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添加劑事件后,“零添加”的路依舊不好走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王國平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消費者,不時爆出來的案例觸目驚心,以至于國際上對中國食品有著異樣的目光。
中國食品工業從無到有,從滿足小眾,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從低成本角度來說,確實滿足了大眾的基礎需求;但從品質來看,與消費者預期步伐開始有些不同頻。
海天的醬油確實滿足了人們對低價醬油的訴求,卻沒有意識到時代的變化,以及如何去平衡這種節奏。
一、成本制約價格,消費受眾仍然偏窄
零添加是好東西,這個基本是個共識,但零添加醬油售價高,也客觀上影響了購買力。一小瓶零添加醬油動輒幾十上百元,明顯與大眾對于醬油的認知存在出入。貴,是一種障礙。
貴主要源于原材料成本、制作成本、發酵成本(通常3年起)、渠道成本等。營銷成本還沒有成為零添加的主要成本,源于零添加企業基本不敢推廣,否則價格還得往上漲。市面上的零添加基本屬于白牌行列,海天事件后才獲得進入渠道的機會。
零添加醬油貴,市場對于醬油的定價處于在配制醬油小幅上揚才能接受的階段,兩者不匹配性凸顯。市場上零添加的頭部千禾采用的方法是加水,白糖兌色,在配料表里清晰注明。稀釋后的醬油也是醬油,消費者買到價格匹配的“醬油”,兩者都可以愉快地“交個朋友”。
海天零添加醬油產品明確注明:“未檢測出”,則是基于游戲規則,只要現有檢驗設備沒有檢測出來超標,就是“零添加”。一般,消費者會把“零添加”當作是絕對沒有任何添加劑,這個與國家標準是有出入的。微量含有,但攝入量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即可以稱為“零添加”。海天也怕再次遇到較真的消費者,所以注明未檢測出,童叟無欺。
日本的龜甲萬,到中國設廠,也很快學會入鄉隨俗,其配料表曝光了一切。不管各家企業如何詮釋“零添加”概念,大部分都是基于與市場相對匹配。真正零添加太貴了,無法走大眾渠道銷售,動銷壓力會壓垮一切。
二、渠道過窄,缺乏輸出窗口
大眾渠道通常走10-30幾元價格帶的“零添加”,再往上走,動銷就會存在問題,高于消費者對于醬油的價格定義。好的零添加醬油又基本要在這個價格帶上方,存在明顯錯配。目前零添加醬油的銷售途徑通常是星級酒店、高端日料、母嬰及出口渠道,這些渠道受眾對于品質要求較高,價格敏感度低,能夠消化零添加產品。超市等大眾渠道是最能夠觸達消費者的,這類渠道客群價格敏感度又偏高。除了降配“零添加”,很難去拉平。
最近超市行業比較流行的“好貨不貴”概念,才有了一個打開窗口的機會。以超市自有品牌的身份出現,可以化解部分渠道成本,又滿足超市對于品質好貨的追求,但這仍局限于個別高端超市。
高貨值產品通常喜歡的自建專賣店渠道,與零添加醬油也無法匹配,醬油禮品化概念短期無法流行。零添加醬油一直以來都是掙扎求生,沒有資金玩形象店概念,也沒見到有資本突然殺入這個賽道。
三、場景改造,面向中產
醬油如果一直是廚房場景,作為高頻用料,無法從現有賽道脫穎而出,一般消費者也不會為此付出溢價。要想讓更多的受眾接觸、消費零添加,醬油的包裝、場景等都需要重新匹配。
若以養生概念滲透中老年財富階層,客群又過窄;融入社交、精致生活概念撬動年輕及中產階層,方能拓寬客群。精致小瓶替換家用大瓶,在降低產品單價的同時達到低頻使用升高頻,又避開保質期問題。如果還是基于原有賽道邏輯,零添加是不可能與強大的配制醬油相抗衡。變道,實現超車,才能達到新老迭代。
海天零添加事件已經過去,對于消費者起到了醬油知識的啟蒙作用,本質還是一場消費升級即將來臨。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會被不斷拉高。中國的食品行業也到了轉折點,如何做好產品滿足國人,搶占境外市場,都是即將面臨的課題。海天自身的轉向,以及各類零添加企業逐步沖出賽道,都是中國食品企業積極提升面對市場的表現。新一輪產品迭代已然拉開序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