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兩極分化,預制菜品牌最該做好這件事
預制菜從不缺話題。
開學前一天,順豐集團發布了公告,推出預制菜行業供應鏈解決方案,全面布局預制菜行業。
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是順豐將依托物流優勢來解決預制菜市場物流配送、產品儲存等成本性問題,主力預制菜企業全面打通供應鏈效率。
與此同時最近盼盼食品也推出了三款“免洗、免切、免烹飪的預制菜,分別為南洋風味咖喱雞肉和經典風味魚香肉絲,以及川式風味辣子雞等口味。
新玩家的入場足以說明預制菜賽道強大的吸引力,但這條路真的好走嗎?
01
預制菜熱度不減,消費者口碑兩極分化
一邊是品牌相繼入局,另一邊卻負面消息不斷。
在長沙一條較為繁華的道路上,看見了某品牌預制菜專營店掛出了轉讓的牌子,與這條街其他繁榮的門店格格不入。
單店的轉讓或許和選址、消費環境、人流量、需求有關,但據媒體報道,該品牌關店比較頻繁,當所有的不確定匯聚到一起的時候,或許可以證明預制菜專賣店這條路并不好走。
無獨有偶,8月初悄然開業的賈國龍功夫菜首家體驗店在開業半天后就被臨時叫停,雖然并未透露具體原因,但一定是遇見了一些需要及時整改的問題,據了解該門店主要以預制菜產品為主,售價與線上商場相同,并設有多人家庭場景用餐區域。
與此同時在消費者口碑中,預制菜也面臨兩極分化。
有人說預制菜解決了不會做飯的問題,能夠吃到與餐廳口味一致的菜品,而另一種聲音則表示預制菜看起來并不是特別健康,不僅添加劑多,而且大多菜品與宣傳并不一致,且都是高油高鹽的重口味菜品,甚至有人表示預制菜就不該出現在餐廳里,這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網友們的爭論像極了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植物肉,而這背后其實是預制菜消費者教育環節的缺失和部分產品缺陷的表現。
02
預制菜的瓶頸在哪?
因為入局門檻較低,無論有無工廠,只要能夠研發就可以拿到進場門票;因為缺乏標準,所以政府重視,不同地域的菜系都開始打造自己的預制菜產業園和地方標準;因為需求廣,除了家庭場景之外,外賣、快餐也都能用到預制菜,所以備受資本關注。
總而言之,因為預制菜擁有巨大的市場紅利,所以被眾多人盯上。
但門檻低、缺標準并非是限制或助力預制菜發展的瓶頸。
預制菜真正的瓶頸在于產品品質、消費體驗和參與感。
需要品牌培養消費需求、建立品牌信任感,而非單純的新品開發、渠道促銷、價格戰。
如果說要追求快和方便,那么外賣和方便速食,甚至是速凍米面制品都是最優選擇,消費者為什么要選擇預制菜呢?
當然是因為預制菜能夠為其帶來與餐廳口味一致的口感,和親自下廚的參與感,以及端上桌的儀式感。
這不是一道菜就能滿足的,而需要品牌將產品理念與生活情趣相融合。
預制菜本身并不是讓消費者快速吃好飯,而是讓消費者在一定的場景下享受做飯的快感,這就是情緒價值。
例如小龍蝦,雖然吃的是味道,但其實是讓一群人放下手機剝殼,可以靜下心來聊天。而一燉簡單的酸菜魚或許能夠讓孩子對你刮目相看。
吃飯對于中國人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大事,而預制菜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吃好,吃的更健康,而是以菜品為基礎,為消費者營造一個具有煙火氣的生活方式。
03
預制菜的對手是廚師嗎?
有人說預制菜今后會取代廚師,這句話正如當年B2B要干掉經銷商一樣,是一個不錯的笑話。
廚師并不能被預制菜所替代,正如經銷商無法被替代一樣,雖然當下許多餐廳都采用預制菜來提高菜品的標準化和出餐率,但其實預制菜在餐廳的比重并不大,當然那些以快餐為主的餐飲除外。
例如水餃店和包子店都會采用現包來吸引消費者,而一些面館也都是師傅現做,在炒菜中一些地域特色菜館也都有自己的大廚,用獨有的味道吸引消費者。當然炒菜可能會用到凈菜,這是提高效率的關鍵。
所以,預制菜的對手就是自己。
中國飲食博大精深,煎炒蒸煮樣樣齊全,且地域差異大,南甜北咸,風格各異,這意味著預制菜無法兼顧所有,也意味著預制菜在中國市場擁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而這份潛力來自于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人口流動。
所以消費者教育很重要。
目前大多數預制菜品牌往往以產品加工便捷,口味還原餐廳作為宣傳口號,但真正要做的是讓消費者接受預制菜。
但遺憾的是,預制菜的消費者教育做的并不好。
很少看到品牌在社區、便利店、菜市場、超市做預制菜的免費試吃,因為大多數預制菜品牌都通過線上渠道直接觸達消費者,但傳統的地推往往是讓消費者接受的關鍵一步。
這也是消費者教育的重要環節。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最大質疑就是他的健康性,據調查顯示,大部分預制菜都有點咸,很多預制菜含“鈉”量驚人,有的甚至達到每100克食物中含鈉1000毫克以上。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鈉不超過2000毫克,而吃一份預制菜就接近建議標準,顯然如果一天吃兩三份預制菜,再加上其它食品,鈉攝入量就將嚴重超標。
此外保質期也是消費者質疑的一個因素,目前大部分預制菜保質期都在1個月以上,對于吃慣新鮮菜的消費者很難理解,為什么我要吃一份保質期較長的魚香肉絲。
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現做現炒現吃深入人心,與歐美善于囤貨不同,我們喜歡吃新鮮的。
如果說鈉含量的標準屬于生產范圍,那么預制菜究竟健不健康則屬于消費者教育的范疇,顯然當消費者對此有質疑的時候,就說明品牌的消費者教育并不完善。
好產品,好的生產線、高效的物流方式也需要傳播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明白自己購買的預制菜究竟是如何生產出來的。所以打造一物一碼還原生產環節是預制菜品牌需要重視的一步,當然除了一物一碼之外還可以通過私域流量進行工廠直播,發布預制菜生產短視頻,甚至可以邀請消費者工廠游。
但更直接的方式還是地推,現做現賣,現場反饋,如果在一個區域持續三個月的地推,那么只要產品真的好,就會吸引當地消費者二次購買。
服務消費者,健康做好菜才是預制菜發展的宗旨,而消費者教育本質上就是品牌植入,這些都是慢工出細活的過程。
過分追求市場占有率和銷量的品牌顯然不會長久。
預制菜的對手從來不是廚師,而是口感的還原度、菜品的品質、短保高效的供應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