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商業科技質量大會在京召開
7月20日,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主辦的2025年全國商業科技質量大會在北京友誼賓館成功召開, 本次大會主題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到會并講話。十一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原會長張志剛,商務部原副部長姜增偉出席大會。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姜明作大會致辭。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孫福全作主旨發言。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執行會長兼秘書長王民,黨委常委、副會長傅龍成,黨委副書記沈實,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田莉,特邀副會長譚新政,2024年度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第十六屆中國商業聯合會服務業科技創新獎獲獎代表、商業科技工作者、專家學者和有關部委領導、新聞媒體記者以及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執行會長兼秘書長王民主持。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向科技成就獎獲獎者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江南大學金征宇院士頒發證書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講話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在講話中指出,全國商業科技質量大會是中國商業聯合會聯合相關機構從2008年開始舉辦,大會內容豐富,地方政府、知名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等相關方面的參會積極性越來越高,是當前商業科技領域的知名品牌活動。本次大會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推動商業科技創新的具體行動,對促進我國商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5年全國商業科技質量大會以“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恰逢其時。希望大家以商業為紐帶,以中國商業聯合會為溝通發展的橋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合作共贏為目標,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共同書寫商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承啟之年,商業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化制度與產業鏈改革,持續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全局,有力、有效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一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原會長張志剛出席
商務部原副部長姜增偉出席
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姜明致辭
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姜明在致辭中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建設科技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舉辦全國商業科技質量大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創新引領商業及關聯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落實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25個部門聯合開展全國“質量月”活動及商務部等13個部門開展的“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的具體舉措,對促進我國商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專門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重視程度之高、改革決心之大、推動力度之強。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各方面工作加速推進,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
作為我國商業領域最具綜合性、規模性的全國性行業組織,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長期致力于商業及關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建立以全國商業科技質量大會、科技獎勵、重點實驗室、科技指導計劃、國際間技術轉移、發展科技會員等為支撐的科技質量服務體系,形成我會的科技項目對接平臺與質量服務平臺,構建全鏈條融合創新的服務模式,促進行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和質量提升。在國家科技部、商務部、中央社會工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有關部委的指導和支持下,持續推動我國商業及關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執行會長兼秘書長王民主持大會
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執行會長兼秘書長王民發布2024年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第十六屆中國商業聯合會服務業科技創新獎評獎結果及認定的中國商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第四批)。
張志剛、姜增偉、姜明為獲獎企業代表頒獎
張志剛、姜增偉、姜明向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獎代表頒發證書。主席臺就坐領導向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科技創新人物和中國商業聯合會服務業科技創新獎-全國服務業科技創新獎一等獎、全國服務業科技創新人物獲獎代表頒發證書,向中國商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第四批)授牌。
北京大學教授晏磊發言
獲獎代表北京大學教授晏磊在發言中表示, 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行業內影響力強,象征著卓越、創新與責任。這次獲得了技術發明特等獎,項目名稱:數字航空遙感光/電子機理、關鍵設施與工業應用。潛心20余年,項目組制定了地學遙感與無人機結合的數字航空遙感工業化創新路線,突破了無人機遙感底層硬件、軟件和平臺關鍵技術,解決了無人機航空遙感數字化等重大難題。項目團隊成為國家“十五”至“十四五”首個及全部參加國家無人機遙感重點項目支持的唯一團隊,引領后續20余年發展;團隊成員擔任IEEE無人機應用與通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席,制定行業與IEEE 國際標準 34項;獲發明專利授權 45項,發表學術論文 220余篇。成果已應用于鷂鷹系列等無人機遙感系統、武警應急救援無人機遙感監測系統等裝備中,推進了國防列裝;為建立國家級無人機遙感試驗飛行工業基地、警民共建國家級輕小型無人機驗證場、國家遙感中心應急救援部提供了技術支持;實現了武警應急救援、極低溫電力巡檢、三峽庫區災害防治等多領域工業化應用。累計經濟效益45.4億元,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應用前景廣闊。感謝中國商業聯合會給予的這份殊榮,激勵著我們及更多的企業和團隊,勇于追求創新,敢于面對挑戰。商業的繁榮離不開每一個商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與貢獻,離不開所有在商業領域不斷奮斗、不斷創新的同仁們。讓我們以這份榮譽為動力,砥礪前行,共同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巴根納發言
獲獎企業代表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巴根納在發言中表示,《DHA乳生物強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特等獎,既是對伊利堅持科技創新不懈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整個行業聚焦國民健康、推動營養升級的激勵和鼓舞。這份榮譽不僅屬于伊利,更屬于共同參與項目攻關的科研院所、合作企業,以及始終信賴和支持我們的消費者和社會各界朋友。伊利始終堅信,乳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為此,伊利構建 “全球織網” 產學研合作模式,在全球布局 15 個創新中心,與國內外 60 多所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這種合作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實現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應用的“全鏈條協同共創”。集團擁有發明授權專利973件,并有7項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伊利聯合高校、科研院所、乳品院士、行業專家組成攻關聯盟,針對 DHA 在乳源中的 "來源 — 代謝 — 沉積 — 穩定 — 轉化" 五大核心環節,從牧場原料溯源、精準飼喂方案設計,到低氧鎖鮮工藝開發、營養穩態化技術評估,歷經十余年潛心鉆研,不僅系統性攻克了原料活性保持、乳中沉積效率提升、脂肪酸分子構型優化及功能精準評價等關鍵技術難題,成功完成從 “實驗室成果” 到 “產業化應用” 的重大轉化。這條創新技術路線,既填補了國內 “原生 DHA 乳”的技術空白,更以突破性成果,為全球乳品營養發展貢獻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伊利成功探索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模式,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民生福祉,積累了寶貴實踐經驗。展望未來,伊利將憑借全球布局的研發網絡,攜手上下游供應鏈合作伙伴,持續構建 “營養 + 科技” 雙輪驅動的健康產業生態,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具科技含量的產品。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孫福全發言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孫福全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主旨發言中表示,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因素,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提升體系化創新能力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強化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通科技創新全鏈條;推動科產創新深度融合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宏觀科技體制,深化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科技評價獎勵制度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培育中國特色的創新文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構筑匯聚全球智慧資源的創新高地。
大會期間,同步舉辦全國商業服務業創新與發展論壇、高質量推動高能效、高能效共創碳達峰論壇。部分獲獎單位代表、科研院校專家學者、商業科技工作者圍繞加強商業科技創新、加快商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商業高質量發展、共創碳達峰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