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阪開辦“上海新天地”購物中心的“中文產業”,是1995年在日本設立的中國資本企業。該企業主要從事傳媒、出版、通信、貿易和商品零售等業務,旗下主要有《中文導報》、樂樂電視臺、“上海新天地”購物中心等單位。其中,《中文導報》的發行量為8萬份,是日本最有實力的中文報紙之一。
明年,中國零售業將全面對外資開放。當華聯、百聯、物美等國內零售業者緊張關注著國外巨頭進入的動向時,一支本不在視野之內的中國資本,卻果斷地打響了進軍海外的第一槍
國際先驅導報駐東京記者 樂紹延 報道
5月10日,一家名為“上海新天地”的購物中心將在日本大阪最繁華的中央區日本橋正式營業。這是中國資本首次進軍日本零售業市場。而這家購物中心也成為了目前日本最大的、銷售中國商品的零售商店。
“國貨-華僑”模式只為起步
90%以上商品來自中國,是這家購物中心的最大特色。在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的營業大廳內,萬余種中國商品琳瑯滿目,主要包括烹調料、半成品食品、加工食品以及百貨、工藝美術品和中文書籍等。“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爭取達到2萬種以上”,購物中心的投資方——“中文產業股份公司”總經理羅怡文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表示。
羅怡文介紹說,這些商品的進貨渠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中國國內數百家企業或公司供貨、直接從中國國內進口的;另一部分,特別是新鮮蔬菜食品等,主要靠日本的進出口商從中國采購提供。
4月23日,購物中心試營業的第一天。許多華人華僑以及大阪當地民眾早早就在門外排隊等候,還有一些華僑專程從神戶趕來。前來購物的顧客之多,大大出乎羅怡文的預料。據估計,前三天的購物人數就超過了5000人次。在公司成立之初,羅怡文為自己設定的近期目標是,年銷售額16.2億日元,購物人數約4.5萬人次。不過,如果試營業的情況保持下去,完全可能超過這一目標。
起初,購物中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當地華人華僑,盡管這一群體有50多萬人,但羅怡文的眼光還不僅局限于此。“一個上規模、有檔次的購物中心必須將當地主流社會作為自己的服務對象,不然就難有大的發展”。開業初期,購物的顧客主要是華僑華人,但日本顧客將逐步增多。羅怡文預計,今后日本顧客比率能超過六成。
中國商品赴日的新橋
談及中國商品在日本市場的受歡迎程度,羅怡文顯然信心十足。2003年,中日兩國貿易總額已達1335億美元,其中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已接近700億美元。但記者注意到,令人遺憾的是,國內一些企業為了擴大向日本出口,競相壓價,不僅自己吃虧,還因此誘發中日貿易摩擦。理論上說,如果選擇在日本設立購物中心直接銷售商品,不但可從中獲利,還能夠有效減少上述負效應。因此,“上海新天地”的這次實踐頗有標志性意義。
“中國商品物美價廉,質量在不斷提高,只要經營管理得當,中國商品在日本的前途不可估量”,羅怡文認為,開辦購物中心直接從事商品銷售,可發揮窗口作用,第一手收集日本顧客對中國商品的反饋,有利于改進服務,促進中國商品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
大阪是日本最大的商業城市,與其他城市居民相比,大阪人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所以,大阪理所當然成了羅怡文投資的首選之地。此外,投資方又是一個在日本已有10多年經歷的中國企業,既把握中國商品脈絡,又比較熟悉日本人消費習慣,其對貨源和市場情況的領悟,明顯超出其他日本企業和中國出口企業。
大阪是升級的起點
當前,“上海新天地”面臨的最大課題就是如何挑選日本消費者喜愛,適銷對路的商品。盡管中國商品的品種豐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日本消費者被稱為“世界上最挑剔的顧客”,如何才能滿足他們的高標準要求,是公司必須盡快落實的事項。此外,員工的規范化服務培訓,流通企業的現代化管理,如何進行中日兩國管理人員之間、員工之間協調與合作、防止出現“水土不服”等都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難點。
說到今后事業發展方向,羅怡文透露,在“上海新天地”取得經營和管理流通零售行業的經驗后,公司將在東京、橫濱、名古屋以及福岡等日本主要城市開設分店,逐步擴大經營規模。同時,他還計劃同中國國內大型物品流通和零售企業合作,在雙方都認為合適的城市開辦購物中心,加快中國商品出口的節奏。
“上海新天地”任重道遠。事實上,在日本,除了橫濱、神戶和長崎等地由老華僑形成的中華街之外,隨著旅日中國人的不斷增加,日本以銷售中國商品為主的商店也在不斷增加。在東京的池袋、新大久保以及上野等地都出現了許多與“上海新天地”商品結構相同的商店,經營狀況都還不錯。但是,這些商店規模都比較小,基本上都屬于個體性質。而“上海新天地”作為中國資本在日本規模最大的一家零售商店,它的成敗將多少昭示出中國資本進入日本流通領域的明天。
消息來源:新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