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的回歸邏輯
來源/巨潮WAVE
作者/董二千
1922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組建了第一個消費合作社——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到今天為止,供銷合作社這種特殊的業態已在中國走過了百年路程。
毛澤東早于1927年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將合作社運動列為湖南農民運動的十四件大事之一,并指出“合作社,特別是消費、販賣、信用三種合作社,確是農民所需要的。”
在其百年的發展演進過程中,供銷合作社在支撐城鄉消費體系、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暢通城鄉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但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幾億國人的日常的生活消費,都只能依賴于供銷社這一個商家。這也使其被詬病壟斷、服務態度惡劣、商品短缺種類少等等問題。
到改革開放之前,供銷社體系已經完全無法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之后,由于供銷合作社壟斷地位的喪失,以及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成長,農村供銷合作社經營狀況逐漸惡化。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多區域的供銷社因經營不善歇業。而這,也被人們當做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視之為市場的勝利。
位于北京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供銷社實際上從未退出歷史舞臺。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社全年銷售額高達6.26萬億元,這一體量已超過京東與拼多多全年GMV之合。
體量龐大的供銷社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并未真正被歷史和消費者所拋棄。在鮮有人關注的縣域、鄉村市場,供銷社體系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市場的力量為何沒有完全戰勝專營、壟斷、態度差的供銷社,而是與之在幾十年之間共存發展,值得深入思考。
01
從未走遠,改革最晚
專營權的喪失,對于供銷社來說是最重要的利空因素。
近日,有多家媒體報道稱供銷社正在恢復重啟。但值得注意的是,供銷社一直是中國商品流通體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從未消亡,那就更談不上重啟。
舉例而言,供銷社至今是棉花收購、加工的主渠道,并受國家委托統一經營棉花,其在棉花收購中始終保持著50%左右的市場份額。此外,在資源回收、農資類商品流通等方面,供銷社也在發揮重要作用。
村鎮市場中的供銷社并未退出歷史舞臺
另一方面,供銷社的問題也同樣顯著,中國供銷集團的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其2019-2021年的凈利率分別為0.45%、0.48%和0.43%,凈利率均不足1%。與此同時,其資產負債率高企,近三年來分別為82.45%、80.24%和81.86%。
若將凈利率低下的原因僅僅歸咎為供銷社承擔著國家政策性任務,顯然是片面的。復盤供銷社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會對這一問題有更深刻的認知。
20世紀90年代,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加速轉軌的過程中,由于供銷合作社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再加上各種長期累積矛盾的集中爆發,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村供銷合作社都陷入了經營困境。
1999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甚至提出口號——“供銷合作社不消滅虧損,虧損就消滅供銷合作社”。
當時的多數供銷社,尤其是基層供銷社,由于規模不大,根本沒有建立起市場化的經營體系。在理念上,供銷社仍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全民所有制、獨家經營”等傳統壟斷式經營方式,“官辦”色彩濃重,缺乏服務意識;在經營業態上,鄉鎮以門店站點為主,缺乏連鎖、配送等現代營銷方式。
同時,專營權的喪失,對于供銷社來說是最重要的利空因素。20世紀80年代,其壟斷著主要農業生產要素的國內貿易和銷售,控制著化肥和農藥的流通,這些都可以為整個體系創造足夠多的效益。
供銷社至今仍有大量農資業務,但已不再壟斷經營
隨著國家逐漸放開了統購、派購、議購的范圍,深化了對化肥、棉花流通體制的改革。私營經銷商迅速增多,供銷合作社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化競爭,這造成了供銷合作社傳統“政策紅利”的喪失,使其靠“吃政策飯”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直到現在為止,這兩大問題都沒有出現根本性的逆轉。因此,也有人將供銷社稱之為“國內市場化改革最難、最晚的地方”。
02
撬動農業,革新模式
掌握流通體系的供銷社,有能力改變農業生產體系和生產方式。
本質上,供銷合作社最大的問題是有“供”無“銷”。
相比于幫農民“銷”的積極性,合作社向農民“供”的積極性要強烈得多。日益嚴重的農產品銷售難題,實際上就是供銷社有“供”無“銷”現實情況的體現。
不過,供銷社的優勢也同樣明顯,比如完備的流通網絡。截止2020年底,全國供銷系統擁有連鎖企業6697家,擁有配送中心10802個,發展連鎖、配送網點83.2萬個,對比來看,我們隨處可見的菜鳥驛站的網點總數也才不到10萬。
巨潮曾在《美菜網,一場尷尬的顛覆故事》的文章中提到:“中國的農產品流通非常的原始和滯后。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農產品的流通需要經歷50多個環節,因此損耗率奇高”。
而供銷社這個由83.2萬個配送點建立的、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供銷合作社平臺和流通體系,其實足以消解農產品產業鏈長、流通環節多的流通風險。
換言之,供銷合作社是目前中國唯一具有全國組織體系的、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在農產品的供銷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天然優勢。
政策同樣指向著這一道路。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以合作經濟組織形式推動‘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是新形勢下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供銷社系統歷經多次改革
掌握流通體系的供銷社,已在某些特定品類上擁有了巨大且穩定的下游需求,而這足以倒逼上游農業生產體系、生產方式的變革,比如棉花。
供銷合作社系統棉花購銷量已經占市場份額的一半左右,因此,供銷社有底氣發起“質量興棉”活動,也能夠推動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參與棉花產業各環節相關標準制修訂,推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如供銷社旗下的中棉公司,在新疆建立了“龍頭企業+軋花廠+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服務模式,提升了棉花生產收購加工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縱向來看,若供銷合作社能將這一路徑推廣到更多的農產品品類,那將有機會加速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發展進程。
此前幾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中,困擾中國農業發展的難題,如今迫切地需要一個答案。民營和社會資本中,拼多多、阿里等大小企業都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而以供銷社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資本,也不應在這個過程中缺位。
03
渠道覆蓋,深入農村
供銷網點帶有惠農性質,即使是無利可圖的地區,也需要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除了農產品的上行外,供銷合作社還肩負著消費品下行的責任。
2006年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示,要在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中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的作用。為此,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提出建設“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簡稱“新網工程”)。
在供銷總社的大力推動下,“新網工程”在各地廣泛推廣,建立起了集農資、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再生資源、等連鎖經營的新型業態。
江蘇“蘇果”是供銷社體系下成功的連鎖店品牌
這是近些年供銷合作總社最重要的一次轉型動作,其中有些連鎖企業已成為了名牌企業,比如江蘇的“蘇果”、安徽“輝隆”等。
值得注意的是,供銷社的定位是為農服務的組織,因此供銷網點帶有惠農性質,即使是無利可圖的地區,也需要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這和市場上大多數的零售企業的功能定位都完全不同。
湖北省房縣萬峪河鄉老人坪村,這是一個距離集鎮20多公里的村落,以前這里沒有成規模的超市,村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很不方便。2019年,房縣供銷合作社在老人坪村委會旁打造了房縣供銷老人坪綜合服務中心,這才解決了村民群眾購物不方便、不安全、不實惠的問題。
來源:“中國供銷”微信公眾號
橫向來看,供銷社通過發展農村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絡,將形成縣有農資、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再生資源集散加工中心、農副產品專業市場、批發市場;鄉鎮有中心超市、直營店;村有連鎖便民店的縣域流通網絡。
而這些事情很多都是大資本不愿做,個體經營業主做不好的事情。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農業、農村的凋敝和發展緩慢,有其現實的原因和道理,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農業和農民就注定只能成為被市場和資本遺忘的角落,這并不符合數億農民群體的利益,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總目標。
04
寫在最后
馬克思在很早以前就有一個論斷:“對待分散的農民,只能引導他們走合作化的道路,不能走別的道路。”
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就是“分散”。從全世界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民和農業經營的高度分散都是現實情況,長期無法改變。
而對于資本來說,對效率的要求,天然就決定了其更青睞于城市市場,在廣袤分散的農村市場中注意力不足,投資不足。相應的,為其提供的服務也會不足。
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通常會被強調其“優化”的一面,認為利潤可以促使資本出現在它最該出現的地方,帶動經濟的繁榮和人們的發展。
但“資源的優化配置”并不是“資源配置”這件事的全部。在那些無法為資本提供足夠收入和利潤保障的農村地區——特別是那些地處偏遠、距離市場較遠的地區,人們仍然有消費和發展的需求,他們也需要獲得資源。
廣大村鎮市場需要供銷社為其配置資源
如果民間和社會資本不愿去配置,那么全民所有制下的供銷社體系就可以發揮出它的作用,在少賺錢、不賺錢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好。這正是所謂“供銷社回歸”的現實意義。
當我們拋開對于歷史問題的刻板印象,站在幾億農民的下沉市場角度去思考,就會發現,供銷社之所以能夠在幾十年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屹立不倒,甚至于至今仍是年銷售額六萬億的第一大渠道,自然有其深刻的邏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