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退出!中糧300億接盤大潤發與盒馬或成定局
出品/聯商網
撰文/袁則
阿里逐步退出實體零售業務開始了最新的動作。
據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內部基本已經確定,把大潤發和盒馬出售給中糧,大潤發約預估100億人民幣左右,盒馬約預估200億人民幣左右,雙方框架協議已經擬定,是馬云在阿里內部做了最后拍板。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中糧方面已有高管加入大潤發的釘釘系統;而大潤發內部,也傳出了裁員精簡,以便以更精煉的姿態接收收購的消息。
有大潤發員工透露,大潤發內部擬定門店精簡硬指標,4月底是每店100人,4月1日正式移交;管理團隊是每店4名經理,12名課長,多余主管降職降薪。不過,截止目前,暫未收到相關方的消息確認。
對于出售,大潤發方面也曾回應媒體稱:消息是假的,大潤發將保留通過法律途徑追究造謠者責任的權利。
但此時近乎明確的出售消息,也算是阿里“三大回歸”戰略,階段性啟動的明確信號。從2016年阿里出擊新零售到今年三大回歸(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這八年之間中國零售市場,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01
新零售潮起
2016年10月,馬云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這是馬云的原話,他認為,抓住新零售的關鍵是在線、線下和物流結合到一起,在線的企業必須向線下走,線下的企業必須向在線走,并與現代物流結合,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才能創造新零售。還有后來延伸出來的很多解析,數字化、全渠道、數實融合、即時零售、智慧物流、S2b2c、新生態、新消費......
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側重守業的阿里巴巴前CEO張勇就非常堅決地推動和執行新零售戰略,整個阿里集團也草隨風動,即一方面公布了其新零售一號工程盒馬鮮生,另一方面開始用電商經驗對線下商業進行改造,投資和買買買。
①2014年3月以53.7億元港幣入股銀泰百貨;
②2015年8月283億入股蘇寧;
③2016年11月21.5億入股三江購物;
④2017年1月聯合銀泰商業創始人沈國軍以177億元私有化銀泰商業;
⑤2017年5月26日向易果生鮮收購聯華超市18%的內資股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百貨、專業店、超市、大賣場,彼時的阿里整個集團信心滿滿,豪氣蓋天,要通過移動互聯網重構一切。
02
大潤發的波折
作為“超市之王”的大潤發,前掌門人黃明端一度認為電商燒錢不合邏輯,但在如火如荼的移動互聯網沖擊之下,很快認識到“這是一次巨大的商業革命”。
所以黃明端也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創建了飛牛網,并于2014-2016年持續運營;先后嘗試了“千鄉萬館”計劃、商城平臺化和面向B2B市場的“e路發”等業務;但飛牛網太過燒錢,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后的大潤發,選擇了妥協,與彼時如日中天的阿里正式確定了合作關系,而彼時的阿里,除了看好銀泰(2017年私有化銀泰),也是十分看好作為超市龍頭的大潤發,可以滿足其零售終端的全面布局。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Auchan Retail S.A.(歐尚零售)、潤泰集團宣布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阿里投入224億港幣入股,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此后,雙方就開始整合,大潤發在“多業態全渠道發展”策略下開啟了轉型之路:
一是基于“購物+體驗+服務+社交”的用戶價值下,重構自有大賣場,進行數字化改造。接手后,阿里花大價錢在大潤發各個門店里投設了自助收銀機,門店開始接入了淘鮮達業務;通過自助收銀系統+淘鮮達平臺,進行會員數字化改造;對飛牛網,2018年2月5日升級成APP形式,改版為“大潤發優鮮”,提供滿29元包郵,1小時急速送達服務;對部分超過1000單以上門店,改造懸掛鏈,設置前置倉;此外,2019年大潤發與天貓超市共享了庫存,2021年,大潤發和菜鳥加深合作,進軍了社區團購賽道。
二是布局新零售業態,發展中型超市“中潤發”和小型超市“小潤發”,在2023年4月還進軍了會員店賽道。
馬云成為了大潤發的第一大股東后,人事重組也在不斷推進,2020年6月阿里巴巴宣布副總裁、零售通總經理林小海將接管大潤發,擔任大潤發CEO,直接向阿里巴巴前CEO張勇匯報;同年10月,阿里投資280億港元持有了高鑫零售約72%的股份,高鑫零售全面邁入阿里時代。
投資新零售,張勇曾明確了三個邏輯:一是能否獲得新的增量用戶;二是能否提升用戶體驗;三是變革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但接入阿里后的高鑫零售,技術用了、資源共享了,卻并未能在重構和數字化轉型中,獲得滿意增長,收入情況反倒是一路下行。
當然,受益于數字化效率的提升以及店倉一體化能力的優化迭代,高鑫零售線上客流和業績表現還是可圈可點,只是,放在零售總體大盤中,已經無關緊要了。線下銷售下滑,是高鑫零售多次在財報中提及的說法,顯然,新零售的技術輸入,并無法解決大賣場這一業態日益衰落的趨勢;而大潤發這個曾經的超市之王,也沒能承載其新零售轉型者的份量。
03
盒馬的拐點
而與高鑫零售命運相似的,還有阿里新零售一號工程的盒馬,這個曾被寄予厚望的網紅,當下也是在輿論的風暴中。
2015年,盒馬在上海成立,2016年3月獲得了阿里1.5億美金投資;2017年7月14日,隨著馬云的到店走訪,在阿里內部籌備兩年多的盒馬鮮生被推到聚光燈下。在此后的7年里,盒馬每一個動作,都能在行業內引起巨大轟動,阿里新零售,在盒馬身上逐步展開了深度實踐。
2016年1月15日,盒馬金橋店開業,一開始就是全渠道打通、首創3公里30分鐘達、60%以上的線上占比,傲視群雄;門店的微鏈系統和自建的配送團隊,完美的切合了“在線、線下和物流結合到一起”的新零售理念。
此后,盒馬在供應鏈、商品、信息系統等各個方面,無不體現了新零售革命者的姿態:
(1)商品方面,通過大數據、買手制和供應鏈能力,打造快時尚的商品體系,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保鮮魚系列、WOW!系列、高山鮮系列、盒馬烘焙、盒馬有機、“零”系列、盒馬花園系列等等,微博、小紅書上,盒馬網紅商品、盒區房等概念一直有著極高的流量;應對預制菜趨勢,2023年5月盒馬發起并聯合13家企業成立了預制菜生態聯盟;在盒馬,包括生鮮、標品、3R(即烹、即食、即熱)的自有品牌銷售占比,已經達到了35%,并且還在繼續提升。
(2)供應鏈方面,2018年的盒馬供應商大會上,盒馬就公開宣布“重構新零供關系”,免除供應商“進場費、條碼費、節慶費”等渠道費用;盒馬在全國設立了185個盒馬村,推動了定制ODM、代工OEM、聯合投資建廠等動作,采購團隊已經深入全球各個國家的采購渠道;從2019年開始,盒馬就在全國八城布局融合生鮮加工、中央廚房與商品流轉功能的供應鏈中心,總面積近100萬㎡。
(3)數字化方面,2018年9月,盒馬發布了自研的、集成了門店運營系統、會員系統、物流系統、供應鏈資源等多個體系的零售系統REXOS;同時,REXOS還為RF、懸掛鏈、AGV、送餐機器人、智能POS、etc等智能硬件創造大量機會。
(4)業態上,盒馬把行業里熱點的業態都試了一遍,先后推出了F2、Pick’n Go、盒小馬、盒馬Mini、盒馬里·歲寶、X會員店、盒馬奧萊、盒馬Premier;但大多數以失敗告終,目前,盒馬鮮生和盒馬奧萊是主力:2023年11月,侯毅在新零供大會上表示,未來盒馬奧萊店將以每年1000-2000家的速度在全國推廣。
業態上不斷折騰、經營上新動作不斷,一切都非常符合阿里的風格。
但疫情三年,商業漸漸進入存量時代,消費者對新已經見怪不怪;進入后疫情期,經濟形勢出現動力不足,零售市場急轉彎,消費進入極速的降級通道,全民追求性價比。
隨著阿里的變革,開始自負盈虧的盒馬壓力大增,媒體一直有盒馬成本過高,每年虧損超數十億的傳聞;更有說法是,如果沒有張勇的資金調度支持,盒馬很難維持;面對大勢,盒馬急需要價值證明。
2023年,成了盒馬的命運轉折之年。
2023年1月,盒馬宣布2023年1季度和2022年12月份已經實現了全面盈利,立足于提振信心;2023年5月,阿里集團董事會批準菜鳥、阿里云和盒馬上市計劃,盒馬計劃在5-6個月內上市,而到當年11月,因為估值不達預期,被寄予厚望的上市計劃也被擱置。
盒馬,急需要新的支點。于是,遍訪歐洲的侯毅,結合國內的大勢,找到了折扣化這個大主題。2023年8月,盒馬率先向山姆發起了“宣戰”,“移山價”開打,初嘗甜頭;2023年10月13日,盒馬宣布全面啟動供應鏈調優項目,盒馬鮮生線下門店的5000多款商品價格下調,并在門店設置了“線下專享價”專區;2023年11月22日,在盒馬2023新零供大會上,盒馬宣布進入2.0時代,全面開啟折扣化變革,把成本做下來、把價格做下來。
同時,此前被寄予厚望的會員店模式戛然而止,2023年12月,盒馬停止開通新的付費會員,未到期的付費會員仍可以正常通過盒馬App續費,已到期的會員如果續費,需要到本地的X會員店線下辦理。
隨著折扣化的推進,盒馬出現了一些惡化風評,茶飲消費品牌Chabiubiu創始人王雨朦以《一位女性新消費創業者的艱難求生》的推文自白,揭開品牌與盒馬之間的矛盾,王小鹵、馬榴香等多家品牌也傳出與盒馬的糾紛。
但一切并未阻止盒馬的腳步,為了實現規劃,大量貼著盒馬標簽的自營產品開始上架,價格確實降了下來,但卻讓不少消費者感到不滿。相對過去的新零售,折扣化轉型可以說是拋棄了此前消費心中的“盒馬”心智,可選擇產品減少、線上線下不同價、免運費門檻提升、服務變差等一系列變化,加速了“盒粉”的流失;2023年下半年以來,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用戶對盒馬產品質量下降、品控管理不嚴的吐槽聲逐漸變多。
進入2024年,盒馬繼續登上熱搜:
①2024年2月18日起,盒馬在北京,南京,長沙三地進行了全品類價格下調,線上線下同價,降幅最高達到20%;與此同時,三地的免運費門檻調整至99元;
②3月6日,“盒馬被曝清貨關店”登上熱搜。對此,盒馬回應稱只是正常尾部門店汰換,并稱今年計劃新開70家門店。
③3月7日,自媒體博主B太曝光了盒馬x會員店出售蘭蔻菁純套盒假貨;“盒馬售賣假蘭蔻讓顧客簽保密協議”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除了供應商和消費者,員工們也在“共享”陣痛和混亂。據媒體報道,多個城市的盒馬門店員工爆料稱計件工資下調、工作內容加重,不少員工透露面臨取消五險一金、正式員工被要求轉為第三方員工等困境。
這家新零售的代表,正從過去的亮點向槽點轉變,一時間,盒馬怎么了、盒馬不行了、盒馬應該怎么辦、盒馬將被出售等主題文章漫天飛,而共同的指向,都是這家新零售企業,似乎失去了品質力,也失去了其新零售的榜樣力,即便盒馬已然在折扣店業態的轉型探索上取得一些進展。
作為超市新零售的兩個明星樣本,盒馬和大潤發的軌跡,都不約而同的昭示著一個現實,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革命,并沒有通殺一切的效能,線上的革命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企業真正的優秀,還必須來自于尊重規律、適應效率的有序經營。
04
阿里的離舍
作為盒馬和大潤發背后的大樹,阿里近年的日子也并不好過,截至3月31日的2023財年,阿里巴巴營收為8686.87億元(約合1264.91億美元),同比增長2%;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凈利潤為1413.79億元(約合205.86億美元),同比增長4%;2023年12月,阿里市值被拼多多超越,馬云都忍不住在阿里內網發言。變革,勢在必行!
2023年3月,時任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六大BG獨立,對各自的經營結果和合規性負責;2023年6月,馬云對阿里提出了“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的口號,這一切,成為阿里變革的指導方向。
聚焦核心業務,追加投入,“首要任務是重振電子商務和云計算兩大核心業務的增長”;非核心業務,進行整合或退出。阿里正在擁抱“斷舍離”,而那個“1+6+N”中的N,可能會全部在非核心業務中。
2024年2月7日,在阿里202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會(2023年12月季度會),蔡崇信表示,阿里的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它們不是核心聚焦業務,退出是合理的,而2024財年的前9個月時間,阿里已經完成了17億美元非核心資產的退出,包括出售小鵬汽車股份、減持快狗打車、退出更多公司等,如阿里網絡曾將持有的分眾傳媒、千方科技、居然之家等多家公司股份轉入杭州灝月等。
此后,整合的動作在繼續推行:
2月26日,阿里傳出了淘特即將關閉,平臺上的商家和商品都即將遷回淘寶的消息,淘天集團雖然回應,“淘特繼續發展,同時增加手淘的全量供給來服務淘特原有市場用戶”,但陶特最終并入淘寶幾乎成為定局。業界評價,放棄淘特APP不是不做低價,而是要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低價,以避免資源重復浪費與分散。
3月15日,《聯商網》獲悉,阿里零售通平臺業務將正式關停。有消息稱,因業務調整,4月初左右,阿里零售通平臺業務將暫停運營。多位阿里零售通一線員工向《聯商網》證實了這一信息。對于該信息,阿里淘天集團并未公開回應。有接近集團人士稱,這只是業務調整并非徹底關停,也沒有和1688合并,而且本來零售通也在淘天集團里面。
而同一天,中糧收購大潤發的消息遍布網間。
零售板塊,除了大潤發和盒馬,阿里旗下還有銀泰、三江、聯華等零售資產,不出意外,這些資產可能全部會被出售,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我們猜想,保利、中信、中糧、華潤這樣的大型集團,會有更多接手的可能。
05
中糧的選擇
而對于收購,此前有些消息傳出,華潤也參加了競購。
而對華潤來說,集團大消費板塊已經有了華潤萬家這一超市品牌,旗下已經形成了萬家MART、萬家LiFE、萬家CiTY、Ole’、blt、SG蘇果、U購selet、樂購Express及萬家APP等零售矩陣;此外,還包括華潤萬象城、萬象生活購物中心品牌;對于零售,華潤已經有了足夠的渠道和經驗;從業績來看,華潤萬家旗下品牌業績并不突出,收購表現更加優異的大潤發,華潤的運營也很有壓力,所以相對中糧,華潤相對會少一些迫切和堅定。坊間傳出的消息,不排除雙方曾經接觸過。
對中糧集團來說,作為中央直屬大型國有企業、中國農糧行業領軍者、全球布局和全產業鏈的國際化大糧商,資金實力非常雄厚,相對2017年阿里收購大潤發224億港幣(約28.8億美元),包括6年時間里近400億人民幣的投入,如今100億元的出價應該是小菜一碟,并且也符合國家穩定農業及民生供需的戰略。目前,中糧旗下有15家企業,如蒙牛、妙可藍多、長城葡萄酒、酒鬼酒等知名品牌;中糧在地產、在產品、在包裝上都有非常強大的實力,而渠道終端相對弱勢。
借助收購大潤發,中糧具有更強的機會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條,從而把現在最薄弱的渠道環節補上;應該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而正式的結果,我們只能等雙方正式公布,也許還有其他可能。
06
后續的猜想
今天,對阿里來說,值得關注的有三個方面,一是非核心業務中賣不賣、賣什么的相關問題;二是加大投入,重振淘天和持續保持對云計算重視的動作;三是創新業務及海外的表現。對于淘天今后的發展,阿里只是在財報中表示,正處于重振淘天集團的過程中,并為未來增長做好準備。這一重振的過程,一定會新聞不斷。
在阿里的1+6+N業務版圖中,“6”還有海量的業務,云智能集團、淘寶天貓商業集團、本地生活集團、菜鳥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大文娛集團,用今天的戰略尺度,有些也變的需要斟酌;而其中的N包括盒馬、平頭哥、阿里健康、大潤發、銀泰、瓴羊等,都在整合的可能,對這些業務單位來說,動蕩再所難免,一觸發就是大新聞。
當企業進入失速點,再進入上升通道事實上非常困難。在低價、云業務乃至出海業務中,拼多多都是阿里繞不開的對手,如何改變用戶的心智,如何提升特別是組織基因中的系統認知,阿里應該還需要更多努力。
而對處于旋渦中的大潤發、盒馬、銀泰這樣的線下零售企業來說,動蕩再所難免。企業易主、裁員最容易損傷團隊士氣,哪怕只是傳聞。員工安全感缺失,就會有很大的風險導致企業加速下滑,帶來后續提升的難度,特別是大潤發,在大賣場業態本身面臨挑戰的情況下更要運營;過去這么優秀的資產,值得保護。
而我們期望的,不管是阿里、大潤發還是中糧,都能盡快的度過這種震蕩,回歸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通道上,讓商業,一切變的美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