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母公司宣布五個重大調整:事關換帥、出售
出品/聯商網
編譯/松柏
持續半年之久的“7-11便利店收購案”迎來重大進展。
就在今天,7-11母公司Seven&i控股宣布了五項關鍵戰略決策:(1)北美7-11業務將于2026年下半年前完成IPO上市;(2)現任社長井阪隆一即將卸任,由沃爾瑪前高管史蒂芬·海耶斯·戴卡斯(Stephen Hayes Dacus)接棒;(3)已與貝恩資本簽訂最終協議,以8147億日元(約395億人民幣)出售包括伊藤洋華堂在內的非核心業務;(4)承諾在2030財年前通過總計2萬億日元(約970億人民幣)的股票回購回饋股東;(5)繼續評估包括ACT收購提案在內的所有選項。
簡單來說,Seven&i與加拿大便利店巨頭ACT的收購談判仍在進行,但面臨美國反壟斷法的重大障礙。雙方正嘗試通過出售部分業務給第三方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Seven&i也宣布了自己的重組計劃,這可能是為獨立發展做準備,也可能是為提高收購價值。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博弈都將對全球便利店行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01
卸掉沉重擔子,北美業務IPO
據官方文件顯示,Seven&i將進行重大業務重組,將部分非核心業務出售給貝恩資本。本次交易采用“公司分立”方式,具體是將集團旗下的“SST事業集團”(包括食品超市、專賣店等業務)分離出去。
這次出售的內容主要包括約克控股(York Holdings)的總部職能以及旗下29家公司,涵蓋了伊藤洋華堂、YORK BENIMARU、LOFT等知名零售品牌。交易對價高達8147億日元(約395億人民幣)。
從交易結構來看,貝恩資本設立了兩個特殊目的公司作為交易工具:BCJ-95(圖中SPC①)作為控股公司,BCJ-96(圖中SPC②)作為實際接收業務的實體。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完成后,Seven&i和創始家族(伊藤家族)仍將持有這些業務的部分股權,具體為Seven&i持股35.07%,貝恩資本持股60%,創始家族持股4.93%。
這一戰略舉措與Seven&i此前宣布的重組計劃一致,表明公司正專注于發展其最具競爭力的7-11便利店業務,同時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獲取大量現金用于股票回購和核心業務投資。這次重組將徹底改變Seven&i的業務結構,使其更加聚焦便利店領域。
與此同時,Seven&i將在2026年下半年前于美國證券交易所完成北美7-11運營商SEI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公司董事會認為,此舉不僅能為股東創造巨大價值,同時將加速SEI的業務增長。雖然此次IPO將使SEI成為獨立上市公司,但Seven&i將繼續持有其多數股權,保持雙方的協同效應。
SEI作為Seven&i的全資子公司,目前在全美擁有約13000家門店。作為集團的中流砥柱,SEI貢獻了超過70%的合并營業收入。然而,隨著消費者越發青睞節約型消費,加之汽油銷售量持續走低,使得這一美國業務支柱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
Seven&i計劃利用SEI的IPO以及SST事業集團非并表(財務報告中不納入合并報表的范圍)所獲資金,實施總額高達2萬億日元(約970億人民幣)的股票回購計劃。這一大規模回購將從SST事業集團出售完成時啟動,預計于2030財年前完成,旨在為股東提供更確實的資本回報。
02
任命新掌門人,做最后抵抗
即將接任的史蒂芬·海耶斯·戴卡斯是一位零售業老兵。他不僅熟悉國際零售業務,還對日本市場有著深入了解。他日語流利,言談溫和,善于傾聽各方意見,這種領導風格在日本商界備受推崇。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評估收購提案的特別委員會主席,戴卡斯一直與ACT高層就美國競爭法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磋商。根據美國全國便利店協會數據,Seven&i在美國便利店市場占據8.5%的門店份額,穩居首位,而ACT以3.8%的占比位列第二。毋庸置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這一潛在并購的審查過程將相當漫長。
業內專家認為,此番任命意味著Seven&i本質上仍抗拒“被賣”。然而,走獨立發展之路意味著公司必須向股東證明這一選擇更有價值。去年,ACT提出的收購價格約為每股2700日元(約131元人民幣),顯著高于3月3日收盤價2195日元(約106元人民幣),也比伊藤家族的MBO計劃高出10%以上。從純經濟角度看,這一差距意味著拒絕收購將使股東承擔相當可觀的機會成本。
3月4日,一則“Seven&i已決定拒絕ACT收購提案,走獨立發展道路”消息釋出后,Seven&i股價當日應聲下跌,一度較前日下跌10%,創下收購風波以來的盤中最低價。如此劇烈的市場反應,反映了投資者對Seven&i自主發展道路的深刻質疑。
與此同時,ACT方面仍“窮追不舍”。近日,ACT已在日本完成了法人實體注冊,為正式提出收購提案做準備,并正與日本金融機構進行協商和信息收集。同時,ACT明確表示,將認真考慮日本國內的輿論,若收購成功,沒有關閉日本7-11門店的計劃。
瑞銀證券高級分析師風早隆弘指出:“新任社長必須向市場清晰解釋Seven&i企業價值增長乏力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令人信服的公司重建方案。”他能否在即將到來的5月股東大會上贏得投資者信任,將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03
便利店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在內憂外患之際,昔日便利店市場霸主7-11正面臨嚴峻的“客流下滑”危機。
2025財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在羅森和全家便利店實現營業利潤增長的同時,Seven&i控股卻陷入利潤大幅下滑的困境。具體而言,7-11日本本土業務營業利潤同比下降8%至1829億日元(約88.71億元人民幣),其海外業務表現更為低迷,以美國市場為主的國際業務營業利潤同比銳減32%至1569億日元(約76.10億元人民幣)。
此外,7-11顧客數量雖與去年持平,但客單價出現0.1%的下滑。相比之下,競爭對手自2023年以來在客流量和客單價兩項關鍵指標上均保持增長態勢。從銷售表現看,羅森同比增幅最為顯著,而7-11雖然持續擴張門店網絡,其日本本土業務銷售額卻反而下降1.8%。全家便利店銷售額同樣呈現負增長,但這主要源于其戰略性關閉不盈利門店的主動調整。
從平均日銷趨勢來看,雖然7-11仍保持絕對領先優勢,以其為100基準時,全家和羅森約差20%,但這一曾經難以逾越的差距在后疫情時代正在逐漸縮小。相關數據清晰表明,曾經主導市場的7-11正受到實質性挑戰。
日本經濟評論家鈴木貴博認為,在日本經濟從通縮轉向通脹的時代轉折點,7-11的經營策略出現了“重大失誤”。面對原材料成本上漲,7-11選擇了降本保利的策略。在實際工資停滯的環境下,已流失的顧客難以被重新吸引。反觀競爭對手全家和羅森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線,他們專注于中高收入客群,持續提供高價值商品,成功維持了客單價的穩定增長。
寫在最后
隨著Seven&i公布一系列重大決策,持續半年之久的7-11收購案進入了新階段。公司宣布剝離非核心業務、北美7-11業務上市,并任命國際零售專家戴卡斯為新掌門人。同時,承諾以2萬億日元(約970億人民幣)股票回購方式回饋股東。
在這關鍵時刻,公司并未完全拒絕ACT的收購提案,而是表示將繼續探討解決美國反壟斷問題的可能性。然而,無論最終結果如何,7-11在便利店市場的主導地位已受到實質性挑戰,業績數據顯示其正在被競爭對手日益逼近。
曾經無可動搖的全球便利店巨頭,能否通過這次重組重振雄風,還是終將迎來被收購的命運?聯商網將持續關注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