限的。當地有種特產挺有名的,可是隔壁市同樣的特產更有名,這些超級賣場全部選擇頭部商品進行銷售,本地的這種特產根本擠不進超級賣場渠道。加上本地超市受到沖擊,當地這種特產生存空間不斷被壓抑,只能通過一些小渠道維持。
超級賣場進場嚴格,會對商家商品競爭力、產能穩定性、物流運輸性能、資金承壓力進行測試,小商家難以匹配。特別是農產品,農民種植量小,分散,供應不穩定等,與超級賣場要求差距較大。加上各種進場費、條碼費等等,很多都是農民無法承載的。如果是十幾年前,農民賣完貨,一結算,賣貨賺的錢可能還不夠抵扣各種進場費用,還要倒欠超市錢。加上有些超市農產品檢測點設的老遠,你要跨區域去繞一圈,對于本地農民非常不友好。更多的商戶是連去談都懶得去,本地門店沒有采購權,要到區域總部,區域總部談完還要到全國總部,部部都得打通關。
本地商家沒有能力觸達到賣場,銷售能力就越來越受到限制,在地的就業、稅收等等都要受到影響。
地方有必要扶持當地零售企業做起來,小商戶跟小型零售企業才是門當戶對。等當地零售企業發展起來,擴張到外地,本地產品也就跟著銷售出去。
與其自己親自下場,不如通過注資等方式扶持一家,并督促企業進行更加市場化的改革,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更能讓在地民眾和商戶、農民受益。
疫情下,只要不是網點被封,超市大部分都是賺錢的,缺人缺貨缺配送能力為主。有時候因為價格上漲等原因被罵,會覺得自己那么努力,還不被理解,有點心力憔悴。上市的企業報表就不那么純粹。按地方對自己所在地的分析,賣場、社區店、便利店等都有其空間。不少地方工作報告,對于社區店、便利店都有明確的意見。
商超行業遠沒到飽和狀態,商超企業對于選址、對于運營等能力是否有待重新梳理,是企業值得思考的問題。圍城就是有人進有人出,以前很多百強榜的企業都不在了,很多新進入百強的企業很多人甚至沒有聽過,市場總是在不斷迭代過程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