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高攀不起的服裝巨頭,要去IPO
來源/投資家
作者/信瀚
打工人高攀不起的UR,也要赴港上市了?
UR,這個一度被視為“Zara中國學徒”的品牌,如今卻在談論著至少1億美元的融資夢想。
近日,市場傳來消息,快時尚集團UR(Urban Revivo Fashion)正站在資本市場的大門前,認真考量著赴港上市的可行性,探討其潛在股票發行方案。目標是通過這一舉措,籌集不低于1億美元(折合約7億人民幣)的資金。
盡管這一計劃仍處于討論的初步階段,但UR的這一躍進,無疑在業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從模仿Zara的學徒,到自封“快奢”標簽,當Zara、H&M等洋品牌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UR卻逆流而上,不僅在全球擴張,還悄然醞釀著赴港上市的野心。
這背后,既有對過往成就的自信,也暗含了對資本市場的渴求和未來擴張的野心。
01
“ZARA學徒”逆襲成“對手”
UR的起步,不可避免地帶有模仿的色彩。
Urban Revivo(UR),這個誕生于中國廣州的快時尚品牌,創立之初便被冠以“ZARA的中國學徒”之名,其產品風格、運營模式乃至市場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ZARA的經驗。
它不僅學會了Zara的快速生產和供應鏈管理,更在此基礎上,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偏好,進行了精準的產品定位和設計。
這種策略讓UR在國內市場迅速崛起,甚至在一些關鍵的銷售節點上超越了Zara。特別是當Zara和H&M等國際品牌因本土化不足,而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時,UR卻在海外乘風破浪。
全球門店數量超400家,覆蓋中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線上銷售網絡更是輻射到歐洲、北美等國際市場。銷售額連續多年保持增長,2022年銷售額突破60億元人民幣,成為國內快時尚領域的領頭羊之一。
這種逆勢操作,幾乎是以一種“挑釁”姿態,來宣告自己的存在,成功從“Zara的學徒”轉變為市場上的強勁對手。
資本的嗅覺是靈敏,對有潛力的品牌總是慷慨解囊,這一點在UR的發展歷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自2010年起先后獲得了5輪融資,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包括紅杉中國、海瀾之家以及黑蟻資本等知名公司和機構。
圖源:天眼查
這些資本的注入,為UR的持續成長和市場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背書,也從側面印證了市場對其商業模式和發展潛力的認可。
UR的早期,無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鑒了ZARA等國際品牌的商業模式。這一事實定義了它的早期形象,也預示了它在快時尚領域所要面臨的挑戰。
02
“快奢”定位背刺打工人
模仿策略,是UR的起點,也是它的痛點。
UR也意識到,單純的模仿,無法成就一個品牌的獨特性。它不再滿足于快時尚的廉價標簽,試圖從“快時尚”轉型為“快奢”,在快速更新與高端品質之間尋求平衡。
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品質和個性化的需求,不再滿足于單純追求低價,而更看重產品的設計感、品質和品牌故事。“快奢”概念的提出,正是針對這部分人群的消費升級需求,一個介于傳統快時尚和高端奢侈品之間的新選項。
然而,這一策略的轉變,看似創新,實則充滿爭議。
UR近年來的漲價策略,讓不少人驚呼“看不懂”。單品價格蹭蹭上漲,讓原本的消費者群體“打工人”感到高攀不起,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觀感。
從普通款到甄選系列再到設計師系列,一邊是動輒上千的單品,一邊是“高定”之名。不同吊牌的背后,是UR對“快奢”定位的堅決推進。
那么,高價之下,品質是否真的與之匹配?
UR品牌雖然標榜為“快奢”,但其產品卻頻繁被曝抄襲、質量問題。所謂的“快奢”更多是體現在價格上,而非實質的品質提升。
這不禁讓人質疑,UR是不是在用“快奢”的名義,掩蓋快時尚的本質,讓打工人在追求時尚的同時,不得不承擔更高的試錯成本。
畢竟,消費者在面對高昂價格時,往往會質疑其產品是否真正具備相應的品質與設計創新,而非僅僅是營銷包裝。
更何況,這種定位本身就存在著內在的矛盾。
快時尚的核心在于“快”與“量”,而奢侈品則強調“慢工出細活”和稀缺性。UR試圖融合兩者,卻可能陷入了既不“快”也不“奢”的尷尬境地。
作為從“模仿”起家的品牌,UR在走向“快奢”的過程中,原創設計能力是其繞不開的考驗。
如果價格的提升,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價值提升,那么“快奢”定位就可能被視為一種缺乏實質支撐的市場噱頭,難以長期維系消費者信任與品牌忠誠度。
UR的“快奢”探索,是一場勇敢的嘗試,但能否真正實現“快”與“奢”的完美融合,讓品牌從“學徒”真正成為“大師”,還需時間的檢驗。
03
1億美元融資夢
資本市場,既是品牌的試煉場,也是其全球擴張藍圖的加速器。
站在資本市場的門檻上,UR懷揣的不僅僅是1億美元的融資夢想,更是一顆敢于挑戰現狀的雄心。
這個數字,對于快時尚品牌而言,無疑是一次大膽的飛躍,它讓市場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曾經的“Zara學徒”。那么,它這個夢想,究竟是基于現實的堅實基礎,還是一場過于樂觀的豪賭?
首先,UR的自信,來自于它的市場表現。60億元的銷售額和400多家門店的全球布局,這些成績在快時尚的競技場上,無疑是值得矚目的。
然而,資本市場是一個只看未來的殘酷世界。它的殘酷之處在于,永遠在尋找下一個增長點,永遠在追問:“然后呢?”因此,UR能否持續增長,能否在快時尚的戰場上繼續領跑,這才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UR的“快奢”定位,是其融資夢想的一把雙刃劍。它試圖打破快時尚與高端市場的界限,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全新的選擇。然而,“快奢”的實現,需要的不僅僅是響亮的口號,還有實質性的創新和價值提升。
UR能否在保持快速迭代的基礎上,真正提升設計的原創性與產品的品質,避免陷入“高價快時尚”的尷尬境地,是其能否在消費者心中站穩“快奢”腳跟的關鍵。
對與UR而言,全球化戰略不是簡單的地理擴張,而是一場深入的文化和市場的碰撞。UR不僅要面對快時尚領域內的老對手,如Zara和H&M,還要應對新興市場的本土品牌挑戰。
UR的1億美元融資,很大程度上將用于支持其全球化的野心。但這些投入能否轉化為有效的市場回報,還是一個未知數。
在快時尚的激烈競爭中,UR若想真正實現蛻變,需要在保持品牌特色的同時,更貼近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這不僅是UR的挑戰,也是整個快時尚行業需要面對的課題。
UR必須在多個維度上證明自己的價值,才能在資本市場上贏得掌聲。
未來,UR是否能夠在快時尚領域持續領先,還需要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這場1億美元的融資夢想,是UR品牌成長史上的一次重要跳躍,也是其全球化征途上的一次關鍵抉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