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羅森、全家三大便利店價值取向和經營戰略PK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
編輯/娜娜
2023財年,日本三大主要便利店企業營業利潤都創下了歷史新高。今年8月份,總銷售額為1.049萬億日元,增長0.6%,連續33個月保持增長。國內全部店鋪數為55730個,同比減少80個。
曾經以開店規模帶動業績發展的模式,已經走到尾聲,全國店鋪數徘徊已久,迫于開業空間越來越小的市場壓力,加盟商之間的蠶食內卷更加嚴重,各企業被迫選擇不同的經營價值取向,跨界拓展、細分區域、吸引新客群。
一、日本便利店的兩種價值取向
作為細分業態,便利店更講究特色商品、特色市場定位取向。
每個地區的消費頻度、消費偏好各有不同,日本的各個地區消費者對于便利店利用的差異非常明顯。根據經濟產業省《商業動態統計》,人均年度消費最高的是北海道,達到12.5萬日元。當然,消費頻度與地區氣候、消費口味、店鋪競爭程度有關系,歸根結底,源于消費口味的商品特色、店鋪密度兩種價值取向的不同。
日本便利店行業的價值特色取向,整體特點是快進快出,一個店鋪平均商品數量為3000件,理論上每周更新100件,一年中更新70%,常駐貨架的代表是杯面和可樂,由此帶動商品特色風味,吸引顧客。
最突出的標桿是7-11,始終抓住商品風味特色,從飯團起家、咖啡引領、定制商品,幾乎每一步都走在行業前列。
在區域市場選擇方面,地區風味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比如7-11在埼玉縣內店鋪只銷售埼玉縣產的小麥加工的面條。具體有兩個特點,一是塑造圈層優勢,二是靠前服務。
所謂圈層優勢,就是塑造或者利用相對封閉的市場生態,打造本企業店鋪的營銷特色。一個典型案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北海道的西光(Seicom)便利店,深耕區域市場,特別是在冬季漫長的消費困難期,全方位打造物流服務體系,形成獨特服務營銷優勢,在行業滿意度測評中持續多年位居行業第一。
另一個案例是大家不太熟悉的JR東日本運營的車站便利店“New Days”,顧客進入車站想要買食物和飲料,幾乎沒有其它選擇,只能購買他家商品。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開展業務,New Days的經營效率非常高,2023年平均日銷售額達到71.2萬日元,超過行業頂級的7-11,更是遠超羅森和全家、mini便利店。
New Days便利店是在1987年4月,隨著日本的國鐵民營化進程,在JR鐵道交通商業中成長活躍起來的,它的市場定位邊界很清晰。JR東日本在2023財年的經營業務中,流通服務事業持續保持高效益,銷售額為3794億日元,營業收入為540億日元,營業利潤率為14.2%。
在細分市場區域方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盈虧平衡點,降低人工勞動成本和物流成本,探索店鋪媒體化新戰略,升級依靠規模增加業績的傳統模式。
所謂靠前服務,就是靠近屬地細分消費者、便利快捷,用商品安全質量和接待服務爭奪口碑。如今的日本便利店成了中老年人日常往來的場所,香煙往往占銷售額的四分之一,但是香煙利潤率只有11%左右,而標準商品利潤率在35%左右,PB商品利潤率在50%左右,因此,店鋪特定PB商品越來越多,部分標準化商品也變成NPB(委托標準化加工的PB)。
2019 年以來,7-11制定了“打破定勢”的政策,提供細分需求服務。羅森采取靠近寫字樓、醫院、養老設施開店,利用深度數字化手段加速觸點布局等措施。永旺開設社區食品店、藥妝店和mini便利店。2024年1月,永旺集團岡田元也會長在經營政策說明會上表示,“便利店和電商將成為未來主要競爭對手”,并表明將進入團體內部餐飲領域。全家則是另辟奇徑,選擇橫向協同,與銷售服裝的企業合作。
歸結起來看,商品價值取向主要有地域融合、區域風味兩個維度,冷凍食品則是延長獲取經營利潤時間的手段。三大企業差異化表現在,7-11以中食為主,羅森以甜食、數字化為主,全家則是創新經營服裝。從便利店的日均銷售業績對比和價值取向看,全家的選項似乎偏離較大。
二、7-11北美業務質量或影響收購案走向
近兩個月,北美第二大便利店企業加拿大的Alimentation Couche-Tard(簡稱ACT)企圖收購 7 &i,引發了很多分析。從市值數據對比,ACT市值8萬億日元,公示消息前7&i市值不到5萬億日元,以大吃小,似乎順理成章。從地域商圈競爭角度看,收購的主要目標是7&i北美業務。在北美相對封閉的市場圈,加油站便利店是其獨特的經營模式,占據便利店經營規模的80%份額。假如收購控制北美業務第三位企業,拿到7&i在北美1.3萬家店鋪,ACT的市場價值將驟然提升,這也是7&i在進軍北美市場取得的重大成果,至于其它超市等部分業務,可能會成為其提高企業核心價值的障礙。
說起來,引發這筆收購案件是源于7&i自身。敢于進軍北美便利店市場,體現了7&i的經營智慧和勇氣,當然也有利弊,利在事業規模出現騰飛,2021年以2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北美第三大加油站便利店,業績規模顯著擴大,特別是北美同行非常看重的汽油銷量,增長了兩倍多;弊或者風險,在于涉足了北美特有的市場圈,引起同業關注甚至是警覺,也引發收購意圖。
目前這個案子會怎樣推進還不清楚,因為涉及到了美國《反壟斷法》和日本基于《外匯法》對7&i加上了保護政策,交易難度很大。
從這個案子的走向可以判斷,7&i所轄的7-11的聚焦點在北美。事實也是如此,集團社長井阪隆一多次說過,轉嫁日本經驗,提高美國7-11便利店中食的經營水平,是艱巨的任務。2022年7月7日,7&i集團首腦一行70余人到美國的夏威夷現場考察7-11便利店的飯團、三明治等中食制造、加工和配送、銷售環節,這是集團罕見的集中出國考察,顯示出急于強化美國7-11事業運營質量的意圖。
到今年8月份,美國7-11店鋪的商品銷售額(以美元計算)連續12個月同比下降,8月份下降2.7%,連鎖門店商品銷售下降1.6%,汽油銷售下降11.7%。
所以,7&i的北美事業質量和活力,可能決定了其能否被加拿大的ACT拿下,甚至可能決定企業中長期戰略的走向。
三、全家入局賣服裝,風險何在?
全家便利店在2020年11月退市,成為伊藤忠商事的全資子公司。2023年2月提出三年計劃,主要有“強化便利店事業基礎”、“利用便利店擴大新業務”、強化具有獨特結算功能的APP“FamiPay”、開發無人結算系統以及無人結算店鋪,推廣店鋪媒體化。中期戰略體現出基礎事業創新和數字化的趨勢。
在無人店鋪和數字化系統開發方面,全家于2022年4月份開始啟動,第一個開設在物流設施內,之后在員工休息區、車站專用區、全國自治體設施、醫療設施、大學等嘗試。2023年1月,全家在中國地方店鋪導入無人結算系統,隨后陸續進入各個地方店鋪。基本有兩個類型,一是傳統便利店改造,二是專門定制設施。
至于全家賣服裝的傳聞,是這么回事:
2021年3月,全家便利店在全國店鋪上架“Convenience Wear”品牌服裝商品,到2024年5月,短襪累計銷售突破2000萬雙,從上架開始計算,每天銷售超過1.6萬雙。作為原創服裝品牌,2023年度銷售額增長30%,超過100億日元。2024年度也以30%的速度發展,看上去十分美好。不過,對比全家連鎖店的綜合銷售額約3萬億日元,服裝類銷售規模只是一個彩頭。
該項目負責人須貝健彥曾經為百貨店服裝供貨商工作,他進入全家便利店以后希望借助以前服裝經營的經驗,創新商品種類。一個重要機會是新冠病毒傳播影響,人們希望在家附近購買各類生活用品。當時,各個便利店都在嘗試,7-11經過1年多的嘗試,在2022年4月少量引進百元店大創雜品,在國內2萬多個店上架銷售;羅森也是經過1年多的嘗試,在2022年5月引進無印良品商品,在1萬多個店鋪銷售。與全家的不同點在于,另外兩個企業都是代銷,沒有專業運營壓力。
圖源:東洋經濟
全家則不同,它想“開創在便利店購買服裝風格”,初期投放的是綠色和藍色條紋搭配的短襪(含稅429日元)。后來增加了T恤、開衫、短褲等,大體實現全身服飾搭配功能,到2024年有大約50個品種。在店鋪展陳方面,重視賣場的新鮮度,改變以往白色、黑色為主調的風格,色彩較為鮮艷。在新產品的投放頻率方面,采用每2周~1個月更新一次的頻次,讓顧客感受到不一樣的新鮮度。通過網絡傳播,引起明星和年輕人廣泛關注。襯衫類的包裝標簽更加細致,標注材質、胸圍、衣長、袖長等尺寸以外,還要標注模特的身高、穿著尺寸等。
全家本部具體負責該項目的只有兩個人,但是母公司伊藤忠商事很關注這項創新,相關負責人參加每周三的設計開發會議,與全家本部和廠家密切溝通,協調國內外合作工廠。從本部和母公司視角扶持基層創新,難能可貴。
目前面臨的課題,一是缺乏服裝行業的專業性,季節性需求變化分析和生產體制與銷售計劃的互動,這是最大的短板。二是面臨同業競爭。羅森便利店和無印良品合作,2024年4月起,銷售羅森專營的襪子、手帕等商品,與無印良品的經營技術比較,全家落于下風。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全家便利店真的做服裝生意,或許有發展空間。言外之意,還需要一段探索歷練,畢竟,日本服裝行業供過于求的狀況十分嚴重。
從全家便利店公示的品類銷售業績結構中,去年到今年底非食品類銷售業績保持平穩,非食品類主打商品依然是雜志、雜貨、煙草,或許服裝類的經營創新還處于探索階段。
所以,全家便利店的選擇脈絡主要還是在傳統便利店方向,價值取向偏于數字化創新和差異化服裝產品創新,由于不熟悉服裝專業,可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四、羅森未來店鋪前景幾何?
羅森的野心來自退市以后KDDI的加入。如果考慮KDDI的數字化技術優勢,就不難理解,其核心合作點在數字化。三菱商事出資羅森20多年來,除了原料采購、制造物流等供應鏈領域外,還利用在海外的業務網絡,支持羅森經營。今后將與KDDI共同合作,共同推進羅森變革,追求協同效應。
所以,在2024年9月18日,羅森在媒體見面會上提出要打造下一代便利店,支撐力量就是KDDI的數字化和AI工具。
圖源:東洋經濟
2024年8月,KDDI投資約5000億日元,和三菱商事兩家公司各出50%控股羅森,9月2日,KDDI出身的雨宮俊武就任羅森的副社長。9月18日召開有關羅森今后經營方針的媒體見面會,重點展示了KDDI將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于實體店經營的“未來便利店”形象。
所謂下一代便利店的功能:一是智能手機觸達。無接觸支付;通過手機實施商品推薦;二是AI標牌看板。利用AI相機識別顧客的屬性和會員信息,推薦商品和促銷活動信息;三是優化作業程序。利用機器人完成上貨、保潔清掃、配送商品等作業;四是遠程客服平臺。在店內設置專業人員提供維護的遠程接待窗口,提供三種服務:通信、金融及保險、醫療保健、問診和開藥。將便利店從購物場所擴大到靠近生活的網點。
羅森希望通過大幅度增加有價值的顧客接觸點,2030年度將店鋪運營成本減少30%。竹增貞信社長表示,作為個人意愿,希望將國內便利店的銷售額到2030年提高兩位數以上。
KDDI為了吸引顧客到羅森店,運用企業通訊業務的能力,在2024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每次到店免費提供100MB(每月上限為1GB)流量的政策,既可以顯示消費者使用路徑,又能夠有效拉動年輕客流。
2025年春天,KDDI加持羅森,在新的總部寫字樓大廳開設2家下一代羅森店鋪,并在完善之后向其它店鋪擴展。
KDDI的主要價值追求是擴大自身會員數,從1500萬人擴大到2000萬人。如果每月支付548日元,就可以使用影像、音樂、書籍等娛樂內容,還可以獲得羅森、電影院使用的優惠券等項目。按照計劃會員數增加500萬人的話,年銷售額將達到330億日元左右,這可以看作是KDDI追求的“協同效應”。
由于KDDI作為通訊運營商首次參與經營便利店,還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公示以后企業市值出現下降就證明這種擔憂是存在的。為了消除市場的擔憂,三家企業需要穩步合作,拿出必殺技,讓投資者放心。
五、三點啟示
第一、日本便利店總體處于高質量運營水平,經營模式趨向成熟,在兩個價值取向維度開始探索新的附加價值模式,一是區域融合,二是靠前服務。
第二、從7&i北美市場看零售業進軍國際市場,需要充分評估相對封閉的市場生態中同業競爭風險,充分評估本企業商品優勢在國際市場的展開策略,一不小心可能陷入自己挖的坑。
第三、選擇新的價值取向,要做深度的評估,羅森的數字化戰略在社會媒體層面反映一般,相關市值消極,說明具體路線圖和可行性有待商榷。同中國目前數字化店鋪比較優勢有限,很難說是下一代店鋪。全家便利店選擇服裝品類作為差異化價值取向,能否帶來顧客群的結構優化、帶來主業的經營升級,還不明顯。
與日本三大便利店的可視化戰略探索比較,中國的便利店還難以梳理出有規模、有特色的跨域、跨境戰略脈絡,在當下的環境中,店鋪活力不足,前路漫漫。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