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怎么創(chuàng)新?
來源/品智PLSC
作者/萬德乾
近期,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再次發(fā)布2024“中國城市便利店發(fā)展指數”。福建廈門,成為這個指數榜單的綜合第一名。上海作為以往最常認為的中國便利店第一城市,位于指數榜單的綜合第15名,這個名字甚至低于曾與“便利店荒漠”掛鉤的北京市所在的第12名。
這是一份按照四個維度調查取樣的指數:門店展店增長率(30%系數)、門店人均覆蓋率(40%系數)、24小時店占有率(10%系數)、城市整體營商環(huán)境(20%系數)。
榜單的樣本對象針對了40個城市,基本都是中國最領先或便利店產業(yè)突出的城市。
門店展店增長率方面,貴州貴陽以4.9%的增速成為第一,河北石家莊則以-4.4%成為40個取樣城市當中的增速最低。這個指數的2023年最高為安徽合肥的11.8%,最低為天津的-5.3%。整個2024年的指數顯示,40個城市的平均展店增長率為0.9%。這個數據可以理解為,當前的便利店,處在行業(yè)歷史周期的展店低增長階段。
但是這種低位階段的理解,并不掩蓋高增長的頭部企業(yè)。包括:立志完成10000家店的羅森,長期在浙江盤踞的十足卻要北上到山東開出2000家店,還有依然在高速增長的中國便利店之王廣東美宜佳。
門店人均覆蓋率方面,廣東東莞以2048人/店的滲透率,成為這個指數的絕對領先者;對應來看,湖北宜昌則已17982人/店墊底于調查取樣的40個城市。這個指數的2023年最高也是東莞的2050人/店,最低則是甘肅蘭州的14778人/店。40個城市,這個均值為7204人/店。
對比日本這個全球便利店第一國家,可以看出一些細節(jié)。根據可查信息,日本在2016年的人均便利店數據為2329人/店。截止目前,日本全國大概57000家便利店。有趣的是,日本最寒冷的北海道地區(qū),反而是人均便利店覆蓋率最高的區(qū)域。人口最多的東京市,排在第三名。
對比這個數據來看,中國排在前列的40個便利店城市的7204人/店,顯然低于日本全國的2329人/店。但是實際情況顯然不是。中國是個有著660萬家夫妻小店的國家,還有大量大中小型超市。一旦加上這些關聯或相似業(yè)態(tài)產生的滲透率,中國便利店滲透率其實類似日本狀況。東莞,就是典型例證。東莞除了是美宜佳總部所在地,還是典型的沒有知名超市和大賣場的城市,這個全面鄉(xiāng)鎮(zhèn)板塊化的城市,當地夫妻老婆店也是品牌便利店翻牌率極高的現狀。也就是說,東莞能有2048人/店的情況,恰恰是便利店/小店屬于當地主流零售業(yè)態(tài)的真實反映。
24小時店占有率方面,浙江溫州以76.9%的占比位列第一,寧夏銀川則以24.2%墊底在40個取樣城市。這個指數的2023年最高為廣東廣州的79.2%,最低則還是銀川的12.1%。這么看來,銀川的便利店24小時店的比例,非但不能看作是墊底的位次,反而是增長翻倍的領先城市。均值去看,48.1%的占比,說明便利店給人24小時營業(yè)的印象,反而不到40個城市的一半比例。
但是具體去看數據排名,位列溫州后面的城市包括:廈門、上海、成都、廣州、莆田、�?�、南寧、南昌、貴陽、青島……沒錯,直到第11名,才看到一個長江以北的城市青島。24小時營業(yè),通常與溫度氣候與城市經濟水平高度相關。甚至在很多人的常識里面,珠三角一直都是24小時營業(yè)的突出區(qū)域,包括那些并非品牌連鎖的個體小店。
城市整體營商環(huán)境方面,屬于根據便利店/小店業(yè)主主觀調查取樣的結果。廈門毫無懸念的拿到了指數里面的第一名位次,其他名次的城市包括:太原、西安、北京、武漢、南昌、石家莊、宜昌。到了長沙、東莞、深圳等城市,則進入到“良好”的評估區(qū)域。福州、廣州、杭州則進入到了“一般”的評價區(qū)域。
不同城市的營商環(huán)境的評估,屬于一門玄學。東北地區(qū)長期被賦予“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但是哈爾濱、大連兩座城市都在這個指數的“良好”范疇的評價序列。上海、杭州、廣州這三個中國經濟開放領先的城市,卻在這個指數的“一般”評價序列。
最后,便利店的整體發(fā)展會朝著什么方向變化?
2024年的中國便利店及整個社區(qū)小店,屬于典型平靜如水的現狀。除了美宜佳以35000家店稱王中國便利店產業(yè),羅森和7-ELEVEn繼續(xù)在中國便利店行業(yè)前10名位置,這個行業(yè)沒有看到曾經的熱鬧非凡。
這個行業(yè)在過去10年最大的變化有三個:2017年前后掀起的風險資本投資潮、各個省份陸續(xù)誕生效仿日式便利店的本土新領導品牌、基于鮮食的便利店商品開發(fā)得到全行業(yè)的空前重視。
但是直到今年,便利店行業(yè)的低單價、低日商、低毛利的“三低”經營特性;以及對應著房租、人工逐年上漲的長期現實情況,導致便利店的盈利能力長期都是困擾著行業(yè)的主要問題。
外界可能很難想象,一個聽聞了十幾年的知名便利店品牌,很有可能有天突然爆出取得盈利的新聞。這對于其他行業(yè)來說,確實不太常見。與此相對的是,如果一個便利店企業(yè)同時擁有前店加盟和后端工廠基地的供應鏈,不排除這家企業(yè)其實通過左右倒手的方式,優(yōu)先讓供應鏈盈利,尤其是供應鏈與前店的門店品牌還不屬于一個企業(yè)。
更讓外界所見的情況是,2024年的中國零售產業(yè)整體變化當中,零食折扣店代表的社區(qū)小店,反而是擴張展店的絕對領先賽道。類似便利店一樣,零食折扣店也是特許加盟模式。這個社會的個體加盟人數有個固定規(guī)模。要么加盟便利店,要么加盟鍋圈,要么加盟奶茶/咖啡店,要么加盟零食折扣店。各類社區(qū)業(yè)態(tài)都在搶奪加盟者。很難看出,便利店在當前有什么特別競爭力。
但是可能還有更現實情況在于,中國便利店的三大類型:
第一是紅旗/唐久為主的本土派,主打的是社區(qū)微型超市。
第二是三大日系和眾多本土新品牌的日式派,主打的是復制日式的出行應急模式。
第三是美宜佳/芙蓉代表的南派廣式便利店,主打的也是微型超市和夫妻小店的人口紅利。
但是這三大模式,都是以賣貨為主。日本的日式便利店那種集合眾多本地及城市生活服務功能,也就是銀行、郵政、充值等各類便民服務集合的模式,從來都不是國內的主流。即便如此,日本本土當前的便利店形態(tài),也在經歷非常劇烈的產業(yè)周期升級。
中國便利店的未來在哪里?繼續(xù)以賣貨為主的“三低”模式前行?還是等待資本市場復興之后讓一部分拿了風險融資的品牌“先富”起來?又或者類似芙蓉興盛那樣在社區(qū)團購賽道找到新的增長路徑?以及干脆像紅旗/唐久這樣成為區(qū)域之王的穩(wěn)妥下去?
便利店作為零售業(yè)態(tài)的最小化模式,從來都不和中大型的超市、大賣場競爭。一家便利店所在的臨街200米范圍內的其他餐飲、烘焙、茶飲、咖啡、零食折扣等業(yè)態(tài),才是便利店的競爭者。
中國便利店的創(chuàng)新方向,可能也是在這些一條街的鄰居那里找答案。
畢竟,這些“鄰居”業(yè)態(tài),恰是過去5年來,創(chuàng)新力度最領先的社區(qū)小業(yè)態(tài)。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