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連鎖瑜伽品牌“跑路”,居然全怪小紅書?
出品/聯商網
撰文/小酒
頭圖/靜波瑜伽官網
辦了卡的瑜伽人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8月30日,南京靜波瑜伽突然發布“致歉信”,表示于8月29日“不得已”關閉所有門店。
致歉信中,靜波瑜伽將倒逼原因歸于輿論影響及個別場館經營不善的拖累,還表示將對惡意網絡傳播的行為追究到底。機構倒閉的并不少見,但把鍋甩給別人的情況還是第一次見。盡管靜波瑜伽一再強調自己“沒有跑路”,但還是被爆出拖欠會員會費、拖欠員工工資,金額甚至已經上千萬。
01
欠款近千萬
靜波瑜伽發布的致歉信中稱因近期小紅書靜波跑路的輿論帶來一系列的突發事件,以及個別場館經營不善的拖累,導致靜波瑜伽所有正常運營的門店也受到嚴重影響,因為輿論造成會員大面積恐慌,局面無法控制,所以“不得已”關閉所有門店。
消息一出,讓此前8月28日還在正常上課的老師和會員慌張了起來。實際上,在官方正式出具道歉信之前,已經有會員詢問閉店事宜,但門店員工信誓旦旦表示不會閉店。
《現代快報》報道,8月28日,徐女士還在金鷹世界門店正常上課,并且問了店員和教練,“他們都讓我放心,并說金鷹世界這家門店一直會運營。”但當她第二天去門店時,發現已經大門緊閉,等到8月30日時,門店外面已經圍起了圍擋。
盡管靜波瑜伽在致歉信中再三強調自己不會“跑路”,正在各種途徑尋求幫助,包括政府部門和資方,接下來可能會轉讓部分門店,盡可能保障會員權益,對于虧損嚴重關閉的門店會安排其他品牌場館承接就近上課。
圖源:微信公眾號@靜波瑜伽
但拖欠會員會費和員工工資卻是板上釘釘之事。有消費者透露,根據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將近1000人),會員充值未消費金額總計近800萬元,還表示2024年6月、7月、8月在關店之前仍不斷用低價吸引會員充值。還有消費者稱,自己剛辦了卡還未消費就被通知裝修閉店等來的卻是直接關門。
圖源:微信公眾號@現代快報
與此同時,員工這邊也損失巨大。《現代快報》報道稱,被拖欠工資的員工組織了一個維權群,目前群里有200多人,據群里統計,拖欠的工資金額有兩百多萬元。
02
全怪小紅書?
據了解,致歉信中所提到的小紅書是網友一周前發布的關于靜波瑜伽景楓中心店關門一事。發布之后,有多名網友跟帖表示其他門店也關門了,迅速引發熱議。
靜波瑜伽認為是此事引發了恐慌,但閉店不僅僅只有景楓中心一家,也不僅僅只是發生在8月。今年7月,靜波瑜伽江寧太陽城店宣布閉店,據了解,這家店于去年12月剛剛開業,閉店時營業尚不滿一年。
除了突然閉店外,尚在營業的門店服務質量也在下降。多位消費者在大眾點評、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反映約不到課、服務態度很差、不能退款。
另外,8月20日,就有靜波瑜伽離職人員在網絡爆料稱,“靜波已經處于資金鏈隨時斷裂的狀態,連房租都交不起,商場停電,員工工資都不給,一直一直拖,要都要不到,一提工資老板立馬翻臉。退費更是想都別想了,先扯皮扣手續費同意了之后說3個月后到賬,其實就是想拖到會員忘記。”此外,他還透露:“南京14家店,只有3家左右賺錢,倒閉是遲早的事。”
圖源:小紅書、抖音
更嚴峻的是,在資金鏈隨時都要斷裂的情況下,靜波瑜伽還在盲目擴店。在去年已經拖欠工資的情況下,今年又開新店,有網友爆料稱弘陽廣場店是靠高利貸入場的。
有瑜伽行業人士表示:“瑜伽館的辦卡門檻基本都在一萬以上,會員還可能會購買私教課、小班課,卡里余額有兩三萬的會員有很多。瑜伽館正是利用預付費的錢去開店擴店,用玩現金流的方式圈錢。”
03
商場如何預防品牌“跑路”?
近兩年,健身房、私教館、瑜伽館正在成為“跑路”重災區。
8月15日,上海知名團課健身房JJFitness捷捷健身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閉店通知;7月北京知名瑜伽館欣媞瑜伽也因資金鏈斷裂,于7月24日開始休業整頓;1月,瑜伽連鎖品牌卡莫瑜伽北京多館閉店;去年,健身連鎖品牌一兆韋德、舒適堡接連關店,對整個健身行業更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上述提及的多個“跑路”的品牌中,有不少以“主力店”的角色入駐商場,承租面積不小,本次事件中的靜波瑜伽也是如此,其門店入駐了景楓中心、金鷹世界、弘陽廣場等購物中心。
圖源:微信公眾號@現代快報
某招商資深人士向《聯商網》透露,“健身機構和購物中心簽訂的租期不固定,大體量的一般5-10年,小型的一般3-5年。為了降低風險,購物中心會提前向品牌方收取押金、預付租金,一般情況下,購物中心會要求品牌方提前交付三個月的押金,即押三付三。”
但是,提前交付押金也并不能完全降低風險。該人士表示,“如果品牌方沒有提前告知購物中心閉店事宜,購物中心就不能提前為場地招商,會導致場地空置。假設空置兩個月才租出去,那么購物中心將會損失兩個月租金。”
不過,該人士也透露了目前行業內在招商時會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購物中心在招健身會所時,對于其可能倒閉是有預期和預案的,會把風險控制在最小程度。”
在被問到如何預防品牌“跑路”時,某商場資深操盤人沈銘直言:“當前形勢下,招商時盡量不招大型店鋪,不過區域項目也沒辦法”,但他也表示,“在這個經濟環境下,餐飲和零售‘跑路’的也大把。”
沈銘透露,為了做好預防工作,他們每個月都會盤點所有店鋪租售比,在這其中,租售比超過30%的店鋪被定義為問題店鋪。“如果危險,就會早點啟動招商,找好替補,不交租了馬上啟動催租流程,到影響保證金這一步,馬上終止合作,拉水拉電清場,最終倒閉了正好可以切小鋪,完成招商指標”,沈銘補充道。
不過,沈銘進一步表示,“因為健身房租金很低,所以實際上對商場影響不大,反而是大型餐飲‘跑路’損失更大,因為租金高。”
而對于另一受害者消費者來說,行業亂象讓消費者更加抵觸預付費模式,正在倒逼消費者居家健身或者尋找性價比更高的健身場所,也在倒逼行業尋找如按次消費、只出租場地等新的經營模式。
寫在最后
隨著國人健身意識的不斷提高,國內的健身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了能快速攻城略地、形成品牌效應,不少品牌選擇預付費模式,但這依賴于順利獲客、善于經營的良性循環,一旦某個環節崩塌,就會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對于健身行業來說,當下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把握住機遇,為熱愛健身熱愛生活的消費者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促進行業良性發展,讓“游泳健身了解一下”不再是和“跑路”相連的爛梗。
注:文中沈銘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