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儒原超市郭業勇:低質低價的商品不會有未來
3月26日,由聯商網主辦的2024中國超市周在河南許昌許都大劇院舉行。
第二屆中國超市周延續“美好之路”為主題和2023中國超市周精彩的主體模式,即保持“1+X”的會議矩陣,通過一場主論壇(中國超市總裁峰會)+數場分論壇+兩場專題高級研修班+兩場主題展覽,構建中國超市周的完整會議系統,打造零售行業名企領航、專業護航、強效互動的線下沉浸式學習交流體驗,真正做到為零售行業的真知分享、美美與共做出貢獻。
在3月29日的分論壇會議之的《中國超市食品采購與經營論壇》上,山東儒原超市商品部副總經理郭業勇進行了主題為《食品發展趨勢 東來學習心得》的精彩分享。
他表示,東來哥一直在要求我們每家種子班學員企業一定要注重商品品質,這個品質是最關鍵的,如果連品質都把控不了,銷售和客流不會有提高的,就是有一時提高也只是暫時的,它不會長遠的。
在調改嘉百樂時候,東來哥就講到商品的問題。商品有三個要素:品質,功能,價格。你只要把這三個做好,把商品合理的配置好,整個商品結構絕對是好的。
山東儒原超市商品部副總經理郭業勇
以下為郭業勇分享全文(經聯商網編輯):
大家下午好,我來自山東泰安。我們企業是去年3月份加入聯商東來商業研究院種子班企業。自從跟著東來學以后,第一個是從思想上,第二個是在行為上,最終在企業整體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今天我從學東來,包括嘉百樂進行調整幫扶,一直到后來我們自己調整,整個過程跟大家進行一次分享。
首先跟大家說一個行業趨勢,作為食品,這兩年整個市場不是很好。第一個是渠道多元化,電商線上分化對實體店造成影響。第二個是大眾降量,特別是疫情過了以后,像糧油類,飲料,酒類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個是顧客對品質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也就是顧客對商品需求越來越高,商品配置與顧客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第四個,品牌和產品再造。大家說現在各個企業都有自有品牌,不管是在選品上,還是品類貢獻度上還不是很大,特別是東來做的啤酒和飲料,大家看到了希望。
食品行業趨勢:1、大眾降量,白酒、啤酒、飲料、嬰童奶粉等從最高點下降到最低點,特別是在地方大部分企業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比如說高端白酒下降比例還是蠻大的。
2、品質升級,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沒有止境,品質提升是趨勢性的,想吃的更好、追求美好。
3、消費和渠道變化,消費渠道多元化,作為實體店怎樣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最好的服務說到底就是商品服務。
4、品牌和商品再造。剛才我講到精神文化消費的特征越來越顯著,大家可以看一下,過年的時候,許昌胖東來超市基本上成為了5A級旅游景點。但是作為地方企業,整個客流今年起的很晚,像過年前雨比較多,雪也比較多,像湖北出現凍雨,很多外出打工人員都回不來,所以導致客流集中時間大幅度縮短。像我們這個企業,今年從臘月28客流才上來,像往年臘月25、26基本上賣場里人滿滿的。
在2004年,2005年,基本上商品放到貨架上直接就賣,這個商品來了以后不用管它,直接都能賣掉。在2015年左右,大家對商品品質需求越來越高,所以出現了高成本下的高品質。那時候一家企業上了些高端商品,成本是蠻高的,但是銷量不怎么樣,很多差異化商品出清比例也比較高。
在今年春節的時候,我們周邊一些企業出現了平價過大年,大家把采購成本全部都往下降,并且價格也降下來了,現在趨勢是什么呢?就是從低成本下的低品質轉化到高成本下高品質,到現在低成本下的高品質,就是說對于商品性價比越來越高,就是說產供銷整個鏈條的優化是當下重點要梳理的一個問題。
今年我給采購開會的時候跟他們講了一句話。也就是說今年同等成本情況下,我要求今年成本下降3-5個點。為什么要這樣講呢?現在企業供應鏈也是比較薄弱,中間商也比較多,像代理商基本上就是二批商,三批商,這種情況也存在。但是這種情況,特別是在2024年這種市場行情下,如果我們不去改變供應鏈的問題,基本上超市沒有利潤。
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我們學東來以后的心得,包括中間我們在調整過程當中的感悟。
學東來是從去年2月份開始,去年1月9日是春節,過完春節以后,我就帶領團隊來到胖東來,首先我們去的第一家店是禹州店,然后來了天使城店和生活廣場店。當時采購團隊是挺震撼的,雖然原來也來過,但是這兩年東來商品的調整對我們震撼很大。特別是去年3月份老板跟我們說,我們也加入了聯商東來商業研究院的種子班企業,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對我來說,心里蠻高興的。為什么高興呢?就是說我們能夠真正接觸到東來的工作環節。基本上每月都有一次來東來學習,并且來的人都是店長,采購經理,品類采購。來了以后大家對貨架、商品、品類都是照搬,東來有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回去以后,我們也是開分享會,分享完以后回去再跟員工分享,可以說是熱火朝天的。為什么熱火朝天?因為來東來以后感覺收獲比較大,感觸也比較深。到最后每一個部門都會做一個計劃,這個計劃是什么?就是學習回來以后工作的落地計劃。
這個落地計劃到真正落地的時候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首先是思想不統一,主要是大家的理念不同。我們老板每天在群里也發東來的企業文化,好的視頻,營銷手段,但是真正落地的時候大家的思想開始有了一定的波動。
作為采購,把商品采進來很容易,但是商品采進來是不是符合當地消費的習慣?品類結構是不是合理?像營運端來了以后,看到東來的端架陳列比較好,買一些陳列道具,這些東西打出來以后,一個星期過去以后沒有下文,大家只是在學商品,在看商品,東來地板多么干凈,商品有多好,但是我們沒有學到真正的精髓,沒法落地。我們每個月都會來,每一次有7天時間學習,每天晚上大家都在討論,但是真正落地的時候出現思想不統一了。
調整前商品的現狀,那時候大家都在追求毛利,特別是到年終的時候,我生鮮毛利提高多少?我食品毛利提高多少?我去年毛利率是20個點,今年毛利率21個點,又上升了1個點。品牌商品就是代表一種品質,我們只占到40%。差異化商品都是三四線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它就是利潤高,作為采購來說,他們也是愿意做這種商品的。特別是疫情過完以后,大家都感覺到了生意越來越難干,反過來在想東來的人為什么越來越多,雖然有其他的因素,但最關鍵一點品質是最重要的。
東來哥一直在要求我們每家學員企業一定要注重商品品質,這個品質是最關鍵的,如果連品質都把控不了,銷售和客流不會有提高的,就是有一時提高也只是暫時的,它不會長遠的。
這是我們學習之前操作的現狀,我們那邊競爭很厲害,像中心店周邊好想來3家,加上水果超市和其他專業店,加起來不低于10家把我們包圍了,靠的是什么?就是價格戰。比如一個茄子,你賣9毛他賣8毛,他賣8毛我賣7毛,他賣7毛我賣5毛,到最后他賣3毛8,我賣9分錢,就這樣在做。
特別是疫情期間,我們那邊小愛聯盟秒殺,小程序很多都在做,整個價格體系完全打亂。比如一桶方便面為了拉客流,每天可以出1萬份,這1萬份賣多少錢呢?正常售價3塊錢,他賣5毛錢。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這個價格我們實體店是一點優勢都沒有的。
還有網紅帶貨,2019年6月份我去臨沂市場,當時那兒有一個櫻花家紡,那兒的老板跟我說,你們是哪的?我說是泰安的,他就說了一件事,我這兒有一個20歲的小姑娘,她定期每個月都會在這兒拿2000床夏涼被,從4月份開始的,并且整個銷量比較高,到最后一看是帶貨的,并且她拿的價格跟我還一樣,也就是說網紅帶貨也占了很大的份額。
今年6月份我當時在杭州出差,接到公司的電話去上饒。去上饒的時候心理也蠻忐忑的。為什么忐忑,我接到的通知是什么呢?就是一種交流,原來每個月學習的時候也會和東來采購團隊交流,并且交流時間也挺長,大家問的就是,你這個品牌是怎么操作的,那個品牌是怎么操作的,它的渠道是什么樣的,東來的團隊基本上毫無保留的跟我們都說了,但是回去以后還是一樣,大家對商品還是不懂。
到了嘉百樂調改期間,我們終于找到了一定的方向,知道怎么干了。當時在調整萬利店的時候,我們都沒有這么大的魄力。走到以后,我們都是干什么?和員工一樣,這個貨搬下來,再給它搬上去,這個貨從倉庫拉回來再拉回去,把倉庫整理好。干的是什么活?就是這些活。
就是在這期間我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這個東西是怎么學的,很簡單,很粗暴,就是三四線品牌商品全部都下架,哪怕這一排貨架上一個商品都沒有,我用其他商品直接填充。沒有商品,寧可在那兒空著,也不會擺三四線品牌商品,寧可少賣也不會上三四線品牌。
特別是到上饒第一天晚上,東來哥在酒店給我們開會的時候講到了嘉百樂面臨著一個問題,當時他就講到商品的問題。商品有三個要素:品質,功能,價格。你只要把這三個做好,把商品合理的配置好,整個商品結構絕對是好的。當時東來哥講到一句話,在現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一定要保證民生。我們一定要拿50%商品來滿足民生生活的需求。再拿50%是追求個性的企業特色,質量好,時尚,實用,價格實惠。
說實話簡單嗎?挺簡單,但是原來我們就是不理解,給你說了一些方法也不知道怎么做。一二線品牌怎么界定?哪些是一二線品牌?為什么有的定義它是四線商品?四線商品為什么有時候比一線品牌還賣得好?其實這就是大家對商品的理解,不就是按照行業銷量排行嗎?賣好的就是一二線,如果四線賣得也是比較好的,那就是特色商品,包括地方特色的商品。
在萬利店調完回來的時候,我們拿出了一家1500㎡的店做了調改,也是很簡單粗暴的方式,采購就是把商品全部拉出來看銷量,不好的三四線品牌不用留,全部下架。當時我記得糧油調味,到最后剩了10款單品,直接就空了兩節,挨個按照功能把商品進行梳理,在這期間收獲最大的也是采購。為什么是采購?因為所有商品他都要進行談判。
比如這個商品我是代銷,代銷和經銷供價是完全不一樣的,就是商品價格在本區域要有一定的優勢,首先考慮到的就是成本。如果說我們商品成本高帶給顧客的肯定就是售價高。采購用了將近兩周時間對所有商品進行了一次談判。
我們調的是泰安區一家1500㎡的門店,調完以后,今天負責食品采購給我打電話,3月份食品銷售提升了27%,毛利提升了30%多,并且毛利率和原來是持平的。說實話,按照以前我們不敢調,真的不敢調,為什么不敢調整?那么多商品,當時把這些商品下架以后,店長說,這些商品怎么弄?他都不知道怎么弄。前期我們采購做了大量的工作,供應商的洽談,這些環節很重要。
整個調整大體就是由采購主導,首先就是品牌梳理,我們首先要確定現有經營的品牌,哪些是保留的,哪些是淘汰的。一二線品牌,如果是同質化商品該去的也去掉了,數據分析主要是從貢獻度,銷量額和量這三個方面進行數據分析。
當然這個分析也會出現一定的假象,也就是說有一部分商品不是正常銷售的,有的可能就是一單生意,所以我們還要把這個商品作為暫時的商品。
第一個階段是最痛苦的,為什么痛苦?因為要真正的干活了,三四線品牌有售后商品的直接退貨。三四線品牌有些是自采沒有售后怎么辦?當時在泰安采購食品就靠自己。這些三四線品牌我們和供貨商進行溝通,像鄭州百榮的,濟南一部分商戶和他溝通,如果他給我們供的貨,我們定義就是三四線品牌,這個品牌我們就是不要了,我們給他提供其他品牌看看有沒有,如果有的話,行,這個商品我不要了,但是你可以給我提供其他品牌,但是成本一定要最低價,并且合作方式基本上都是賬期,有些供應商賬期有15天的,有1個月的,這一塊也做了調整,比如說半個月的調到7天,這個由采購來評估,就看商品的成本能夠下降多少,能夠給我們帶來多大的貢獻度。
這里面還有一些不動銷商品,比如說去年進來就沒賣的,銷量很一般,并且這個品牌性也很強,我們做了21天管理原則,排面可以給它,并且在銷售、人員、場景上都會做一定的措施,就看這個商品到底動銷不動銷。當時我們商品是很多的,它沒有足夠的面,有的商品只有兩個面,當時覺得商品越多越好,商品越多賣的越多,原來是這種思路。但是有些不動銷的商品,來了以后沒排面,有的時候就要調整排面,在營銷和推廣上做不到最優化,有可能就導致這個商品不動銷。
當時我們那家店不動銷商品品牌有20多支,但是通過21天商品管理,基本上都有動銷,只有極個別產品動銷率比較低,并且它的功能還不缺,所以我們直接給它再延長一點時間。
還有結構性商品,比如說高端的酒,這些一定要有。但是作為標超來說,最主要一點是把庫存控制好,價格要求在本區域之內最合理的價格。好的商品品質,如果把這些東西梳理好,整個品類合理了,銷售自然而然會好。
特別是調完飲料品類的時候,給營運工作量上增加了很多,特別是周末的時候,這個員工一直在上貨,當時這個采購還懷疑,是不是這個員工偷懶,上貨不及時。我們問了一下店長,確實在上貨,因為店長也在幫他上貨,明顯感覺到我們梳理出來的商品結構合理了,顧客對商品有感覺,所以動銷率接著就上去了。
調整商品期間,這是我們大店的數據,清退的商品食品有2300多支商品,清退了將近30多個品牌。如果我們想把它做的比較合理,讓顧客對商品品質能夠信任的話就是做好品質。品牌管理說實話很簡單的,但是做起來也會很難。我們那邊現在基本上就是系統下單,基本上要用3小時時間才能下完整個門店的標品。我們中心店調整后的有效單品數,大店面積在6000多㎡,食品有效單品數是6014。第一家調整的店食品在3000個SKU數。
再就是采購調整的管理動作,第一個是商品清退目錄,這個是計劃性下發,按照類別下發,下發以后還要考慮供貨商的因素,下發到營運,由營運把商品下架退單。第二個是新品牌引進目錄,光新品牌引進當時用了將近兩周時間,對每個小分類品牌進行梳理。小分類商品配置按照1+1+N原則,就是在便利店或者標超店是一個主力品牌加一個輔助品牌,保證不缺失功能就行。商品引進之前詢價,毛利率測算,做出來以后還要看毛利率和原來毛利率到底有多大區別,當時我們測算完的時候應該差了1個多點。通過營采討論,根據每個小分類把SKU數鎖定。
第三個是供應鏈資源整合。當時出現部分供應商到最后只有3-2支商品在門店進行銷售,像這種就會和供應商談要不要做,價格也能夠給我們降下來他可以做,如果價格降不下來,我們也是選擇不再做,終止合同。把它轉為自采或者再找其他渠道進行合作。這期間供應鏈優化環節很重要,優化完,一部分供貨商合作期間整個激情起來了。為什么起來了?因為合作模式都已經改了,他送到貨過來,我們直接陳列完,有些現金采貨的可能第二天就可以結算。
那時候人比較少,為了工作像現金直接改成7天賬期,這樣也容易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今天一個,明天一個,對財務部門整個工作也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最主要的是部分商品成本確實下來了,少的基本上3-5個點,有些10來個點,當然我們整個售價也降下來了。
采購管理的動作,商品經營模式的轉變最終就是降低成本,合理的定價,利他之心,真誠一些,讓顧客愿意來我們這個地方購物,并且能夠得到一定的實惠。不像原來一樣,一個商品剛上市加40個點,50個點,現在基本上都沒有。
再有是供應鏈整合,我們簽訂了一部分廠家,和廠家合作,這里只針對大的單品。在泰安地區供應鏈管理是很松懈的,市場很亂。
去年我們談過一個團購,胡姬花小榨,當時泰安市場供價是150,當時這家供應商也參與了招標會,大家想一下他能供到多少,當時他說出來這個價格的時候,我都懵了,他直接報的是138。當時我們看到這個價格的時候,說實話那個胡姬花小榨賣的好嗎?賣的不是很好,主要是魯花賣的比較好。但是那家企業剛上來一個領導,想看一下這個商品,到最后也沒定這個,定的是龍大原漿。
通過這個事我們感覺到很大的一種危機。當時有很多投標的人說,像超市啥的投標那時候最低供價是152,一桶就掙2塊錢,并且結賬方式應該是兩個月以后才結,結果他一下就報了138,當時候我們很震撼,原來這個油的價格成本這么多,就是說這個代理商為了完成任務去沖這個,我覺得這個差距也是太大了。我們當時和泰安這家代理商重新做了談判,當時就是不愿意降價,我們直接把商品下架了,寧可不賣,找其他廠家進行合作。
再有就是專業,在調整期間提升最高的,對于采購來說就是專業,特別是在思想上能發生很大的轉變,就是說自己應該如何怎樣去選品?如何去談判?如何去定價?并且能夠把這個商品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原來采購是什么?你要什么價格,抬來了往那一放,你賣吧。現在不一樣了,來了以后,定期對商品每個階段進行跟蹤,到底銷售的是好不好,哪些店好,哪些店不好,他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再有是陳列方式,這個陳列方式說白了也是銷售的方式,這次在調整第一家門店的時候,最大改變就是陳列方式的改變,并且每個小分類主力品牌陳列是什么樣的,采購都會在下發單上進行標注,標注完以后采購帶著營運一節一節貨架進行陳列。
再就是運營管理環節,營運管理動作說實話很簡單,但是里面很復雜,為什么很復雜?首先商品下架好下架,但是它涉及到退貨,這個要做的細的,要按照供應商分類進行退貨,這個工作量是很大。這家店光食品退了一周多時間才退完。
還有單據錄入審核,原來驗收單價格基本都一樣,但這次工作量很大,每個商品的每一個成本都要進行核對。并且導入以后,每天都有上百張驗收單需要進行驗收。原來保留的一部分商品,整個價格談判以后直接做個賬單就可以,當時新引進這些商品和調整的都要進行驗收。光驗收單打了將近2周才打完。
當時我們采購和供應商提前打了一個電話,這次整個調整工作量比較大,驗收單據有可能要遲一些,其實供貨商也理解。他為什么要理解?我們在調整期間,很多供貨商都到現場去看,看到底他們怎么改的,這個商品怎么弄的,其實我們調整的過程也是和供貨商思想碰撞的過程。如果說光你自己改變,下面供貨商不改變,對你的調整也會造成一定的阻礙。最關鍵的是商品棚格圖,這個采購人員有限,是由營運來做的,這個棚格圖不是精確的一點,關鍵是到最后根據陳列實際情況還要進行調整。
這里把調整期的困惑跟大家說一下。首先是毛利率下降。第二個是堆頭取消后商品呈現,主推怎么打是一個挑戰,也是學習和創新的過程。第三個是SKU縮減以后銷售在一個階段之內不穩定,偶爾比同期高一點,有的時候比同期下降一部分。第四個是新品動銷量不突出。當時調完以后,采購去我辦公室,一周都去不了一次,那一段時間是一天幾次,就是看整個商品的動銷。
調整完幾個月以后,特別是過完春節,整個調節已經沉淀下來了。首先是商品管理時效高了,這個管理時效是什么呢?采購現在你不用說這個商品這一套貨架有多少商品,心里很清楚,并且訂單門店不用報他都能知道。再有商品陳列效率高了,把原來三四線品牌和不動銷商品清除以后,商品排面合理利用率高了。再有是商品動銷率提高了,當時有人說原來SKU數是多少,現在才多少,但是計算以后還是現在高。原來那家食品動銷率我們算了一次是78%,調整以后商品動銷率達到89%。再有銷售和毛利都有所提升,就是說毛利率下降了,為什么毛利會提升?因為商品價格合理了,對顧客來說感覺有品質了,他愿意買了,購買量上去了,所以它的毛利肯定是上升的。
對于顧客來說通道寬了,顧客方便了。商品品質提升了,信任度也提高了。當時在上高店有一個顧客,今年春節初九,因為一個菠菜的問題,給我發了十來條微信,到最后又打電話。說實話,他不是投訴,就是問一下這個菠菜的產地,他對這個菜比較懂,就問一下產地。因為他的老家是泰安的,但是工作單位在四川,就是感覺整個超市比他上次回來完完全全變了,這就是信任的一種力量。有的時候一旦你的商品改變以后,顧客對你賣場的信任度接著就會提起來。
商品功能全了,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雖然說它是一家標超店,但是除了一些大的電器之外,在我們那家店都能買得到。商品的呈現度好了,容易找了。原來顧客要找這個商品,要拿下這個商品,再把這個商品拿下來,已經擠成那種程度。當時調整完以后,整個排面是比較合理了。
因為我們都是做商品的,最后分享東來哥的一句話:好質量超高溢價,低質低價的商品永遠不會有未來,只有品質和價格的價值平行、才能讓顧客和社會認可,才能創造美好的價值和企業長遠的發展。
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