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15%!”今年粽子賣不動了?
來源/瀝金
今年粽子賣不動了?
不止一家經銷商吐槽說訂單減少,還有庫存積壓等嚴重問題。
“行業普遍下滑15%是常態,部分頭部品牌甚至下滑30%�!�
消費者體感也很明顯,往年都會在口味和包裝噱頭上競爭一番的“粽子大戰”,今年似乎悄無聲息、無事發生。
市場遇冷,早有預兆。
95%的粽子都進入了禮品渠道,在消費預期普遍下調、企事業單位相關預算收緊的當口,訂單下滑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更不用說還有“包裝瘦身令”的補刀,在昂貴的禮盒套裝上下功夫,以求提升單價的策略也是行不通的。
是粽子不好吃了,還是端午節變“淡”了?這種下滑趨勢明顯的賽道,還是好生意嗎?具備類似節令特征的品類,也會受到同樣的影響嗎?
剛才說過,購買粽子的大頭,是各個公司、機關單位的禮品采購部門,占比達到95%以上。
消費市場遇冷不是新鮮話題,對公采購預算減少并不令人意外;另一方面,經歷了很多次營銷轟炸的個人消費者,對于過于浮夸和昂貴的粽子禮盒也逐漸“脫敏”。
從這個意義上,與其說“包裝瘦身令”是對這個品類的補刀,倒不如說是以明文規定的方式,回應這種新的消費觀念。
什么樣的粽子禮盒最好賣?
是價位100上下中等檔次,價格適中、口味經典、噱頭較少,既不會太過于昂貴,也不怕踩雷,又拿得出手好送人。
此外,和中秋、春節不一樣,端午節并沒有那么強的“團圓”屬性,對于大多數人,這只是個普通的小長假,過節的方式有很多種,吃粽子并不是唯一的選擇。
對于品牌來說,既要有創意和溫度,也要保持足夠的性價比,這是首要的問題。
五芳齋粽子禮盒 圖源:網絡
除了禮品市場遇冷,粽子還有別的麻煩——熱量和健康焦慮是食品行業普遍面臨的大問題。
吃一個就算過節,吃兩個是對味道的稱贊,吃三個是對不浪費糧食的承諾——吃完一整盒,多少對自己的健康和身材有點不負責任。
為了迎合這樣的風潮,低糖、低脂、無添加的粽子,還有冰粽子等新品逐漸涌現了出來。
那么這些新品,消費者的反饋如何?
根據蟬魔方的數據,相比較于低糖低卡這類健康的標簽,“新鮮現做”相關的標簽,才是消費者首要關注的地方。
這里面既有對“預制菜”潛意識里的抵制,也有對端午節傳統的回歸。
在口味上,消費者也逐漸回歸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各種新奇、獵奇的口味。只有在原料和工藝上精心打磨,做到真材實料、性價比高的粽子才更受消費市場歡迎。
粽子品類的發展,最后一定是回歸傳統,經典的口味是長期優勝劣汰的結果。長期來看,白粽、肉粽、豆沙粽、紅豆粽等經典搭配還是更有生命力。
畢竟,誰愿意當個冤大頭,花高昂的價格就吃一團奇怪的糯米飯?
抖音電商粽子核心賣點TOP15
做粽子的品牌主要有三種類型。
堅守傳統的老字號(某齋,某村),主營速凍、方便食品的大廠(某念,某全),還有在互聯網時代涌現出來的食飲賽道新貴(某松鼠、某鋪子),跨界到了粽子領域。
粽子銷售下滑,是整個賽道存在的問題,老字號難以獨善其身,跨界的新來者自然也會撞上天花板。
比如今年星巴克的星冰粽售價依然是198,卻比往年還少了兩個粽子,口味也從5種變成4種。這種減量不減價的玩法,很難令人相信有足夠的吸引力。
不過星巴克畢竟主業還是咖啡,粽子賣不賣得好問題都不大,難過的還是以粽子為主業的品牌。工廠、生產線、工人都是成本,季節性太強反而導致行業天花板有限。
同樣的問題,對于月餅同樣存在:
禮品采購占大頭;一年之中只有一個很短的時間段可賣;熱量很高,有健康焦慮。
不過月餅相比而言要好一些,那就是脫離“時令食品”的束縛,很多類型的月餅可以轉型成為各種各樣的糕點,不必擠在“月餅”這個賽道。
依照今年粽子的頹勢,很難說不會再在月餅的身上重現,那些影響了粽子的負面因素,月餅賽道一個不落。
如果我是品牌,應該早早為此思考對策。
星巴克星冰粽產品 圖源:網絡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禮品粽子不好賣,但新鮮的粽葉卻賣得不錯。
根據蟬魔方,今年粽葉的銷量比去年端午節同期高了大約178%。
雖然這個市場盤子很小,但小中見大,比起買現成的商品粽,很多消費者還是更愿意體驗一下“媽媽牌”“姥姥牌”的粽子,或者自己也上手感受一下節日的氣氛。
當然,這只是一種對于“過度商業化”的應激表現。在不斷的商業化探索中,無論是怎樣魔幻的組合還是奇葩的口味都能在粽子上試驗一遍——消費者的審美疲勞,是遲早的事情。
對于包裝粽子而言,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讓粽子回歸“原味”值得思考。畢竟對于食品行業來說,比起一年能賣掉多少粽子,復購率才更重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