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價4188億,7-11聯合全家對抗“野蠻人”收購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編譯/松柏、尹茜
11月13日,全球最大便利店運營商7-11的母公司Seven&i控股宣布,已收到來自創始人伊藤家族的非約束性收購提案。這一消息迅速在東京金融圈引發軒然大波,如果交易最終達成,將成為日本企業史上規模最大的MBO(管理層收購案)。
當下,Seven&i正面臨雙重壓力:一邊是內部股東不斷施壓,要求剝離超市業務,專注便利店經營;另一邊則是加拿大零售巨頭ACT窮追不舍,在首輪收購提案被拒后又拋出更高報價。
而就在此時,創始人伊藤家族竟與競爭對手全家便利店的母公司伊藤忠商事聯手,共同提出了這項規模空前的收購計劃。這個看似矛盾的組合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
01
聯合抵制ACT的收購
事實上,就在幾個月前,這場并購大戲就已經拉開序幕。
今年8月,加拿大便利店集團ACT(Alimentation Couche-Tard)以5.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13億)的價格發起收購,卻被Seven&i斷然拒絕。理由很直接:報價嚴重低估了公司價值,且未充分考慮監管風險。不甘心的ACT并未就此放棄,在10月中旬又拋出了一個更誘人的價碼——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58億)。
截至目前,7-11是全球最大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在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運營約8.5萬家門店。而ACT總部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旗下擁有Circle K等品牌,在北美為主的31個國家經營約1.7萬家店鋪。
實際上,ACT集團則一直在全球尋覓收購良機。過去十年間,該集團在便利店行業完成了多次并購。2021年,ACT集團曾試圖以16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241億)收購法國連鎖超市家樂福,但未能如愿。該公司還曾對Speedway提出收購要約,但最終Speedway被Seven&i收入囊中。
彭博社專欄作者Chris Hughes指出,ACT的要約顯得有些“投機取巧”,正值Seven&i的股市低谷期。這和它想在疫情期間收購家樂福的做法“不謀而合”,彼時家樂福的股價遠低于疫情前水平,但這一提議遭到嚴詞拒絕。
換句話說,此次MBO的方案也是為了應對若ACT在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強行推進收購的防御措施。伊藤家族、伊藤忠商事及其合作銀行已進入具體協商階段。
Seven&i控股表示,公司已組建特別委員會,將聯同財務顧問和法律顧問展開全面而審慎的評估。由外部董事組成的特別委員會主席Stephen Dacus表示:“將繼續與各相關方對話,以實現價值最大化。”
消息釋出后,Seven&i股價一度飆升17%,創8月19日以來最大盤中漲幅。伊藤忠商事一度跌3.4%。
這筆收購交易背后,融資方案已現雛形:由伊藤家族聯手伊藤忠商事等投資方出資約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96億),而剩余的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792億)將由日本三大金融巨頭——三井住友銀行、三菱UFJ銀行和瑞穗銀行以銀團貸款的形式提供。這三家銀行作為Seven&i的長期合作伙伴,對這家零售巨頭有著深入了解,將為這筆融資交易提供有力支撐。
從數據角度來看,這筆交易的規模令人震撼。此前,日本最大規模的管理層收購案僅為大正制藥控股今年完成的7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5億)交易;即便放眼整個并購市場,也將超越武田制藥斥資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58億)收購夏爾制藥的歷史紀錄。這一對比更凸顯出此次交易的非凡規模和重要意義。
若交易成功,這不僅將成為日本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并購案,更將向全球投資者傳遞一個強烈信號:日本企業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與重組,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正在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
02
并購充滿不確定性
日本信金資產管理公司的藤原直樹在分析這起重大交易時指出,此次MBO提案實際上反映了公司治理理念的深層博弈——一些股東主張聚焦便利店這一核心業務,而管理層則持不同觀點,這份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188億)的收購方案正是對這一“認知鴻溝”的戰略性回應。
對于這個堪稱“天價”的估值,藤原直樹認為頗具深意:“這一出價不僅顯著高于當前市值,更超過了此前的收購提案,體現了管理層對公司內在價值的充分認可。”
在他看來,這筆交易的意義已經超越了企業層面,將對整個日本資本市場產生積極影響:一方面為Seven&i的股東提供了可觀的退出回報,另一方面也向市場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日本企業的實際價值往往被市場低估。
此外,這場大規模重組計劃的戰略意圖逐漸明朗:收購方不僅將接管Seven&i的核心便利店業務,還將一并收購包括正在謀求拆分的伊藤洋華堂在內的所有超市業務。私有化后的戰略布局同樣引人關注——計劃通過剝離超市等非核心資產,重塑企業價值。
這場交易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伊藤忠商事的角色:作為全家便利店的母公司,如果它參與收購7-11的母公司,將在日本便利店市場形成空前的市場優勢。但這種強強聯手也可能引發日本反壟斷審查的關注。這種潛在的監管風險,為這場并購增添了一層不確定性。
知情人士指出,如此龐大的融資規模本身就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更微妙的是,這場交易的命運似乎還與ACT的態度密切相關:如果后者撤回收購提案,當前的MBO計劃也可能就此擱淺。這種復雜的互動關系,使得交易的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
根據Seven&i的半年度報告,創始家族的資產管理機構伊藤興業是其最大股東,持股8.16%。根據彭博社的數據,出身于伊藤家族的副社長伊藤順朗還以個人名義持有0.37%的股份。
03
打造新一代便利店集團?
這場“內部”并購若成功,將在日本便利店市場掀起巨浪。
截至2024年初,日本7-11便利店憑借約21609家門店,以及40%的市場份額穩坐行業龍頭之位,年營業額高達5.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06億);緊隨其后的是擁有16500家門店的全家便利店,占據31%的市場份額,年營業額約3.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89億)。
如果這兩大便利店巨頭真的“聯手”,將掌控超過38000家門店,市場份額突破70%,在日本便利店市場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種市場集中度之高,不僅將壓縮第三大連鎖店羅森(約14500家門店,25%市場份額)的生存空間,更可能引發反壟斷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查。
另外,在日本零售業版圖中,伊藤忠商事與全家便利店的關系堪稱標志性的商業聯盟。伊藤忠商事1998年開始取得了全家便利店的一部分股份。2018年,全家成為伊藤忠商事的子公司,2020年成為全資子公司。
而7-11則歸屬于Seven&i控股,并與三井物產保持著長期的業務合作關系。這種商社與便利店之間的緊密聯系形成了日本特色的零售生態系統。
追溯到1990年代末,伊藤忠商事曾試圖與伊藤洋華堂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甚至提出了資本合作的意向。但伊藤洋華堂創始人伊藤雅俊采取了非常謹慎的態度,最終婉拒了這一提議。
伊藤雅俊曾在一次采訪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零售業最重要的是直接面對消費者,保持經營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過度依賴商社可能會限制企業的決策自由。”
有趣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伊藤忠商事已經成為了全家便利店的實際控制者,而Seven&i在面對外資收購壓力時,也開始考慮尋求商社的支持。
在日本伊藤忠商事集團事業公司前高管司馬正樹看來,拿出9萬億日元去收購銷售額10萬億日元的企業,這在日本市場史無前例,伊藤忠旗下有“全家便利店”,假如伊藤忠加持7-11,則會形成難以預料的超級局面,此案值得關注。
當然,最終成否真正成型尚未可知,《聯商網》也將繼續跟蹤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