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戈爾接盤銀泰,阿里新零售下一個“棄子”是誰?
來源/鯨商
撰文/蕭杰
2016年,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彼時,阿里已經在線上線下有了諸多布局。如今來看,這份曾經的新零售戰略,似乎很難再堅持了。
近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另一名少數股東同意將銀泰100%的股權出售給“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購買方財團”。
在這筆交易中,阿里出售銀泰的所得款項總額約為74億元,但阿里也將因出售銀泰而錄得約93億元虧損。
近乎百億的虧損,阿里也堅持出手。這不僅意味著阿里新零售重心的轉移,與相伴十年的銀泰商業分道揚鑣,也讓大舉進軍實體商業雅戈爾股價飆升,創下九年半來新高。
隨著消費趨勢變遷和AI時代到來,消費者需求更加多元細分,這對所謂新零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此前高鑫、盒馬頻繁被傳“易主”,以及盒馬上市暫緩的事。當下阿里急于剝離銀泰,聚焦核心業務去應對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不無道理。而雅戈爾接手銀泰,或許也會迸發新的商機。
01
阿里收購銀泰后的新零售實驗
2014年,阿里巴巴以53.7億元港幣對銀泰進行戰略投資,正式入股銀泰百貨。次年,銀泰百貨與阿里全面融合,雙方由對等合作轉為由阿里主導。2017年,阿里以177億元的高價私有化銀泰,銀泰百貨變成了現在的阿里銀泰。
那時,雙方是希望合力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包括打通會員體系、支付體系和商品體系。這也符合馬云眼中的“為中國零售業變革進行的一次探索”。
在阿里大手筆的投入下,銀泰的數字化轉型和即時零售模式也得以快速落地,不僅在線上實現了喵街APP、“銀泰百貨INTIME”微信小程序、“銀泰百貨”支付寶小程序等全渠道銷售,還建立了中國首個百貨業付費會員體系INTIME365,推出了“定時達”服務,其旗下八成門店最快1小時定時達。
那幾年,可謂雙方的“蜜月期”,銀泰商業以其豐富的零售經驗和市場地位,為阿里巴巴提供了進入中高端零售市場的機會;而阿里則以其強大的互聯網技術和用戶基礎,幫助銀泰商業迅速完成了數字化轉型和和商業模式創新。
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雙方的問題隨消費市場環境變化,逐漸顯露出來。雙方在組織架構、商業模式、經營理念等方面展現出不同。
隨著阿里調轉船頭,業內數次傳出其即將賣掉銀泰的傳聞。直到今年2月,阿里董事會主席蔡崇信也在財報會議上明確表示:“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上還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這些也不是我們核心聚焦的業務,因此退出也非常合理。”
造成這種轉變的原因,還在于國內互聯網行業增長逐漸見頂,各大廠增速都在放緩,進入存量市場。新零售作為阿里曾經的戰略重點,需要重新規劃。去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曾披露,未來十年,阿里的重要優先級為三個方向: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以及全球化的商業網絡。
在此背景下,重運營、重管理、重投入的百貨業態明顯不符合阿里當下的追求。加上銀泰常年虧損的狀態,阿里不得不將其賣掉。當然,除了銀泰,餓了么、盒馬、大潤發等曾經的“新零售”標桿,都相繼傳出過將被出售的傳言。此外,阿里還在出售B站、摯文集團、小鵬汽車等股份。
表面看阿里賣掉銀泰,是虧本的買賣。但實際上,銀泰之于阿里不只是資產買賣、財務投資,更多的是業務拓展、戰略投資,因此不能簡單地按照買時花了多少錢,賣了收到多少錢來計算盈虧。
盡管現在的銀泰已失去了在阿里商業版圖中的重要地位,但其也留存了互聯網企業的轉型遺產。銀泰百貨進入阿里體系后,不僅建立了App、小程序等多個線上銷售渠道,還推出“定時達”服務,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最快1小時定時達送貨上門服務。
這樣的銀泰對于接手的雅戈爾來說,可以算得上是“香餑餑”。
02
雅戈爾“接盤”銀泰,意欲何為
雅戈爾是全國紡織服裝行業龍頭企業。公司從服裝行業起步,之后又進軍房地產和投資,這三大業務是雅戈爾的主營業務。
從財報來看,雅戈爾2021年至2023年實現收入分別為136.07億元、148.21億元和137.49億元,其中地產貢獻的收入為66.65億元、85.5億元和60.92億元,占比分別為48.98%、57.69%和44.31%。可以看出,房地產生意依舊能占到近半的收入。
但近年來的房地產生意遇阻,雅戈爾就減少了在房地產方面的投入,轉頭增加在時尚產業的投入,此后整體構建起了商務、休閑、戶外、運動、潮奢等全場景的品牌矩陣。
其快速對國際市場進行布局,不僅收購了美國潮牌UNDEFEATED 40%股權以及法國高端童裝品牌Bonpoint,還投資了挪威戶外品牌Helly Hansen和美國高端設計師時尚品牌Alexander Wang。
并在2023年12月,公司名稱也從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雅戈爾時尚股份有限公司”,向世界時尚集團的目標逐步邁進。目前,雅戈爾已構建起了集商務、休閑、家居、戶外、運動、潮奢等全場景的品牌矩陣。
2024年前三季度,雅戈爾時尚板塊完成營業收入45.85億元,同比下降10.13%;實現凈利3.68億元,同比下降43.53%。地產板塊無新推項目,尾盤實現預售收入25.51億元,同比下降72.13%;結轉營業收入37.99億元,同比增長60.32%;實現凈利1.96億元,同比下降 40.94%。投資業務方面,通過減持上美股份、中際聯合、三亞長浙等項目,實現凈利19.49億元,同比增長13.9%。
可以看出,雅戈爾的時尚主業面臨著增長壓力。結合消費市場不景氣的當下,雅戈爾依舊選擇大舉進軍實體商業,試圖扭轉逆局。
在具體操作中,雅戈爾持續加強與頭部商業體“總對總”對接,加快進駐高端購物中心、調整重點店鋪,新開自營店鋪96家,關閉92家,期末自營門店1733家,較年初凈增加4家;營業面積47.24萬平方米,較年初凈增加2.03萬平方米。
在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上市公司方面表示:“時尚體驗館是公司探索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提升會員消費體驗的根據地。截至目前,公司已開設 13 家時尚體驗館。”
雅戈爾是想充分利用其在產業鏈上的優勢,通過線上推廣、線下體驗,線上銷售、線下服務,以更好的環境,更優質的產品,更好地滿足消費的升級換代,并串聯起了零售、品牌、生產制造等環節,強化競爭力。
如此看來,雅戈爾創始人李如成曾坦言的“回歸服裝主業”,在其收購銀泰百貨的做法上,多少還是有些難以讓人理解。
不過,雅戈爾接手銀泰也會面臨較大考驗。銀泰是生活方式產品的集合,而非單一的服飾產品。所以雅戈爾在運營自身服飾品牌之外,還需要考慮線下實體的成本、運營效率等問題。面對租金上漲、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雅戈爾和銀泰百貨必須尋找更有效的降本增效方式,并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損耗。
03
阿里新零售戰略落空的開端?
回到阿里身上,賣完銀泰或許只是個開始。
當年阿里在以198億港元收購了銀泰商業后,還以224億港元入股高鑫零售,成為重要股東。阿里內部孵化盒馬鮮生也一直在嘗試多種業態。這些舉措,都幫阿里打通了線上線下流量,豐富了平臺的品牌供給,還能為即時零售等業務沉淀數字資產。
關于阿里是否會繼續出售線下實體商業,眾說紛紜。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9月,高鑫零售在港交所短暫停牌,公告披露接到私有化要約,再次引發大潤發即將出售的傳聞。
對于高鑫零售的潛在買家,包括此前已有傳聞的高瓴資本、中糧、潤泰和KKR等。不過,12月16日,高鑫零售發布公告稱,尚未收到有意要約人進行可能要約的任何確實意圖。
再看盒馬,由于早些年持續虧損,從去年就有多種聲音傳言“盒馬據說賣掉了,下個月官宣,買家是華潤”,還有傳聞說盒馬即將賣給中糧集團。
對于這些傳言,盒馬曾多次辟謠。畢竟相比于之前的擴張和業態試探,盒馬現在的風格更加務實。今年3-6月,盒馬第一次實現連續淡季盈利,上次盒馬連續、整體盈利還是在2022年四季度與2023年一季度。盒馬新CEO嚴筱磊多次在內部表示,盒馬不會被賣,并設定了3年后年GMV 1000億元的目標。
接下來,或許是盒馬的關鍵詞是開設新店、打造自有商品、商品出海等業務布局,縮減虧損,保持盈利。
另一方面,其實京東也在出售早年投資的線下實體。早在在2015年,京東以43億元入手了永輝超市10%的股權,后續又多次出售加倉,持股比例達到13.39%,成為永輝超市的第二大股東,累計出資超64.3億元。
今年9月23日,名創優品發布重大收購事項公告,稱將以約63億元收購永輝超市的29.4%的股權。電商巨頭們對曾經的新零售態度可見一斑,這些新零售業態不再是他們業務布局的關鍵,及時止損成了明智之舉。
同樣,對阿里來說,賣掉銀泰更意味著聚焦核心,甩掉包袱,輕裝上陣,看似斷臂止血,實則優化資產。
而被盛傳的高瓴資本、中糧、華潤等企業,都有可能是下一個雅戈爾。他們如何迎接這份機遇和挑戰,制定多元化戰略,在商海沉浮中鎮定自若,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