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成了大佬標配?
來源/新熵
作者/櫻木
大佬與數字人的配搭,永遠不會缺少流量。
上周,以劉強東為原型的AI數字人「采銷東哥」在京東直播開啟帶貨,不到1小時吸引了2000萬觀看,最終成交額超5000萬。這個成績放到全網來說也可圈可點。
走在時代與科技前沿的大佬,對數字人的偏愛一點都不少。
三年前ChatGPT尚未爆發,黃仁勛就用數字人代替自己發表演講。因為沒有事先公開,三個月內竟無人辨出真假。以生產數字人核心支撐硬件的GPU為主業的英偉達,從那以后便開始了一飛沖天之路。
根據國元證券分析顯示,與當下大熱的人形機器人可以替代勞動者一樣,在數字世界中數字人對于人類的替代,成本的降低,以及靈活性與可塑性,都是讓它成為風口的原因。
近幾年,隨著硬件基礎算力的提升以及GPT-4等大模型應用升級,數字人有望真正成為個人分身,輸出文字、圖像、音視頻,甚至細微到情緒表達。在未來構建數字內容的過程中,將有更多的場合可以用GPU+電耗替代人工,真正打造元宇宙數字世界,使數字人集社交、創作、分享于一身,成為多模態的殺手級應用。
那么為何當下成為了數字人發力最好的時機?
首先從技術上來說,隨著算力提升,新概念的數字人正在打破“皮套人”的固定認知。從外觀看,通過超精細渲染,數字人高分辨率的皮膚微結構極大限度地提升了數字人在中、近景出鏡的真實程度,擬人表現力顯著提高,基本突破了之前的詬病——“恐怖谷效應”。
劉強東的數字人帶貨從C端反饋來看,固然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沒有互動環節,人像眨眼較少等。但隨著大廠對于算力的投入,相信這些問題在未來會逐步被優化。
其次,數字人本質上是一款強內容驅動的產品。早先市場關注的3D數字人存在“成本高、周期長、缺交互”的弊端,影響了商用推廣。如柳夜熙這樣精度的數字人,制作成本至少在50萬以上,且每期視頻的創作周期需要一個月左右,幕后創作團隊包括導演、策劃、制片、三維、運營等人員。
但隨著垂類場景的爆發,2D仿真數字人憑借其較低的技術門檻,相關應用在直播帶貨、娛樂主播、客服、游戲NPC等方向上會快速擴張。根據研報顯示,2D仿真數字人使用靜態掃描技術制作,即通過40-60個照相機對真人進行全方位拍照,根據拍照光線和角度進行矩陣掃描,從而在軟件中呈現出2D立體形象。靜態掃描技術僅需拍照搭配上少量所需數據,就能以較低的成本制作出2D數字人形象。尤其在AIGC發展迅速的現在,2D仿真數字人的制作門檻、周期和成本遠遠低于3D建模數字人。
(2D虛擬新聞主播,3D建模數字人)
最后,在內容端無論是京東、阿里等電商平臺,還是短視頻的抖音快手,都擁有著龐大的場景數據沉淀。這些數據可以從多維度支撐電商帶貨的全過程,從前端的銷售,到中端的客服,再到后端的售后物流。伴隨著AIGC的發展,2D數字人也同樣具備語言交互功能,且由于較為垂直而更容易用大模型訓練,體驗將持續得以提升。
總結來看,降溫增效+內容數據的完善,讓數字人在消費場景的潛力正在逐步打開。在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以興趣為先的內容電商之后,AI電商的藍圖已然畫出了一個模糊的輪廓,而數字人也許就是打開大門的鑰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