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福的命,自己說了不算
來源/有數DataVision
撰文/嚴張攀
今年3月,原本就一路走高的金價再次躁動上漲,高點突破590元/克。被點燃的消費者兵分兩路,嫌麻煩的開始就近屯起金條,部分財大氣粗的則遠赴水貝市場,爭當黃金批發商。
但機構的冷靜,卻與消費者的狂熱截然相反。花旗、美銀以及大摩等嗅覺敏銳的國際機構,開始爭相逃離“金店一哥”周大福。
出手較晚的大摩,發力最狠,直接將周大福目標價砍到僅剩12港元,相較16.45港元的高點,約等于75折促銷。
如果歷史有韻腳,今年迎接周大福的也本該是鮮花和掌聲。
2020年,短短5個月內,國內金價就從330元/克漲至454元/克,周大福不僅被加盟商踏破門檻,也最先成為機構簇擁目標:
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跑的最快,將目標價上調至8.9港元。中金和花旗也爭相競價,最后美銀以14.1港元的目標價力壓群雄。
而今,金價漲勢復現往日,等待周大福的卻只有冷淡的機構,“深圳工廠停產停工”的熱搜話題,以及消費者的一句嘆息:金店關門,世事難料。
金價瘋漲,金店卻要關門,這又是哪門子的道理?
知道我賺了你多少錢嗎?
德勤發布的2023年奢侈品公司報告里,周大福憑借銷售額的領先,力壓愛馬仕和勞力士,登上全球奢侈品第七。
盡管排名靠前,但周大福奢侈品屬性卻嚴重不足,直白點說就是錢賺少了:在德勤的榜單中,前十凈利率均值為17.5%,把牛皮賣出天價的愛馬仕更是高達29.1%,是周大福的四倍多。
舉例來說,同樣是賣出一千萬的銷售額,同行平均能賺175萬,而周大福僅有零頭為70萬。
不是周大福不努力,而是賣黃金本沒有性價比。
僅2023年,LV就曾借著成本上漲的旗號,多次上演漲價劇本。盡管其毛利率已接近70%,但架不住消費者紛紛用真金白銀買單,掌門人Arnault轉手就拿著再創新高的凈利潤上交股東大會。
LV并不是個例,GUCCI、卡地亞等奢侈品牌也曾多次借助神秘莫測的成本刷新盈利記錄。
相比來路不明的緬甸翡翠和野生動物毛皮,黃金主打一個公開透明,每一家金店都會在醒目位置標注“今日金價”,賺了你多少錢寫的明明白白。
同時,由于黃金的貨幣與金融屬性,其市場流通受到嚴密的管控,原材料只能找交易所進貨,也玩不了消費品常用的規模倒逼原材料成本的套路。
另外,黃金是一個非常“亞洲特色”的消費品,僅中國和印度對黃金首飾有偏愛,兩國消費者每年購買量,比全球其他國家合計還多出近50%[4]。
種種因素導致,金店看上去高大上,其實賺的就是一筆加工費。絕大部分金店加工費的上限,就是基礎金價的20%。
與黃金一樣,白銀的價格也難逃公開透明,銀飾的商業模型其實也是加工費。
但由于銀飾總價較低,100塊的白銀做成200塊的首飾,消費者也不太心疼,但5000塊的黃金做成一萬塊的首飾,雖然也是加價一倍,卻足以勸退很多人。
與之類似,涪陵榨菜13年漲價13次,漲幅堪比上海房價,但由于客單價低,榨菜銷量依然在5年內從11.13萬噸一路上漲到15.32萬噸。
因此,施華洛世奇這類做銀飾的公司,毛利率動輒70%往上。而大部分上市金店毛利率均低于10%,最慘的中國黃金毛利率甚至一度低于3%。
在“賺加工費”這方面,周大福其實已經做到了行業頂尖水平,其率先推出的“一口價”,試圖用顏值擺脫金價限制。但由于黃金金光閃閃的天然屬性,再精巧的設計搭配上黃金,也難免有一種超越時代的審美體驗。
同時,“一口價”較低的飾品克重,也無法走完量變到質變的全程。
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用門店規模擴大盈利能力,便成為了金店必然的選擇。
命運偶然的饋贈
2018年,周大福率先提出“新城鎮計劃”,試圖借助三線及以下的下沉市場,完成7000家門店的目標;一年后,再次提速的周大福推出“省代”政策,直接將區域開店權利下放給省經銷商。
周大福加速拓店的背景是2016年后的金價持續波動下跌,目的是解決“儲備低價黃金”與黃金首飾隨金價下跌而日漸冷清的矛盾關系。
直白點說就是,周大福囤積了一批低價黃金準備脫手,但又害怕賣的慢,所以借助門店擴張,加快出貨速度。
由于黃金密度極高,即使是價值百億庫存,也填不滿一套90㎡的小三房;另一方面,黃金化學性質穩定,也就是說不挑地方,不像水果生鮮需要全程冷鏈,黃金只需要保安。
這也是黃金相比其他消費品最突出的優勢:庫存成本幾乎為零。這種情況下,即使金價小幅上漲,周大福也能依靠規模狠狠賺上一筆。
因此,盡管在2020財年周大福創下凈利潤十年新低,但各大機構投行卻一反常態堅定看好。
2020年3月底,周大福共囤積了425億港元存貨,是賬上現金的4.2倍,而在金價高點的2016年,這個數字僅為1.4。
2020年3月,美國超預期降息150基點,全球資金爭相把黃金當做自己的避風港,五個月內,倫敦金價便從1451美元/盎司漲至2075美元/盎司,創下歷史新高。
伴隨金價上漲,加盟商紛紛向周大福投懷送抱,年內加盟店猛增724家,總數更是首次突破4000家。
日益壯大的門店規模,也加速了周大福的出貨節奏。不到一年時間,周大福就將囤積的425億港元存貨全部套現。2021財年,周大福迎來業績爆發,凈利潤同比暴漲108%至60.3億港元。
但四年之后,黃金價格再次坐上火箭,周大福呈現的卻是一則“停工待崗”的通知。一個星期后,周大福又扔下另一顆重磅炸彈:深圳廠區將停工搬遷至廣東順德[1],并依法裁員。
周大福官方聲明
命運分野的根源,源自黃金的雙重屬性。
投資與消費的天平
和其他消費品相比,黃金最大的特征在于:購買黃金既是一種消費行為,也是一種投資行為。
金價一路下跌,反而會讓抄底人群避之不及。當下的房市就是典型,“客官來玩”的呼喊早已陣容發聵,但潛在剛需的主流態度依然是持幣觀望。
而作為消費品,低價位的黃金反而能夠打開銷路——當然,介于大眾對黃金保值的追捧,即使金飾具備濃厚消費屬性,也無法擺脫消費群體的投資預期。
因此,金飾消費時常與國際金價的上漲同步,近幾年金價上漲帶動縣城金店火熱就是最大例證。但當金價高到一定程度,消費者也會逐漸轉向觀望。
“周世家族”之一周生生,就在近期的股東大會上對此現象發起牢騷:持續上漲的金價,扼制了黃金首飾的消費欲望[2]。
也就是說,持續的“單向漲跌”,都會減少市場對黃金的消費/投資欲望。因此,對周大福這類金店來說,最完美的舒適區其實是黃金價格持續在區間波動。
如果金價始終在區間波動,消費行為和投資行為就會同時發生,周大福也能通過低點補庫存,高點去庫存實現精準擇時,最大化自身的庫存優勢。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金價是否能在區間波動,不是周大福能決定的。
在國內周期天王周金濤眼中,金價由短、中、長期三重因素共同決定。
金價短期受避險情緒影響,直白點說就是各種天災人禍。2019年以來,世界可以說是風雨飄搖,每一次風險事件都會脈沖式的推動黃金上漲[3]。
金價中期由供需關系驅動,這次站在周大福對立面的是全球央行。近幾年,盡管黃金價格一路攀升,但全球央行增持黃金的腳步卻沒有放緩,甚至是自2021年開始顯著提速。
中國央行也不例外,其自2022年10月開始增加黃金儲備,盡管其增持時間較晚,但已經連續增持18個月,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金價長期因素是信用對沖,即本身的貨幣屬性。盡管這是一個慢變量,中短期對金價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破滅后,一直扮演著推動金價上漲的角色。
背后的邏輯也不復雜,在信用貨幣成為主流之前,黃金一直都是貨幣的最佳主體。更直白點講就是,非洲的金礦挖掘機的速度,永遠不可能比得上央行的印鈔機。
而當短中長期因素交匯在金價的走勢上時,時代的三粒灰,就成了周大福身上的三座大山。
參考資料
[1] 周大福深圳工廠生產部門將轉至順德工廠,有員工不愿搬家,界面新聞
[2] 金價持續暴漲,周生生、周大福等黃金品牌感到越來越頭疼,界面新聞
[3] 黃金再次背叛美元,但它從不錯判時代,遠川投資評論
[4]2024年全球黃金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中國為全球最大黃金生產國和最大金飾消費國,前瞻經濟學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