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帝國崛起背后的故事:ALDI與LIDL在英國齊頭并進
出品/自有品牌
作者/史蒂夫·法雷爾
翻譯/木易、阿迪
頭圖/ALDI奧樂齊官網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ALDI與LIDL趁機在英國市場大舉擴張。如今,隨著包括英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通脹加劇,他們又開始逆勢前行。
截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ALDI與LIDL進入英國市場已超過十年,其間他們一直在為經營業績苦苦掙扎,當時他們的市場份額合計不到4%。《金融時報》曾撰文,ALDI在英國市場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因為英國消費者不像美國人、其他歐洲人那樣對價格異常敏感。
也許彼時情況的確如此,但隨著金融危機爆發,經濟瀕臨崩潰,通貨膨脹加劇,成千上萬的英國人蜂擁至折扣店,接受有限的品類,尋求更低的價格,以往關于折扣店影響力的評估一下子土崩瓦解。
到2014年通脹趨于穩定時,ALDI銷售額同比激增32%,而LIDL也增長了20%,其市場份額合計達10%。
如今,隨著通脹率升至40年來最高點,ALDI與LIDL再次逆勢前行。截至5月15日的12周內,兩家折扣商的市場份額合計增長了6%,創下歷史新高:ALDI為9%,LIDL為7%。這與零售行業整體銷售額下降4%的慘淡行情形成鮮明對比。
2010年至2016年期間曾擔任LIDL英國CEO的羅尼·高茨施里奇認為,通脹只是促進折扣店銷售增長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在過去兩三年里,從某種意義上講,新冠疫情為零售行業四巨頭穩定市場提供了幫助”。如今的局面表明“一切恢復正常,因此LIDL和ALDI又開始蠶食四巨頭的市場份額了”。
隨著折扣商越來越雄心勃勃,制定出宏偉的擴張計劃,越來越多的人一致認為,折扣店將進一步蠶食Tesco(樂購)、Sainsbury(森寶利)、Asda(阿斯達)和Morrisons(莫里森)行業四巨頭的市場份額。問題是,當下所面臨的經濟動蕩,是否會像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給兩大折扣帝國帶來同樣的變革性影響?
2009至2022年14年來ALDI與LIDL英國市場份額數據曲線
數據來源:凱度咨詢公司
ALDI與LIDL近年來取得的最大進步是在英國市場不斷開店。ALDI目前擁有大約960家門店,而2012年僅有470家;LIDL目前已增至大約920家。ALDI和LIDL仍在以每周一家新店開業的速度努力擴張,他們競相尋找新的服務區域,以實現2025年各自的累計開店目標:ALDI為1200家,LIDL為1100家。
匯豐銀行零售分析師安德魯·波蒂厄斯表示,整體上市場增長速度放緩,但兩大折扣商正在進行的擴張意味著他們“將繼續蠶食他人的市場份額”,因為擴張是“其增長的絕大部分”源泉。
然而,要想實現業績增長并不容易。ALDI和LIDL不僅需要找到新的倉儲空間來為不斷增長的門店提供配套服務,而且還要努力避免服務半徑重疊。此外,全英勞動力出現短缺,也給他們的勞動力需求帶來相當大的壓力。今年3月,當他們聯系政府討論為烏克蘭難民提供就業機會時,ALDI有8000個職位空缺,而LIDL超過3000個。
然而,高茨施里奇指出,兩家折扣商為員工提供了零售行業最高的時薪(全英范圍內每小時10.10英鎊),這使他們能夠很好地應對勞動力短缺問題。
折扣店贏得消費者青睞
高茨施里奇說,ALDI與 LIDL完全能夠提供這樣的工資水平,因為他們的員工工作效率非常高,“每名員工的生產率相當于其它零售商一個半人甚至兩個人。”
他預測,出于高薪的原因,我們“將看到勞動力從四大零售商紛紛轉移到折扣店的景象”。
從LAD(有限品類折扣店)到LASses(有限品類超市)
ALDI和LIDL不僅努力擴大門店數量,自2008年經濟衰退以來,他們還一直忙于擴充經營品類。
海外資本(Shore Capital)分析師克萊夫·布萊克表示,最初抵達英國市場時,ALDI與LIDL都是LAD(有限品類折扣店),只有大約600個SKU。經過十多年的發展,ALDI的SKU已經增長到大約1800個,而LIDL達到2300個。因此,布萊克說,現在將他們稱作LASses(有限品類超市)更加合適。
布萊克指出,他們如今銷售各種新鮮農產品和冷凍魚類,以及大量著名而高端的“自有品牌——例如LIDL的Deluxe(豪華)以及ALDI的Specially Selected(精選)品牌系列”。
“如今他們正以非常英國化的方式發展,成為一種主流的購物方式。在他們的門店,顧客可以買到各種心儀的商品,而不像以前,只能去其他超市購買新鮮食品。”
布萊克認為,從來不搞降價促銷活動的作法可能對ALDI和LIDL更加有利,因為未來政府可能長期禁止HFSS(高脂肪、高鹽和高糖)產品的推廣與促銷。
他說:“一般情況下零售商的促銷參與率為5%-10%,而主流超市的參與率則高達20%-25%。很多HFSS(高脂肪、高鹽和高糖)產品都是名牌,其銷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促銷。在這方面,兩家折扣商很少經營包括HFSS在內的名牌商品,因此也不會受到HFSS法規的影響。
高茨施里奇說,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從客戶價值主張的角度來看,現在折扣商的競爭實力比10到12年前更加強大了”。
不過,擴大經營品類是要付出代價的。他說:“有一點必須指出:隨著折扣商SKU不斷增加,與四大零售商相比,如今他們的效率優勢并不如從前那么明顯。”
當然,盡管經營品類有所擴大,但與多元經營的主要零售商動輒數萬SKU相比,折扣商的SKU仍然十分有限。布萊克說:“而且折扣商幾乎不銷售任何名牌商品。”焦點管理咨詢公司CEO大衛·薩布爾斯表示,在大多數消費者的購物籃中,“肯定有五六件商品無法從LIDL或ALDI買到”。
折扣商門店數量變化
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在顧客心目中的形象。薩布爾斯說,直到2008年,“將車停在ALDI的停車場被人看到都是一種恥辱。那時人們會發自內心地拒絕去折扣店購物。”但現在,折扣商經過不斷變革、擴大品類范圍、提高商品質量,已經完全被消費者接受了。他補充道:“所有這一切與門店區域和位置無關,而只關乎顧客對折扣店模式的忠誠度。”。
“現在人們喝ALDI香檳都不免大肆炫耀一番,這要放在2008年真是不可思議!”
薩布爾斯認為,折扣店在人們心中地位的突破“大約發生在四年前,當時其市場份額在圣誕節期間首次保持不變”。在此之前,圣誕季折扣店的市場份額會大幅下滑,因為“節日期間客人來訪時,人們不想讓客人看到自己購買的商品貼有折扣店的標簽”。
“這是一個重要轉折點。” 薩布爾斯說:“折扣店得到了顧客的信任。”相關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轉變:根據凱度(Kantar)公司的數據,2012年,19%的家庭會去ALDI購物,如今這一比例上升到了38%。
價格差異
當然,價值仍然是折扣商最重要的主張。“我一直說這是非常基礎的數學題。”1999至2009年曾擔任ALDI英國和愛爾蘭CEO的保羅·弗利表示:“如果價格差距足夠大,人們自然而然會被吸引到折扣店。”
在當前通脹高企的大環境下,對此各大超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感同身受,并正在努力做出反擊。Tesco(樂購)削減了數百種商品的會員價。與此同時,Tesco(樂購)積極推出“向ALDI價格看齊(Aldi Price Match)”的活動,并在2月份出現了轉機,ALDI對Tesco(樂購)650件“價格看齊”商品中的一部分進行了提價,使這部分商品價格暫時高于Tesco(然而Tesco最近已將部分自有品牌從“向ALDI價格看齊”活動中撤出,因為Tesco也相應提高了價格)。
價差縮小
Sainsbury’s(森寶利)也開展了類似的活動,在150條產品線上與ALDI進行價格競爭,主要集中在消費者大量采購的核心產品系列。
布萊克認為,各大超市目前的價格競爭力更為強勁,“管理更好,不再自滿,定價策略發生了真正的結構性變化”,這意味著在許多日常消費品上,價格差距已經顯著縮小。布萊克說:“我記得,2010年,Tesco(樂購)的卷心萵苣售價為1英鎊,而ALDI僅為49便士;如今價格卻一模一樣。”
盡管如此,總體上價格差異仍然存在——盡管正在變得更小。2014年,ALDI在《Grocer 33》報道中首次亮相,其價格比四大零售商最低者還便宜16%;而在2022年3月的最新報道中,其價格優勢仍然保持在13%的高位。與此同時,2014年LIDL比四大零售商最低者還便宜15%;而今年3月份,它仍然要低11.8%。
高茨施里奇認為,事實上這種價格差異不僅依然存在并且非常明顯,與所謂“價格看齊”活動或者會員價相比,折扣商的價值主張更加簡單明了,一點都不復雜。“引用會員價(定向優惠)數據的確能說明一些問題,但從客戶的角度來看,這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繁瑣。在其他零售商購物你要不斷拼湊積分才能享受優惠價,而在折扣店,隨時隨地都能節省成本。”
本土采購
與此同時,ALDI和LIDL現在都在努力向顧客傳達不斷“英國化”的信號。例如,在他們的門店里走動,很容易就能看到英國國旗。ALDI甚至準備今年晚些時候將其尋找供應商的信息發布到電視屏幕上,其本土供應商的競爭將以6集真人秀節目的形式在第四頻道播出。
薩布爾斯指出:“他們的營銷方式,比英國本土零售商更具英倫風。”這在相關品類數據上得到了支持。據LIDL稱,其三分之二的產品產自英國本土,而ALDI CEO吉爾斯·赫爾利在去年公布年度業績時表示,超過75%的產品產自英國。
赫爾利表示,英國本土的采購優勢,加上品類非常有限,使ALDI相對于傳統零售商更具“獨特的競爭優勢”,使其在供應鏈面臨挑戰時能夠更好地保持持續供應能力。他說:“相比之下,我們需要監督、控制和管理的產品少之又少。”
但并非每個人都認同這個觀點。英國ALDI前CEO費利說:“折扣商的供應鏈更窄。如果你在一家工廠遇到問題,那么在品類或產品供應中總體上出現問題的比例就會大得多。實際上,我認為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對于零售思維(Retail Mind)創始人格德·福特來說,折扣店的強大供應能力僅僅源于對細節的高度關注,就專業角度而言,有限品類使其供應能力變得更加強大。他說:“與其他零售商相比,ALDI尤其關注供應能力。”
高茨施里奇說,拋開英國相關負責人的夸夸其談,其供應鏈優勢實際上源于ALDI和LIDL早已在整個歐洲市場站穩腳跟。“英國只是眾多歐洲國家中的一個。而所謂英國四大零售商在英國之外的歐洲市場無所建樹,或者說只能在英國市場獨大。”
折扣商英國與歐洲業務重疊程度
費利稱,折扣商另一個潛在優勢在于,比起其它超市,ALDI和LIDL“總是與供應商保持更好的關系。“當你像LIDL和ALDI一樣,75%或者85%的產品來自為數不多的自有品牌制造商時,你們才稱得上真正的合作伙伴。”
你不是參加談判,而是參與合作,折扣商從你加入他們行列第一天起就會向你宣揚這一點,而這正是與傳統超市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
福特說:“ALDI之所以在GSCOP(食品雜貨供應業務守則)實施情況調查中名列前茅,這是有原因的。”
所有這些似乎都表明,ALDI和LIDL可以復制上次金融危機中的不俗表現,繼續在零售帝國的擴張之路上不斷前行。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以往的成功可能會阻止這種變革的重演。福利表示,折扣店這次將很難給傳統超市帶來同樣的沖擊。他說:“最初折扣店登陸英國市場時,由于無人愿意為其供貨,他們只能到處乞求產品。即使自有品牌也少有人愿意加工,因為這將從市場上奪走名牌產品的利潤。”
直到后來,他們才“開始在生意上有所起色,逐漸開設新店,完善商業模式,終于有一天可以宣告‘我是ALDI或LIDL’。這一切幾乎都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運氣……對當時擔任CEO的我來說算是撞上大運了。當然這也源于他們的價格非常合理,尤其在自有品牌方面。”
優勢不再
但現在情況并非如此,福利繼續說道:“折扣業務在英國運行多年,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當然,近年來其產品供應總有一些進步,但并不像2005年至2009年期間那樣優勢明顯。”
他補充道,2008年,ALDI和LIDL的價值主張對很大一部分民眾來說可謂聞所未聞:在有限品類的基礎上提供最低的價格,的確非常新穎,也非常誘人。“像2008年那樣成為消費者眼中的全新事物,如今這樣的機會已經不復存在。”
他們目前的受歡迎程度意味著將有更多的顧客前來購物,因此,門店將更加繁忙,最終接近飽和。“從單位面積繁忙程度上講,他們超過了英國其他任何一家超市。要想變得更加忙碌會非常困難,因為那樣門店將擁擠不堪,顧客會感到很不舒服。”
前路多艱
福利認為,四大零售巨頭“已經學會了更好的應對方法:成本更低,價格更低。”當然最終結果要看實際行動,現在還不得而知。
布萊克同樣表示:“更好的管理、更少的自滿,并且在定價策略上采取結構性變革,將使四巨頭處于更好的競爭地位。”
他還認為折扣店并不適合所有顧客:“每天工作結束后,大批英國消費者都會去德國折扣店購物,但更多人不會光顧那里。這反映了事物的多面性。折扣店商品種類較少,也不開展線上業務(ALDI最近才開通Aldi’s click & offer電商網站),更不賣汽油,因此對大多數人還是吸引力不夠。”
分享更多ALDI翻譯資訊,交流商業實踐之道,歡迎有興趣的讀者關注“自有品牌”微信公眾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