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辰集團十年經營首度虧損,泡沫式增長是喜是憂?
來源/松果財經
2023年,線下消費回暖復蘇,零售領域更是繁花似錦。以量販零食為代表的新業態蓬勃發展,引得眾多資本和企業紛至沓來。
這一背景下,作為新興量販零食的典型代表之一,福建萬辰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辰集團)的經營情況自然備受關注。
1月19日,萬辰集團發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業績預告。根據預告,2023年,萬辰集團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900萬元至-6900萬元,出現由盈轉虧的情況。
在量販零食賽道一路“狂飆”的萬辰集團,營收實現了暴增,但是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似乎與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旋律背道而馳。萬辰集團的經營成色到底如何?
01
泡沫式增長背后,核心財務指標揭露轉型隱憂
萬辰集團之前的主營業務為鮮品食用菌的研發、工廠化培育與銷售。在2021年上市時的招股文件中,萬辰集團還沒有透露出涉足零食行業的意圖。
上市第一年,萬辰集團發展就遭遇了大的沖擊。因食用菌價格大跌、原材料價格上漲,萬辰集團2022年年初發布盈利預減。
此時,隨著消費者需求更加“理性和挑剔”,性價比需求涌現,量販零食成為消費明星業態。為了拯救公司經營前景,萬辰集團于2022年開始進軍零食賽道,將量販零食業務視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
這一舉措,讓萬辰集團迎來了收入的暴增。預告顯示,2023年,得益于量販零食業務規模擴大,公司營業收入預計較上年同期增長1538.55%-1647.79%。
但是,這種收入暴增的現象更像是“泡沫式增長”。松果財經了解到,此次虧損是萬辰集團自2014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從預減到預虧,萬辰集團經營狀況并沒有真正改善。而導致這一切的關鍵因素,就在于萬辰集團急于追逐風口、尋找增量,沒有考慮到資源錯配的風險。
從食用菌業務到量販零食業務,從食品產業上游到產業下游,完全是一次“跳躍式”的跨行。萬辰集團以菌類業務起家,其零食板塊的資源、能力有限,且新舊業務之間不能發揮協同效應,只能調動大量資金從零起步。
這樣零基礎的資本催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更多經營問題。比如,門店管理質量不一,一地多店被投訴。根據潁上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食品藥品投訴舉報信息》,萬辰集團旗下的好想來零食品牌,一個季度內3次遭到當地消費者投訴。
來源:潁上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扭盈為虧、管理失當,證明這一轉型策略的高成本低效率。問題是,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低效擴張中,萬辰集團為何做出這樣的業務轉型決策?
02
選擇紅海再創業,家族企業資本游戲的隱憂?
從股權結構中不難發現,萬辰生物有明顯的家族企業特征,實控人王澤寧、陳文柱、王麗卿之間皆有親屬關系,三者直接或間接持股萬辰集團比例約50%。這意味著轉型的決定與家族利益息息相關。
圖源:天眼查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1上市首年,業績變臉的情況下,萬辰集團進行了大額分紅,共計3377萬元,按實控人的持股比例看,以上三位共拿走約1700萬現金分紅。
如今,在公司大力發展量販零食業務成為賽道明星后,實控人的資本操作又有了新動態。
不久前,萬辰集團公告稱,向實控人王澤寧定增2億元。這一舉措被解讀為將進一步為公司全國化戰略提供資金保障。
然而,實控人的資金從何而來?
我們注意到,12月26日萬辰集團公告,第一大股東福建含羞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質押其持有的萬辰集團股份700萬股,占總股份的4.5%,質押用途是融資擔保。含羞草公司實際上由王澤寧控制,其質押持有的萬辰集團股份700萬股按當前股價計算,價值約為2.4億元。
作為上市公司,萬辰集團利用定增為業務擴張提供資金保障無可厚非,但是其濃厚的家族企業色彩卻引出了另一問題:新業務的“狂飆”,是否會成為家族資本游戲下的盲目擴張?
03
逆“高質量發展”大勢而為,贏面子丟里子?
《孫子兵法》言:“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表槃荻鵀�,即使面前有巨石也能攜大勢之力沖走。
當下企業發展的大勢毫無疑問是高質量發展,但是無論是從萬辰集團經營業績,還是其新一年發展戰略來看,都難以把其發展歸類為高質量發展。
從業績來看,萬辰集團明顯毛利率低于行業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準,這一差距隨著業務擴張還在拉大。
從戰略來看,為了加快“跑馬圈地”,萬辰集團今年初宣布投入12億打南方市場,開展高補貼式競爭。
此前,隨著量販零食賽道進入“多方割據”階段,市場就有擔憂隨著門店數量逐步達到天花板,各大品牌是否會因為爭奪存量市場而展開價格戰。萬辰集團在混戰中先定增募資、后補貼式競爭,證明了這一擔憂。
毫無疑問,價格戰的發展策略,將加劇萬辰集團整體盈利壓力,拖累上市公司業績。而市場高競爭環境下,加劇利潤流失,為后期的資金流留下隱患。尤其是實控人一邊抵押股份,一邊加大投入,不得不懷疑萬辰集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也許眼下的高增長態勢喜人,讓萬辰集團這個跨界進軍新領域的玩家忽視了,量販零食行業歸根結底是一種零售連鎖業態,零售業態的本質從長期來看都是效率的競爭。
用價格戰加快步子,不僅偏離了行業本質,更凸顯出這家公司缺少長期主義者的高質量發展理念。
高質量發展時代,企業發展不應該是高成本低效率的業務擴張,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取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