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過張蘭的資本圈,咋又讓中國餐飲心動了?
出品/節點財經
撰文/零度
背靠全球最大的披薩公司,達美樂中國即將沖擊港交所。
繼今年3月招股書失效后,達勢股份近日再次更新了招股書。作為全球最大披薩公司達美樂的中國特許經銷商,達勢股份堅定的上市之心,或與疫情下艱難求生有關。
今年8月份,達美樂的意大利特許經銷商申請了破產,原因是疫情之下,公司現金已然耗盡。達勢股份面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最近三年多,進入中國市場25年的達美樂已經虧掉了10.22億元。
餐飲業的大環境也正在改變。
自從2020年,西貝老總賈國龍喊出西貝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后,餐飲行業開始集體反思。
“過去,餐飲行業對資本市場并不關注,一家較為火爆的店,年收入上百萬,對于餐飲老板來說也夠了。”一位餐飲行業投資人表示,“他們普遍對規模化、資本化沒有興趣。”
隨著海底撈的上市,張勇晉級新加坡首富,情況開始改變。
“這在餐飲行業確實引發了不小的震動,很多餐飲同行們開始躍躍欲試,希望能在資本市場分一杯羹。”上述投資人直言。
除了達美樂,七欣天、鄉村基、楊國福、撈王、綠茶、老鄉雞都開始試水資本市場。
中國餐飲項目,要集體闖關二級市場了。
01
外來的披薩能喂飽中國食客嗎?
2000年前后,披薩在中國市場還算一個高端飲食。當時,必勝客強勢占領中國市場,一批白領精英坐在必勝客的玻璃櫥窗后,嘗鮮海外來的味道——這是新中產的滋味。
披薩的香甜,加之海外飲食文化的入侵,不僅火了必勝客,也讓披薩這個品類在中國市場徹底崛起。
1997年,達美樂也進入中國市場。此后,其開始收購美樂比薩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的特許經營權,又在2017年將經營區域擴大至整個內地以及香港、澳門地區。
但由于必勝客先入為主,以單一品類打天下的達美樂想要反超,難度不小。
圖片來源:浙商證券
浙商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國內披薩市場份額占比第一的品牌仍是百勝中國旗下的必勝客。從2017年開始,達美樂奮起直追,到如今,其門店數量與市場份額,仍與必勝客相去甚遠。
資料顯示,中國披薩市場高度集中,按2021年收益計算,前五名品牌共占據了51.6%的市場份額。其中,排在第一的是必勝客,一家的市場份額就達37.4%。排在第二的是中國本土連鎖餐飲——尊寶比薩,市場份額為6%。
達美樂中國排名第三,2021年該品牌收益為1.6億元,門店數量為468家,市場份額為4.4%。
為了更好的對抗競爭,達美樂的開店速度也在加快。從2019年到2021年,達美樂的門店數從188家增加至468家,三年復合年增長率為35.53%,并于2022年6月30日前進一步增加至508家。
開店也給達美樂帶去了巨大的成本壓力。2019年至2021年,達美樂中國分別實現營收8.36億元、11.04億元、16.11億元。凈虧損分別為1.82億元、2.74億元、4.71億元。
對于持續虧損的原因,達美樂中國于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由于公司將大量初始投資用以推動門店網絡的快速增長,而新店初期并不盈利,需要時間提高銷售額及收回開店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達美樂進入中國后,提出“30分鐘內送達”的承諾,為其帶去巨大的成本。為此,每一家達美樂門店都配備了專職外送騎手,并通過智能訂單調度系統保證準時。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達美樂中國旗下的專職騎手數量達到6500人。此外,公司還有9705名兼職員工,其中包括不少外包騎手。
數據顯示,從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達美樂中國的員工薪酬開支分別為3.36億元、4.69億元、7.03億元、3.37億元,分別占到公司同期總營收的40.1%、42.5%、43.7%、37.1%。其中,公司聘用外包騎手產生的員工薪酬開支分別為2360萬元、3140萬元、4630萬元及2030萬元。
達美樂迫切的上市需求,除了疫情和盈利壓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達美樂中國的特許經營權僅到2027 年的6月份。留給達美樂中國的時間已不到5年。而與達美樂一起焦慮的,還有中國餐飲企業。
02
二級市場,中國餐飲企業跳不過的龍門陣
除了達美樂想要借助資本市場度過艱難時刻,七欣天、鄉村基、楊國福、撈王、綠茶、老鄉雞也紛紛開啟了上市之路。
這條路,很難走。
據港交所最新披露,餐飲品牌綠茶餐廳的上市申請材料“失效”。這已是綠茶餐廳第三次遞表、第二次通過聆訊后招股書再次失效。
老娘舅、鄉村基、楊國福、老鄉雞等此前公布擬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式餐飲品牌,他們的上市環節多處于“卡殼”階段,進展緩慢或停滯不前。
作為國內初生代網紅餐廳代表,綠茶餐廳的IPO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21年3月,綠茶餐廳首次遞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主板上市。因財務數據單位錯誤、“流動負債總額”寫成了“流動資產總額”等錯誤,六個月后該版本的上市申請自動失效。
半年后,綠茶餐廳再次遞交上市申請,并在今年3月7日披露了通過上市聆訊的招股書,但申請材料又一次失效。
但到了2022年4月7日招股書再次失效。一天后,綠茶餐廳第三次遞交了招股書,并于三天后通過聆訊,沒想到時隔6個月會再度失效。
綠茶上市之路不順,與其不穩定的經營業績有關。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綠茶餐廳營收分別為17.36億元、15.69億元和22.9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06億元、-5526.2萬元和1.14億元;凈利潤率分別為6.11%、-3.51%和4.97%。同時段調整后凈利潤率分別為6.1%、-0.7%和6%,低于8%—10%的行業平均水平。
最說明餐館火爆程度的指標——翻臺率也在下滑。綠茶集團2018年、2019年的翻臺率分別為3.48次/天、3.34次/天。而在2020年、2021年,受疫情影響,其翻臺率分別為2.62次/天、2.92次/天。
綠茶之外,不少餐飲企業的上市進程均為失效。
今年7月25日,港交所官網顯示,由于六個月內未通過聆訊,鄉村基的IPO申請狀態已轉為“失效”。此后的7月30日,鄉村基再度提交上市申請。今年9月,楊國福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請材料也顯示“失效”,目前已無法正常查看或下載,IPO進程阻滯。
沖擊A股的餐飲企業同樣艱難。
距離對賭協議約定的最終期限還剩一個多月,老娘舅算著時間遞交了上市材料。2021年,疫情中掙扎一年后,其凈利潤雖出現回升,仍不及2019年水平。
另一邊,同樣沖刺A股的老鄉雞情況也不理想。2019-2021年,老鄉雞營收規模由28.59億元擴張至43.93億元,2020、2021年分別同比增長20.8%、27.18%,盈利能力方面,2019-2022H1,老鄉雞的毛利率從19.02%持續下滑至16.47%。
由于A股主板審核周期更長、條件更嚴格,老娘舅、老鄉雞面臨的上市難度更大。
此外,這兩個項目一個共同點就在于,地域限制較為明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導致中式餐飲的口味眾多,中式快餐難以走向全國。老娘舅、老鄉雞和鄉村基等中式快餐品牌雖紛紛謀求上市,但區域性均較為明顯。
大批餐飲企業紛紛欲求資本一躍,很大程度上是不少餐飲企業經歷一波暫停營業與客流下滑的經營滑鐵盧下,求資本加持的,就是希望通過資本付出,增加自身抗風險能力,預防資金鏈斷裂、現金流吃緊的情況。
03
資本和餐企的“愛恨情仇”
中國餐飲行業每一次上市潮,都與社會經濟環境相關。如果追溯第一波上市潮,還要回溯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當時,包括俏江南一批項目開始融資,謀求上市。
當時以全聚德、小肥羊、湘鄂情等在內的一批老牌餐飲企業先后上市。此后的時光中,小南國等新晉高端餐飲品牌開始奔赴二級市場。
但成功者仍是少數,大部分餐企主動或被動中止IPO,停在了IPO門口,如狗不理、俏江南、金錢豹等。即便今日風光無兩的九毛九,上市旅程也頗為坎坷,曾在2年的上市準備后主動終止IPO。
在成功背后,有大量被雪藏的案例。俏江南和張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如今,張蘭在直播間賣酸辣粉時,也不忘罵“海外金融流氓”。
為了引入資本,張蘭與鼎暉簽訂了對賭協議,從而拿到了2億投資,但協議中約定,俏江南需要在2012年完成IPO。此后,俏江南無緣國內IPO,想要沖擊港股也一波三折。無奈之下,張蘭低價將股份賣給了CVC,也導致她喪失了俏江南的控制權。
與其相似的案例不少,比如,同樣被CVC割韭菜的大娘水餃。
餐飲項目對資本有了天然的防備心。
另外,餐飲項目天然的商業模式就是高現金流,如果不進行大規模擴張,對資金的渴求并不強烈。
一個死守小區門口幾十年的鹵味店,年收入上百萬非常正常。反而是在擴張時,第二店的收入普遍沒有第一家店好,甚至是虧損的。
小富即安,也是餐飲項目創始人普遍的狀態。
“餐飲項目本來就對資本化興趣不大。另外,二級市場對于餐飲企業的準入門檻十分高。”上述投資人介紹。
從資本角度看,港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比如黑石這樣的機構,超過10億美元才能建倉,而餐飲企業早幾年利潤達到3、5個億就能進百強企業,但卻遠遠達不到資本市場的要求,這也導致了投資人并不關注這個行業。
另一個原因是,中餐很難標準化。中國這樣的餐飲大國之所以沒有走出“麥當勞”,最主要的原因是中餐很難標準化,可規模化的程度低。
“我們也看過一些餐飲項目,如果非常頭部,他們根本不需要投資。將我們拒之門外也是常識。”北京一位專門投向消費的基金合伙人告訴節點財經。“作為市場規模大,企業規模小的低集中度行業,餐飲業一直以高汰換、低標準化著稱,資本向來對這類缺乏快速成長性的標的公司避之不及。”
直到疫情到來,這種“互不理睬”的格局悄然改變。
首先是海底撈的成功上市,讓更多這一品類的項目看到了登陸資本市場的曙光。
海底撈上市后,總市值一度突破1844億港元,這一體量,已經超過了太古地產、龍湖集團、恒基地產等地產巨頭企業。緊接著,九毛九登陸港股,這家發跡于海口的小面館,在上市的首日股價暴漲56%,靜態市盈率估值已經高達113倍,超過了此前86倍估值的海底撈。
“海底撈和九毛九成功上市,在餐飲行業內引發了極大的震動。”上述投資人表示。
2020年,一場疫情,長時間,大面積關店,讓原來號稱永不上市的西貝開始籌備上市之路。
賈國龍表示,西貝計劃在2026年上市,目前正按照港股要求準備IPO,“因為過往3年疫情影響導致西貝的營收數據不好看,我們想用2023年至2025年的報表。”從“永不上市”到如今的計劃上市,賈國龍解釋,疫情改變了他的一些認知。“其實餐飲是現金流行業,遇到大災大難還是很脆弱的。(餐飲企業)能有股權融資的話,資本結構就會變得更好。”
餐飲企業再一次向著資本市場發起沖擊。下一個海底撈和九毛九,或許正在路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