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香港買超市
出品/涌流商業
作者/李偉
揮別永輝之后,京東再次投資線下零售商超。
7月21日,香港媒體報道,京東大舉進軍香港零售業,收購當地平價超市“佳寶食品超級市場”。
消息稱,雙方在約4個月之前已經簽約,40億港元的作價包括佳寶零售網絡及物業。佳寶核心業務將轉移至新成立的“佳寶超級市場(香港)有限公司“,該實體由京東與創始人林曉毅共同持有,京東持股七成。
上述交易價格及持股比例未經雙方證實,并有消息稱實際交易額低于40億港元。
消息被披露是因為佳寶母公司多泰投資有限公司、海鋒食品有限公司向合作商戶發出通知,宣布啟動業務重組,“佳寶食品超級市場、佳寶凍肉超級市場正進行業務轉讓事宜”;“為了推動戰略發展,與新投資方京東進行一項業務轉讓的交易,將涉及與商戶的合作安排調整。”
京東暫不會立即接管佳寶,由創始人林曉毅等代為管理3年。
香港商超零售業有惠康、百佳兩大連鎖品牌,前者由怡和洋行擁有,后者由李嘉誠家族的長江和記實業經營,合計市占率約七成。佳寶于1991年成立,以平民超市定位崛起,目前在香港約有90家門店,并擁有20-30間商鋪資產。
創始人林曉毅1980年從潮州到香港,做過電子廠工人、水果商販。1991年,他與友人合伙經營肉檔,1997年為擴大了的生意取名佳寶,寓意為“街(佳)市內的一塊寶”,主打打平民大眾化路線,薄利多銷,售賣凍肉、海產、糧油、雜貨、果蔬、飲品等。
林曉毅
早年采訪中,林曉毅解構了佳寶低價的原因,他表示從不做賠本生意,只是薄利多銷,“臺灣方便面進貨五蚊八毫,算上成本賣十蚊九毫,我已經覺得利潤不錯,但人家賣十四蚊。”平價的核心在于佳寶八成貨品直接由廠家購入,沒有經過代理,到貨后自己做物流、分貨、上架,保證低成本。
到2001年,佳寶在香港擁有了約10間分店,生意紅火。林曉毅從2007年起投資商鋪和住宅物業,用于總部和門店自用、收租。2021年有香港媒體估算,林曉毅手上至少有60多家商鋪,購入價合計約55億港元。
早前由于疫情導致業績欠佳,林曉毅出售了一些物業,幫助佳寶渡過難關。
京東似乎有意將與永輝合作的經驗,改進、移植到數字零售尚不發達的香港市場。
2015年,O2O大戰炙熱階段,京東以43.1億元入股永輝超市,占股10%,后進一步增持至13.39%。當時永輝有350多家門店,優勢在華南、華西、福建;京東優勢在一二線城市,特別是華北、華東。那時的京東積極進軍線下,以生鮮O2O為入口,永輝則意在搭上生鮮電商順風車。
可惜經過雙方多年努力,合作效果并不突出,永輝超市未能真正轉型。雙方合作僅限于京東到家,永輝的商品由京東旗下達達進行配送。后來,永輝也入駐了美團和餓了么平臺。
最終,永輝高額虧損之后,京東在2024年逐步減持,由名創優品接手調改永輝。
近年,京東一直在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截至2024年底,京東物流擁有超100個保稅倉庫、直郵倉庫和海外倉庫,海外倉已覆蓋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化十年間,京東的嘗試主要在線上,在歐洲、東南亞、北美布局倉儲物流,服務于電商新零售業務。包括2018年,京東與谷歌結成戰略合作,谷歌以5.5億美元入股京東,雙方在海外流量、搜索推薦技術、人工智能等方面合作互補,提升京東營銷、供應鏈、倉儲物流能力。
京東國際業務中,與傳統零售較為接近的是2022年在荷蘭開啟的“超級倉店”ochama,作為B2C全渠道零售商,ochama售賣生鮮、電器、美妝、母嬰、家居用品等,提供上門配送或自提服務。
如今,ochama通過自建倉儲和自營模式,在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24個國家,成為當地線上百貨超市。ochama在架構上屬于京東海外事業部。
近年,京東、淘寶、拼多多都在香港市場加碼布局。2024年9月,京東宣布在香港市場加大投入,初期投入15億元,用于商品價格、物流補貼、服務優化。香港消費者購買京東自營商品,滿188元人民幣免運費、最快次日達。
3月,京東在香港宣布啟動新一輪投入,包括家電類商品的補貼。
7月,對手菜鳥宣布對亞太海外倉升級,包含中國香港、新加坡在內的10多個核心國家和地區海外倉,當日出庫訂單達成率99.9%。
香港零售市場的電商滲透率不高,根據香港統計處零售業銷貨額,2025年1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約為353億港元,網上銷售僅占6.9%。
早年,京東與永輝合作即時零售的短板在于,生鮮供應鏈還不夠完善,京東沒法把生鮮供應鏈全部交給永輝來做,永輝也沒有把用戶數字化交給京東,京東流量未能實現從3C低頻消費到生鮮高頻消費的切換。
現在,京東進一步要擴大在香港的業務,切入生鮮高頻消費,需要線下實體網點作為依托,佳寶作為區域性連鎖品牌,與百佳、惠康等巨頭相比規模較小,但在特定社區中有穩定的客群。雙方更多合作細節將在8月公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