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美妝不吃香了?
來源/19號商研社
撰文/李馨婷、葉曼至
隨著上半年財報陸續(xù)披露,再加上有新公司剛剛遞交的招股書,國貨美妝的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初見端倪。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于以往走的“平價”“平替”路線,包括逸仙電商(YSG.NYSE)、上海家化(600315.SH)、上美集團、珀萊雅(603605.SH)、貝泰妮(300957.SZ)在內的大部分國貨美妝,都紛紛開始發(fā)展部署中高端品牌。
如把時間撥回2019年,憑借著直播帶貨元年的熱度,當時的新國貨美妝,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像完美日記一樣,走“平價”路線,另一類則是打造典雅端莊中國風的花西子派別。
這兩家品牌也是憑借小紅書koc帶火的第一批品牌,在國貨美妝風潮初啟時,銷量也是“杠杠的”。2019年,完美日記以超過15億銷售額的成績奪得天貓1-11月的彩妝銷售冠軍,同年,花西子的銷售額也達11億元。
那些年國貨美妝熱賣的場景,仿佛還歷歷在目。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貨美妝的銷售額卻有所下滑,到了今年上半年,美妝消費明顯更趨理性克制了。
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6月,全國化妝品零售總額為1905億元。其中,3、4、5月的零售額同比出現(xiàn)三連跌,僅首尾兩端實現(xiàn)了數(shù)據(jù)增長,零售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5%。這也是過去10年以來,上半年度化妝品零售總額的首次下滑。
與此同時,部分國貨美妝品牌的財報數(shù)據(jù)也能說明問題。
以完美日記的母公司逸仙電商今年二季度的財報為例,其美妝業(yè)務營收同比降超50%,整體營收同比下降37.59%,凈虧損為2.66億元。造成單季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彩妝板塊收入下降,在今年二季度,逸仙電商旗下美妝品牌完美日記、Little Ondine、粉紅熊等收入減少50.5%。
不過,逸仙電商在早些年便已經在護膚中高端品牌上做出部署,比如收購了包括Galénic科蘭黎、DR.WU、英國護膚品牌EveLom等高端品牌,這些非平價品牌的布局也得到了一些正向反饋。
2022年第二季度,逸仙電商公司錄得凈收入3.18億元,同比增長49.2%。其中,上述三個品牌的凈收入同比增長112%,超出護膚領域整體業(yè)績增速。
如今看來,將部分重心轉向護膚賽道,對部分以往只專注彩妝領域的美妝企業(yè)來說,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明智之舉。不過,護膚賽道同樣也是競爭白熱化的地帶。
主打護膚產品的老國貨品牌上海家化,今年上半年,其營收為37.15億元,同比下降11.76%;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1.58 億元,同比下降 44.84%;毛利率 59.91%,同比下降 1.35 個百分點,再次成為行業(yè)中少有的毛利率未達60%的企業(yè)。
盡管上海家化在財報中指出是受疫情影響所致,但還是難掩其在產品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目前,上海家化旗下上海家化旗下的美容護膚類產品”品牌主要包括美加凈、六神、佰草集、玉澤、雙妹等。盡管旗下品牌有足夠的“國民辨識度”,但如果細化到各個品類,定位高端市場的雙妹似乎沒有跑出來,而面向大眾市場的六神、美加凈雖市場覆蓋率高,卻也面臨品牌老化的困境,美加凈甚至出現(xiàn)連年營收下滑的情況。
相比之下,擁有中高端定位與特色大單品的美妝品牌,則更吃香一點,比如這幾年護膚概念玩得比較“溜”的上美集團、珀萊雅,前者旗下品牌韓束推出主力大單品雙A醇精華,后者則有早C晚A精華等。
如果說,傳統(tǒng)美妝品牌大部分只是部分單品利潤率高。那么,近年來,部分國貨醫(yī)美品牌,則是享盡了高毛利帶來的賺錢快感。
比如巨子生物,2021年毛利率高達87.2%。據(jù)其招股書,2021年,盡管在營銷上的花費高達3.5億元,公司依舊凈賺8億元。
同為醫(yī)美品牌的敷爾佳,剛剛遞交招股書不久,2019—2021年,綜合毛利率分別為76.97%、76.47%、81.95%,整體呈增長態(tài)勢。
被稱為“醫(yī)美第一股”的貝泰妮,今年上半年營業(yè)收入20.50億元,其中光是“護膚品”就實現(xiàn)營收18.28億,主營業(yè)務收入占比接近90%;而“彩妝”品類的收入僅占主營業(yè)務收入的1.08%。
搞彩妝的不如搞護膚的,賣平價的不如賣得貴的,基本成了大勢所趨。據(jù)聯(lián)商網(wǎng)不完全統(tǒng)計,2022年1—6月美妝領域共發(fā)生39起融資事件,其中,護膚領域發(fā)生融資事件14起,占比約36%;而彩妝領域僅發(fā)生融資事件4起,占比約10%。
不止國貨如此,國外品牌也基本是這個路徑。
曾經的平價之選韓國品牌愛茉莉也在走下坡。從2019年開始到現(xiàn)在,旗下彩妝品牌悅風詩吟已經關閉了超過600家門店;就連愛茉莉旗下的妝品牌伊蒂之屋、高端品牌赫妍,也在去年與今年先后關閉了中國市場所有的線下門店,可謂是節(jié)節(jié)敗退。
無獨有偶,歐美大眾品牌美寶蓮也在前兩個月宣布全面撤柜的。要知道,在那個國內彩妝市場處于萌芽的階段,美寶蓮可以說是80后、90后的彩妝啟蒙。
不過這么大一個中國市場,國外美妝品牌豈能輕易放過?
今年5月10日,資生堂啟動在中國市場的首個專項投資基金,由資生堂與博裕投資合作注資5.01億元,資生堂占股98%,將重點聚焦美妝、健康等前沿市場新興品牌,以及上下游相關技術服務公司的投資機會。
與此同時,歐萊雅也在今年5月和東方美谷簽約,宣布在中國市場設立首家投資公司,致力于投資創(chuàng)新美妝科技。歐萊雅旗下的法國奢侈院線品牌Carita凱芮黛,也已經在8月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海外品牌在中高端布局上依然虎視眈眈,各路國貨美妝又能否從“網(wǎng)紅銷售”走向“銷售長紅”,還有待后續(xù)觀察。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