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青島萬科未來廣場:青島史上最慘開業?言過其實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近期什么情況不必多說,想必大家已然切身體會,朋友圈滿眼盡是“陽陽陽”或分享關于“陽陽陽的預防及應對”;朋友間聊天的開場也從“吃了嗎”轉為“陽了沒”,可見當下“陽與吃”在普遍性上方面達到了同一高度。
而這幾天又是今年青島商業最熱鬧的幾天,因為在如此特殊的時刻,有三個新項目集中登場。對它們完全可以“勇士”相稱,因為此刻開業著實須頂著巨大壓力,只是誰能想到防控政策會如此極速180°大轉彎,“箭在弦上”也不得不發了。
即便心寬如我最近也無比謹慎出行,尤其不敢湊熱鬧,像開業這種高聚集、高風險的事想想都得退避三舍,可因為一則消息又勾起了我的濃厚興趣,使我終能戰勝恐懼頂風探店,這條消息題為——青島史上最慘開業。
在我記憶中,在青島好像無論怎樣,項目開業都是人山人海,此刻雖不好說,但“最慘”也確實出人意料,畢竟此項目區位不俗且愛湊熱鬧本就是青島人民的一大天性,所以周六我鼓起勇氣走入了這個項目一探究竟。
一、項目簡介與探店插曲
青島萬科未來城市廣場的地理位置不錯:地處市內主城區、地鐵接駁、周邊住宅密集且商業相對稀缺。這在當下青島市內主城區可謂占得地利。
而它之所以叫“未來城市廣場”,我猜源于它的背景及定位:它最早應定位為“青島萬科未來城住宅”的商業配套,而萬科未來城在青島算是鼎鼎大名,因為它不僅占地面積巨大,加之萬科的金字招牌使之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但天下萬事一體兩面且能量相等,恰由于“萬科未來城”住宅的名號太響亮與深入人心,所以這“萬科未來城市廣場”反而有些被“壓住了”,不僅有點被“喧賓奪主”,而且給人以“住宅專屬配套”之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其外拓空間。
我探店大多選擇公共交通,因為這能真實感受到項目可達性,對應的是項目未來的輻射范圍與外拓空間。而因為“萬科未來城”名聲在外,故我習慣性地認為這倆必在一起,所以我選擇的目的地是“萬科未來城”,結果“繞城行”就此埋下:我是走了無數冤枉路且問路才終于找到了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慣性認知,所以根本就沒去記它叫什么名字,問路都以“請問萬科未來城新開的商場在哪?”而不是“xxx”在哪。所以命名真是一門學問,如若不慎,起步就會出現問題。
我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我終于看到它“身影”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激動,那時真正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會有怎樣的激動心情,我特記錄了一下微信步數,在寒冬之中,我已為此繞了3公里+,經過了至少3次來回、一次問路、還見到寓意深遠的火車軌道才終于找到了它,準確的說是“見到了它的模糊背影”,當我與它“隔橋而望”,真有種“眾里尋他千百度”之感。這也著實是我探店經歷中最為特別的一次到達過程。
二、項目解析
當我終于找到它時,預感或許“不虛此行”,因為僅就外觀而言,這個項目可圈可點,雖與“未來”談不上什么聯系,但至少大氣而不俗氣,挺拔而不虛浮。
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探店原則,本篇除個人專業或確實曾有較深涉獵范疇之外,其它都是作為第三方消費者的主觀感受,特此說明:
1.建筑及空間
據查該項目體量為12萬㎡,地下1層(不含車場)、地上6層。僅就空間利用而言,整體較好,經典環形動線,較為通透,沒有多余柱子之類。
由于非個人專業,此部分我只指出兩處較為突出的感受——
· 燈光色溫:就個人體驗而言,燈光色溫還是極為重要的,就像天氣一樣:陽光明媚給人以開闊豁達之感,而陰云密布則給人以低沉壓抑之覺。項目的燈光實質正是起到這種作用:明亮的燈光給人以明亮通透的放松之感;而過于柔和、一味追求暖色則營造出一種曖昧、氤氳的氛圍,雖然提升了調性卻讓人無法放松下來。用好了或許有一種高端大氣之感,用不好就如老舊項目硬件功耗不足那般。而該項目給我的感覺略趨近于后者,不夠明亮,與剛開業的新鮮、活力難以匹配。當然這僅代表個人真實感受。
·層高方面:個人感覺似乎有些“矮”,如此選擇也能理解,這樣可以更大限度的提升空間利用率,容納更多內容。12萬㎡之于商業綜合體其實并不大,但它給人的感覺卻是遠超體量、有點包羅萬象之感。只是層高略低使人有一種壓抑之感,加之燈光過于追求暖色,讓人難以放松下來,只能說有得有失。
2.招商方面
綜上所述,該項目的空間利用率可謂達到一種極致,故使其能于12萬㎡中容納更多內容,所以其鋪位數量也相對更多。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真正做到了滿鋪開業,在我實地探訪的過程中,除了兩個鋪位不知為何未開業之外,其余全部開門納客,且品牌準備豐富度均不錯,未見為追求滿鋪而填鋪或圍擋遮掩之類的情況。這在所探店項目中較為少見,足見該項目在此方面準備是相對充分、扎實的。
至于品牌級次方面,非我專業就不多說了,只能說該有的都有,而且說句心里話——現在項目品牌幾乎大同小異,且又有幾個消費者是真正懂品牌的?所以比起所謂品牌級次,空間設計、裝修、貨品豐富度及陳列等反而更重要,未來商業項目應該更多肩負起培養品牌的功能與責任,至于賣賣賣那就是電商的事了。
3.營運方面
感覺較為扎實,各品牌店員普遍能做到門口迎賓、喊賓、送賓,由于相對普遍,所以也能反映出項目對此方面的重視程度。感覺該項目掌舵人應該是位經歷過百貨時代的資深人士,有種當年精品百貨的勁兒,如若如此,那該項目未來更值得期待,因為商業本就是長期主義,真正的底蘊需要時間發酵,而不是一錘子買賣。
4.亮點方面
該項目有兩處給我留下了較深印象——飛天梯與天空之境。最早見“飛天梯”是在當年的西單大悅城,那時真可謂壯觀,印象中還有安保人員專項防護,后來愈發普遍。但像該項目這種較長飛天梯的在青島也不多見,這也應是基于整體樓層較多且直達樓層為餐飲層而設。
“天空之境”是該項目打造的一處特色空間,整體較為震撼,使人眼前一亮,無論設計、造型、用色、意境、醒目程度等都非常到位,算是在青島商業中少見的佳作,值得同仁赴此一觀,可謂最大亮點。
5.營銷方面
這屬我的專業范疇,故可多說幾句——
首先,在開業陣勢營造方面,實話講并不太足。也許是我生活區域距離該項目有一定距離,但怎么也算是活動于核心城區,要不是尚在商業圈子,我真不知道還有這個項目且即將開業。這或許是結合疫情態勢研判的選擇,總之就開業陣勢方面是有一定差距的,當然投入必然也更低。按目前情況,尚可以理解。
其次,主力PR活動方面為IP展,但未能起到“主力作用”。當下實則為“歷史級試金石”——因為此時此刻什么活動有效果、對客群有吸引力一試便知,而非如往常般被開業慣性人潮所掩蓋,無法辨清虛實。故此次多個以IP展為開業主打活動的項目似乎為我們驗證了一件事——IP尚撐不起場子,只能是配角。
對于IP我感覺更像一陣“風”,未來或能大行其道,但最近5年內于非超一線城市而言,更多只是噱頭。因為真正大眾化的IP就那么幾個,其它皆屬小眾。換而言之,消費者極少是慕名而來,而是順便看到,至于拍照分享與否則主要打量順不順眼、可不可愛,與藝術系、IP性等關系不大。恕我直言能達到藝術鑒賞維度的消費者屈指可數,且此類人群反而不愿逛商場、嫌鬧騰,都去逛藝術展了。另外,拍照打卡熱潮現在也在快速降溫,除了知名大熱IP外,如若在朋友圈看到其他不知名IP的自拍打卡分享,反而感覺就像“沒見過世面”之類,適得其反。
綜上,可將IP定義為美陳,如此理解可去除大部分被游說水分;且自造IP更長遠,主要握緊三板斧——先入為主(門前搞個大的)、隨處可見(與軟裝融合)、渲染包裝(比如找個外國藝術從業者參與一下,包裝包裝。注意是從業者,而不是藝術家,外國大學生也算。)
第三,爆點活動未達預期。開業怎么也得有一個“爆點活動”,比如請明星:有錢的請頂流、較有錢的請流量或知名藝人、沒錢的請流量網紅,總之得找個“點”作為抓手實現單點爆破。而該項目似乎想借力“IP”爆破,但私以為除了極個別頂流IP外,IP是根本達不到的,如此則缺少“尖兵”,自然也就沒有了“爆點”,沒有爆點則失去四兩撥千斤的裂變傳播可能;加之目測預算限制較大,所以在目前“大眾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形勢下,開業勢必爆冷。
其次,SP活動雖豐富但似乎抓錯重點,以下圖所見抽獎算是主力SP活動,但在信息愈發爆炸的當下,大眾對于撞大運般的抽獎愈發不感冒,反而認為不實誠,遠不如簡單直白的“返多少”更高效與真誠。
另外則是設計露出方面有些過于飽滿,雖讓人感覺活動很豐富,但卻較難分辨,遠不如全力突出重點活動,其他以小字或直接掃碼觀看更直接有效。但真做營銷的都知道,這其實挺難抉擇的,一實操往往就開始不斷做加法了,效果反而背道而馳。
最后,宣傳方面在“面”的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宣傳就是造勢、造勢就是擴大覆蓋面,有錢的使用鈔能力即可換得,沒錢的則須以小博大、四兩撥千斤,這就需要技術了:故只能通過裂變營銷、口口相傳,除此之外再無它途。當然還得有爆點作為抓手;最后還需要運氣加持,只是不做又哪知道運氣如何?
6.人氣方面
相信這或許是各位最為關注的——究竟有沒有相關報道表述的那么“慘”?對此,我的實探所見是:沒有傳統開業那種好、但也沒有那篇文章說得那么慘。就目測而言是能達到平常周末水平的,但須知道這可是大眾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當下,馬路上都沒啥人,加之通過其相關活動、宣傳等反推其投入情況,能達到這種客流已然算是不錯了。所以還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該圖摘自朋友圈。現場人氣雖未達到這般好、但也不像傳言那般差,算是正常。
另一方面,由于其開業日期選在周五(12月16號),故開業時分人氣差也情有可原——這是工作日,要么上班,要么不上班,居家者大體可分為四類——退休者、全職主婦、暫時失業者、陽性等各類病患:
·退休者當下已然拉響最高級警報,能不出門堅決不出;
·全職主婦由于擔心孩子,所以不敢湊熱鬧;
·暫時失業者估計沒那心情;
·而各類病患則大多有心無力。
所以若它開業如過往般人山人海反而反常。只是若選在周末開業更好,畢竟打工人休息了,基數大了,必然水漲船高。只能說它這開業時間應定于疫情政策質變之前,不得不硬著頭皮上了。
三、總結評分
最后做個總結評分吧(滿分5分、0.5進制)——
招商方面:4.5分。由于非我專業且基本不存在5分,僅就開業率與準備情況而言,已然趨近滿分;
區位方面:4.5分。雖并非城市中心,但依然是難得的市內主城區稀缺位置且地鐵接駁、住宅林立,同樣在新開項目中接近滿分;
空間與相關設計方面:4分。空間利用相對極致,只是層高、燈光等個人主觀感觀影響較大,故扣1分;
營銷方面:3分。如此特殊時刻,或許有更多權衡限制。此分主要基于上述提到的爆點、宣傳策略等方面評出。
總體評分:4分。商業是看長期的,大家應該都見過不少開業即巔峰的項目,所以若只以開業情況評判好壞那就是外行看熱鬧了。而此項目占得地利、滿鋪開業、能感覺出掌舵人內功不俗,相信只要疫情形勢扭轉,應該差不了的。
再次強調:以上皆為個人主觀觀點,歡迎批評、指正,交流共進。望有啟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