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搞餐飲,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近日,據《聯商網》發布的“超市上市公司三季報成績單”顯示:超七成營收下滑,這一方面顯示出消費疲軟、被直播等新興渠道沖擊的現狀,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各類探索任重道遠,未來發展方向始終未明。
而這似乎也為當下的一些現象提供了答案,比如“諸多超市餐飲化探索步伐大幅收縮甚至停滯”,這只要到那些曾重點布局餐飲化的超市即可一目了然,你會發現不是收縮、就是淪為倉庫、亦或全面停止。實踐結果似乎在無聲地宣告著“此路不通”。
那么,超市餐飲化之路究竟行不行得通?我試著分別立于經營方與消費者的角度淺析一二,望能投石擊水、拋磚引玉。
個人對于“超市餐飲化”的定義為通過持續做大、做強熟食、便當、快餐等餐飲品類,使之逐漸成為超市的記憶點、集客點與差異化競爭力,從而使超市由原來的“一條腿(零售)”走路向“兩條腿(零售+餐飲)”走路持續進化。
一、消費者:不是不愛,是真愛不起來
作為一名資深超市愛好者,我想我對此是有一定發言權的。梳理我親歷過的著力布局餐飲化的超市,可大體分為兩類:
·有志于此道者:此類大多為行業龍頭,將之置于戰略高度,規劃專屬區域及動線,且逐漸形成體系、標準,成為新開門店標配;
·跟風者:此類大多見行業龍頭如此則認為大概率成為未來趨勢,故紛紛跟風而上,希冀先占坑再說;其大體方式為在熟食區規劃一塊就餐區域,顧客可現買現吃,初具餐飲之形。
對于消費者而言,自然普遍喜歡前者,排斥后者,不僅因為前者更專業、專注、系統,更在于后者“讓人極不舒服”。
舉例而言:由于后者多將就餐區規劃于熟食區中心位置,使之類似于一個“被熟食品牌環繞、四面開放的中島”,如此更便于顧客就餐,且強化區域“餐飲氛圍”;但若立于消費者視角則會發現感觀截然相反,可試想這樣一幅畫面:你中午買了一些熟食作為午餐,付費后至中島就餐,周圍人來人往不時投來好奇目光,你會有什么感覺?有沒有一種在動物園被圍觀之感?我對此進行過多次觀察,發現此類布局相關區域基本成了“員工、促銷員的就餐區”,鮮有顧客置身其中。
那么為何消費者更青睞的第一類(戰略級)同樣鮮有成功案例?因為它們大多有形無質、浮于表面且淺嘗輒止,不走心。由于(認定)主營為商品零售,給予熟食餐飲業態的面積十分有限,除卻那些諸如肉食、熟食、面食等常規標配外,新增的大多是一些類似“傳統盒飯升級版”的快餐類檔口,可這些對于消費者而言毫并無吸引力可言,故往往陷入僅開業期間新鮮一陣,后續則愈發冷清的窘境。
所以,不是消費者不喜歡(方向沒錯),而是著實喜歡不起來(方式不對)。
二、經營者視角: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對于經營者而言,當下的超市餐飲化探索著實有些尷尬:不跟吧,讓人感覺不思進取、坐以待斃;跟吧,則真是食之無味、霧里看花。
尤其對于一線經營者而言更是如此:因為業績增長乏力,維持已極為不易,故而若不“動動”,大概率位置不保;可做了吧,不僅耗費精力,更浪費面積,業績問題反而更大……真是左右為難、首鼠兩端。但由于眾所周知的零售一途已達瓶頸,幾無潛力可挖,故而餐飲化仿佛成為了“有病亂投醫的救命稻草”,至少或有希望。結果國內超市餐飲化大潮噴涌而至,殊不知大多是從眾的結果,高層想的是騰籠換鳥與彎道超車,但由于不夠篤定,故而舉棋不定、左右搖擺;而一線經營者想的則更多是抱團取暖與法不責眾,如此則戰略層與執行層出現嚴重割裂,成功才是怪事。而這些又造成了另一組“矛盾與兩難”:業績得保,出業績還得靠零售,故而餐飲化只能是“試試”;
“行動”得有,故而怎么也得有個“樣子”,表表決心。
如此則使餐飲化探索愈發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但真是“此路不通”嗎?我看用“自我實現”來詮釋更為恰當——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未知探索,有可能行嗎?
綜上,對于絕大多數已開展超市餐飲化探索的一線經營者而言,這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三、“似曾相識燕歸來”
超市餐飲化的現狀不由讓我想起mall時代的“前夜”,那時諸多項目其實與mall只差一步之遙,但卻就是邁不出那關鍵一步,最終湮沒于時代大潮之中,山河日下。是什么限制住了它們?是思維。在那時絕大多數從業者的認知中,租賃業態做得再大也只能是配角,唯有聯營才是核心、正道、主營,直到mall的橫空出世并大行其道才猛然驚醒:原來自己曾距成為行業引領者如此之近,卻主動放棄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級機遇。所以,真正遙遠的距離從來不是物理上的,而是認知上的。
由此再反觀當下的超市業態,確有異曲同工之妙:超市難道唯有“零售”才是核心、正道、主營?必然不是,就像超市未引入國內之時,誰又能想到零售還能這樣搞?在mall還未獲得成功之前,有幾人能想到商業項目竟能變身房東、以收租為生?可當下超市業界似乎執于零售一途,皆認為方向只此一路,故而“自營”愈發成為重點,這又像極當年百貨的“自銷直營、買手制”等探索,方向皆沒問題,可當面對顛覆式的mall模式之時,無不被猛烈沖擊。
所以,超市的問題與當下各行各業的問題同源:被思維與“歷史”限住了。我無法說清未來的超市會是什么樣的,但有一點較為篤定——絕非當下的任何一家超市的現行模式,但與當下只隔一步之遙,就像當年的mall與百貨一般。
最后,再拋點“超市餐飲化”的“磚”望能對業界有所啟發:超市有菜、有肉、有魚、有蛋、有油鹽醬醋等全系調料,還有各類預制菜,為何不能將之直接與類似市場的“現炒加工”模式相結合?這可是大眾尤為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且由于超市的原料品質保證,故而更具吸引力。如此既使餐飲化更加名副其實,又提升了其他品類的銷售聯單,且還有熱點、噱頭、互動性,一舉多得。
對此您或許會提到“明火、油煙”等問題,我想若真想解決必然是有辦法解決的,如果實在解決不了,諸如“自動炒菜機”等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何不借勢搞個自助加工之類的區域,既實現了“餐飲化”,還推廣了“自動炒菜機”,說不定不但設備廠家免費提供,還能收推廣費與銷售抽成呢?
所以,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核心只在于“想沒想、想不想”,真想連芯片、光刻機等都能搞出來,更何況這點小事了。您說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