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零售破局之道:打造中國“人本主義零售”
12月14日,CCFA聯合BCG發布區域零售研究報告《區域零售企業的未來:打造中國“人本主義零售”》,解構中國商超30年,梳理中國商超市場現狀,預測未來中國商超市場及區域零售破局之道。
報告指出,中國零售行業正面臨諸多挑戰,外部環境的急速蛻變和不確定性的增加,讓不少零售人感受到凜冬已至,不過中國零售也在遵循零售發展規律,正走向下一個質變。
向外看,中國零售三十年走完了歐美的百年歷程,加之新零售、新模式、新業態在資本加持下層出不窮,中國零售的“外型”經歷了高速的顛覆和重塑。
向內看,中國零售在核心能力上還未實現從“貨本主義”到“人本主義”的“質變”,這里的三堂必修課沒有捷徑:惠于人——效率變現的盈利模式、源于人——顧客為本的商品服務、成于人——使命驅動的組織文化。
向前看,中國商超市場未來潛力仍然堅實,區域零售商的本地化優勢將得到充分釋放。本土零售商需排除外界短期干擾,回歸本質,循序漸進地打造“源于人、惠于人、成于人”的三大能力。
報告強調,零售商需定制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以三種能力螺旋上升的模式平衡變革節奏。未來,返璞歸真、守正創新、破繭成蝶。
解構中國商超30年:高速快進、能力缺位、與電商的“提前遭遇”
中國上層中產階層以上人口持續走高,至2030年可達3.2億人,接近美國總人口。同時,疫情下消費者對生活食品和健康日化剛需品類的購買意愿仍然不減,對商超市場整體利好。
在此背景下,中國整體實體零售市場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究其原因,中國零售三十年走完了歐美的百年歷程,高速快進之下中國零售商缺了幾堂核心課。歐美實體零售50年打磨現代化精益管理,30年迭代顧客驅動的業態模式,在建立了護城河之后,相對從容地在最近10年探索全渠道模式。
中國實體零售短短三十年從“跑馬圈地”時代直面全球范圍內最猛烈的線上沖擊,其滲透之快、規模之大、模式創新之多、資本助推之勇,全球無其他市場可及。“學藝未精”的本土零售商被迫連環“大考”,一時間措手不及,反而打亂了發展節奏。
未來中國商超市場:區域零售有望在市場需求結構變化中勝出
未來的中國零售,尤其是區域零售,仍蘊藏著巨大機會。
線下商超市場仍將整體向好:中產規模持續擴大,且在經濟不確定下,消費者更需從食品的消費升級中獲得生活的“小確幸”,使商超市場整體得到了抗擊經濟周期的韌性。
其中,線下商業空間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不可替代,當前線下渠道在中國食品雜貨零售市場占比仍達81%。快速線上滲透之下,消費者更期望通過逛超市獲得生活的實感。
傳統賣場亟需升級轉型:傳統賣場失勢是全球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均面臨的問題,非中國市場獨有。
隨著經濟水平提高,歐美各國賣場零售額占比均呈下滑態勢。中國人均商超面積已超過英國、日本等發達市場,考慮線上零售占比,傳統賣場供給已趨近飽和,因而零售商在拓店過程中已難以獲取銷售增量。
與傳統賣場深度促銷、琳瑯滿目相對應的是,如今消費者更期望獲得穩定的“質優價實”、追求優質精選,傳統賣場亟待轉型。
人群分化催生新業態機遇:參考美國等成熟市場先例,經濟下行將帶來需求的分化,各類零售新業態百花齊放。此時,客群聚焦、有“人設”、價值主張明確的零售商將領跑零售市場,超越傳統一站式購齊的賣場業態。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消費者的分化亦將帶來需求結構變化,帶來新一輪業態機遇。
區域零售釋放本地優勢:美國2021年前十大賣場連鎖品牌中,六席為區域零售商。與美國相比,中國區域零售集中度仍較低,發展潛力巨大。大部分本土零售商能做好一個城市或城市群,但尚不足以擊穿一個省份或區域,因而導致市場格局分散。
當前中國區域“文化自信”正在不斷加深,若區域零售商能通過體系化的顧客洞察充分釋放本地優勢,終將在中國商超市場中脫穎而出。
中國區域零售破局之道:打造中國“人本主義零售”
回望過去十年,領先本土零售商平均毛利率上升5個百分點,凈利率下降3.5個百分點,盈利能力提升主要來自商品毛利。由于零供關系的變化,以毛利驅動,尤其是以后毛驅動的盈利模式已陷入瓶頸。
對比海外領先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平均毛利率穩定在20%左右,凈利率上升約0.1%,盈利能力提升主要來自經營效率提升。盈利模式的差異體現了經營理念上的關鍵差異:中國仍停留在側重零供關系博弈的“貨本主義”,而全球領先零售商已走向顧客至上、效率先行的“人本主義”。
參考領先零售商轉型歷程,本土零售商亟需完成從“貨本主義”向“人本主義”的轉型,補上過去三十年發展中缺失的三堂課:
惠于人:通過人機高效結合的現代化零售管理,不斷“擠”出利潤,并將利潤實惠讓渡于消費者,以獲得更堅實的顧客信任和更大的銷售規模,將效率變現。
源于人:利用顧客洞察體系打造顧客為本的商品服務,將敏銳、精準的顧客洞察通過體系化的流程持續轉譯為差異化優勢,提供真正受顧客喜歡。
成于人:以使命驅動的組織文化構建組織敏捷性,關注“雇主品牌”建設,留住人才、自驅轉型。
“人本主義零售”的轉型非一蹴而就,成功轉型的關鍵是設計適合企業能力現狀、未來發展戰略的變革路徑,并且平衡變革節奏,既不可缺乏變革重心,亦不可忽略現代化零售管理、顧客洞察體系落地、組織文化建設三種能力的耦合關系。三種能力交替上升、相輔相成,為轉型提供資金、規模、人才三大關鍵要素的支撐,形成“三螺旋”增長模式。
全球領先零售商在各自摸索中,不約而同地走過了效率先行、以顧客為本、以員工為本的“人本主義”轉型道路,形成惠于人、源于人、成于人的“人本主義”經營模式。
雖短期內經營將受到挑戰,但三項核心能力落地后,零售商終可實現規模與效率共增的可持續增長之道,長期跑贏商超市場。而撬動這一“質變”的關鍵,則是保持戰略定力、回歸零售本質。
附件:報告全文下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