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閃了火鍋三雄的腰
來源/斑馬消費
作者/陳曉京
餐飲行業的從業者,憋了3年的一口氣,終于可以長長地舒出來了。
可在上周,中國連鎖火鍋行業問題頻出,就像那鍋沸騰的鍋底,熱度始終不減。
前有巴奴毛肚的18元“天價土豆”,后有海底撈突然叫停自帶菜服務,呷哺呷哺更是因食品安全問題登上北京消協黑榜。
雖然,“火鍋三雄”均以各自不同特色,立足于中國火鍋界,但餐飲最底層的競爭,還是食物本身。
消費復蘇的趨勢當前,餐飲行業千萬別再被小小的“土豆”閃了腰。
01
“天價土豆”風波
一盤土豆18元,乍一看,好像沒太大毛病。如果,盤子端上桌,里面只有5片土豆,相信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會不淡定了。
土豆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食材,任何時候,它都與“貴”扯不上太大的關系。但是,上周,巴奴毛肚火鍋就因為一盤“天價土豆”,持續幾天霸榜熱搜。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網上流傳的視頻顯示,西安一位消費者在賽格商場巴奴毛肚火鍋店就餐時,發現自己花18元點的一盤土豆,竟然只有5片。該視頻一經發布,即引發熱議。
盡管,巴奴毛肚火鍋事后發布致歉聲明稱,該事件是由自身管理失誤所致。實際上,5片土豆是小份的量,西安門店的實際售價為9元。
即便如此,一般消費者還是覺得這個價格太高了,哪怕,這是所謂的“富硒土豆”。
“天價土豆”事件引發了消費者對巴奴毛肚火鍋“價格貴”、“菜品分量少”的集體吐槽,甚至有人反映,在巴奴人均200元,居然吃不飽。
2月24日晚間,巴奴創始人杜中兵通過個人微博回應:巴奴的“富硒土豆”,不僅有產品本身的價值,還包含了環境、服務、全供應鏈等的價值,所以,暫時不考慮降價。
在中國火鍋界,巴奴是以食材取勝,不斷推出首發或一系列原創菜品,例如烏雞卷、繡球菌、鮮鴨血、井水黃豆芽等,與同行們展開差異化競爭。當然,這也成就了其品牌中高端的定位。
巴奴毛肚火鍋2001年創立于河南鄭州,它以全直營的模式從河南出發,20多年過去,也才在北京、上海、廣東、湖北、江蘇、陜西等全國少數幾個省市落子。截至目前,全國門店總數88家,今年有望突破100家。
02
行業問題頻發
巴奴曾有一句為外界廣為熟知的Slogan:“服務不是我們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這句話,既突出了自身的特色,也與競爭對手海底撈針鋒相對的意味濃厚。
1994年,海底撈從四川簡陽創立之日起,就以服務立身。在它的店里,不僅能享受擦鞋、美甲、唱生日歌等服務,甚至,在它的衛生間,還有服務員專門給顧客遞手紙。
就在巴奴天價土豆的同一時間,海底撈(06862.HK)也因叫停顧客自帶食材而登上熱搜。
據了解,海底撈在2017年推出自帶菜服務,其目的是為了讓顧客在海底撈吃到更多自己想吃的東西,得到更好的用餐體驗。顧客自帶的食材,海底撈服務人員還可以免費將菜品處理干凈。只是,自帶菜需要留樣,并簽一份免責協議。
自帶菜,無疑是海底撈對自身服務的一種延續和升級。
餐飲行業就是靠賣菜賺錢的,禁止消費者自帶食材,天經地義。只是,之前允許,現在突然叫停,就讓很多網友不理解了。這不是簡單的一句“出于食品安全的考慮”可以解釋過去的。
外界并不清楚,推出自帶菜服務的這些年,究竟有多少顧客自帶食材,去蹭海底撈的服務,這又對公司的經營造成了多大影響。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以服務為特色的海底撈,突然叫停這項極具特色的服務,除了食品安全之外,更有自身業績的考慮。
近段時間,中國火鍋界真是不太平。除了海底撈和巴奴,以“小鍋”為特色的臺式火鍋呷哺呷哺(00520.HK),則陷入了食品安全的危機之中。
10天前,北京市消協發布“食品安全黑榜”,呷哺呷哺一家門店赫然在列。另據北京市消協披露的消息,整個2022年,呷哺呷哺十余家北京門店被查出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在餐飲品牌“黑榜”中排名第八位。
03
搶開局
過去的幾年,在各種內外不利因素的疊加之下,餐飲行業遭受了巨大的沖擊。上市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和呷哺呷哺也不例外。
張勇過于相信自己對疫情的預判,逆勢加大海底撈擴張開店的速度。在全民居家抗疫的2020年,海底撈新開門店544家,品牌全球門店總數達到1298家。
當年,海底撈整體翻臺率降至3.5次/天,遠低于過去幾年高達5.2次/天的水平,經營效率嚴重下滑。
核心經營指標的急劇下滑,仍沒有引起張勇的足夠警覺。2021年上半年,公司繼續新開門店近300家。
直到這時,張勇才知道自己錯了,公司為盲目擴張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2021年11月,海底撈推出“啄木鳥計劃”,要求在兩個月時間里,關停約300家經營不達預期的門店。此舉,直接導致公司全年巨虧達41.63億元。
大象艱難轉身,海底撈終于在2022年成功扭虧,預計全年收入346億元,同比減少15.8%,實現凈利潤約13億元。
在海底撈關店的同時,呷哺呷哺同樣意識到,過去自身以餐廳數量為核心的擴張模式存在問題,導致很多門店選址不合理、持續虧損,不符合品牌“高性價比”的定位。2021年,公司關停229家虧損餐廳,同時新開95家餐廳,期末門店總數仍維持在千家以上。
同樣在這一年,呷哺呷哺錄得有業績記錄以來的首次虧損,虧損額2.93億元。
不僅如此,公司人事上出現重大變動,傷筋動骨。
2021年4月,子品牌湊湊火鍋CEO張振緯離職,讓呷哺呷哺第二增長極的發展變得撲朔迷離。
不久之后,公司董事兼行政總裁趙怡被罷免,公司創始人賀光啟董事會主席、CEO一肩挑,雙方公開交惡。
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尚虧損2.80億元,全年業績有待進一步觀察。
在賀光啟的帶領之下,公司計劃在2023年啟動新一輪擴張,呷哺呷哺、湊湊、茶米茶、趁燒等多品牌擬新開門店240家,并向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進發。
新的一年,消費市場開局不錯。海底撈、呷哺呷哺等連鎖餐飲都憋足了勁。只是,在收復失地的途中,不能再讓小細節閃了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