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LDI奧樂齊看我國零售業的發展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
編輯/娜娜
2019年在上海兩店齊開的ALDI奧樂齊超市,今天在上海金山開了一個上千平的“大店”,現場人山人海。
一、人山人海的兩點啟示
今天10月19日,ALDI奧樂齊金山都樂匯店開張,學生發來八張奧樂齊開張的照片說:人山人海。我回復:這是品牌的力量。
我用這組照片加上從前買奧樂齊9.9元白酒的照片發了朋友圈,我在成人高校做班主任的1987級商業經濟專業的老學員在我朋友圈留言說:奧樂齊給我的印象太好了,我幾乎每天都要光顧,我覺得東西便宜,還不賴。我老東家的同事則留言:20年前NGS開業,人擠人擁,喊出中國人自己的大賣場。我說:時代不同了,零售改朝換代了。
新零售行業專家鮑躍忠老師在群里說:“這幾年動輒就人山人海!”他似乎在說,人山人海也不算稀奇。
我倒是想:第一,中國消費者心里很憋屈,這些年來沉積了很大怨氣,有個稍微好點的店新開或調改以后重開,就會人山人海。這人山人海,其實是對傳統的不良零售的一種抗議。第二,中國零售具有極大的爆發力與發展潛力,不管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不管老年人多還是年輕人少,人口基數龐大,每個分層群體,都是一個海量群體,只要迎合他們,討好他們,給他們實實在在的商品與服務,就能樹立起好的口碑與品牌,就能做長做久。
二、我國零售在向外資學習過程中成長起來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零售是在向外資學習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1983年起直至1992年,我國零售業與其他行業一樣,主要是承包經營以及表層的“機制轉換”,零售的傳統格局并沒有被改變。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百貨業興起了硬件改造之風。1986年商業部組織全國150家大中型商業企業在武漢商場召開現場交流會,引發了全國大型商場擴建裝修的熱潮。《經濟日報》曾開展了“大商場是多了還是少了”大討論,1996年《中國商報》為此還發表了商業研究老前輩萬典武教授的文章指出“盲目修建大商場之風可以休矣”。商場改造太熱,加上超市發展太快,導致百貨商場經歷了十年低估與轉型期,后來向時尚化、中高端發展,才漸漸走出困境,如今又面臨新一輪的挑戰。
1991年以上海成立“聯華超市”為標志,我國零售業進入了以超市為主導的“業態替代”階段。就超市業態而言,外資三次進入我國零售市場,其影響是巨大的。
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外資主要是來自日本與香港地區的小超市,后來被內資小超市全面趕超。
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以大型賣場形態進入我國零售市場,內資在學習、模仿中快速發展,后來的結局大家都清楚。
第三次是2009年開市客與奧樂齊在上海開業,我國掀起了折扣店與會員店的熱潮。
三、中國未來零售屬于輸得起的人
中國的家樂福與麥德龍的出售,似乎讓人覺得這一次外資零售真的不行了。但緊接著我國零售又把ALDI阿爾迪、Costco好市多奉為學習的榜樣。折騰來折騰去,似乎還是外資在引領中國零售業。
名創優品在2019年8月28日,也就是開市客中國首店開業后第二天深夜發文《致敬Costco》:做零售一定要學習兩個企業,一個是蘋果,一個就是Costco。
日前看到名創優品以63億元收購永輝超市29.4%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的消息,我以為,中國未來零售屬于輸得起的人。他從前做過什么不重要,現在做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消費與零售的理解,還要有足夠的資本,才有條件做長遠的打算,如20年,投機取巧的經營者沒有未來。
全億健康產業集團CEO萬明治先生曾在2019年08月31日發表的一篇題為《外資零售的新扛旗者:Costco還是ALDI?》文章中提到:ALDI(開業)前三天顧客云集,排隊入場,一月后,冷靜下來。
奧樂齊2019年在上海開業前,我也曾于聯商網發文《阿爾迪即將在中國開出首店 它能走多遠?》,文中以顯著的標題指出:對阿爾迪來說,本土化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能開發出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這是重中之重。
一個外來的零售店,開業排隊進場是“湊熱鬧”,一個月后冷靜下來,也許是水土不服。但其后的發展讓人感覺到:如今的奧樂齊比當初有極大的改進,很好地迎合了上海社區居民需求。那主要是本土化、屬地化做得好,尤其是今年以來推出的9.9元自有品牌商品更是給消費者確立了“便宜又好”的印象。
我雖然早在2005年就跑到德國去考察阿爾迪,因為當初我們開了幾十家伍緣折扣。但是,真正作為上海奧樂齊的顧客還是從購買9.9元白酒開始的。當然,在社區周邊有店是前提條件,有店才能快捷送貨到家。我的消費體驗是:酒品、冰品、乳品、飲料、熟食、烘焙都很不錯,但水產、水果、蔬菜、菌菇類產品需要改進。
外資的發展是專一的、漸進的,內資的發展是多樣的、極速的。我們起步較晚,所以總是擔心市場被瓜分完畢,自己沒有發展空間,所以要拼著老命向前狂奔,但狂奔需要“耐力”,不僅得有虧得起的底氣,還要有虧得起的勇氣,更要有虧而不倒的運氣。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