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網購崛起波及實體零售 餐館面積擴大
2月9日報道,近年來新加坡有不少購物商場改變租戶組合,餐館或餐飲區在商場所占面積已超越零售店面積,使到一些購物商場越來越像美食廣場。
在網購崛起、實體零售營業受影響的背景下,新加坡商場業主不得不檢討策略,改變租戶組合。這使原本在商場中扮演“配菜”角色的餐飲店面,逐漸擠掉了時尚購物店的位置,在新商場及改頭換面后的商場中占據大部分空間。
房地產專家指出,若商場業主考慮不周,這種趨勢其實對商場、餐飲業者及消費者都不一定有利。
據新加坡智信研究與咨詢總監王伽勝觀察,餐館在商場中當道的現象大約在三四年前開始,因為“零售業在2010年至2011年遭受明顯的沖擊,餐飲業似乎成了(業主)的快速解決方案。”
他估計,餐飲業占所有商場零售面積的比率,從過去的三四成增加至目前的六成左右。這種現象在市中心似乎也相當明顯。
根據高力國際去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市區核心的餐飲、娛樂及養身方面的零售面積,在過去四年里增長10%,從2011年第一季的300萬平方英尺增加至2014年第二季的330萬平方英尺,在所有零售空間中的占比從45%上升至近50%(見圖表)。
預計在明年中落成的本地最高建筑地標“丹戎巴葛中心”(Tanjong Pagar Centre),有六層樓高面積為10萬平方英尺的商場部分,近70%將由餐飲業占據。
發展商兼業主國浩置地(GuocoLand)董事經理鄭馨堯說:“我們看好餐飲業在中央商業區內的潛質。我們注意到,附近店屋或文物建筑內的餐館,如達士嶺和道拉實街(Tras Street)的餐館,在周末時的生意很好,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成功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仲量聯行(JLL)零售空間部主管李秀寧受詢時指出,其他這類偏重餐飲業的商場還包括波那維斯達的星悅匯(The Star Vista),超過50%的空間由餐飲業占據。此外,濱海廣場(Marina Square)和文華購物廊(Mandarin Gallery)翻新后,也增加更多餐飲空間,前者增建的餐飲面積多達5萬平方英尺。
商場的餐館增加,理當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飲食上的選擇。然而,專家對商場紛紛增加餐飲面積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卻持不同的看法。
李秀寧表示,商場業主若在沒有很好規劃下增加餐飲店面比重,使租戶面對過于激烈的競爭,生意無法持續下去,租金就可能走軟。
她說:“雖然消費者選擇變多了,但餐飲業者面對的競爭也會更激烈。如果沒有足夠的顧客群加以支持,這肯定會導致這個行業出現飽和。”
新加坡餐飲業協會會長顧問黃建銘則認為,更多競爭并不代表租金會下降。他說,新加坡新開張的餐館仍然比關閉的餐館多,“新血沒有經驗,支付更高租金,可能會推高整體租金。”
根據會計與企業管制局數據,2012年和2013年本地凈增的餐館分別為149個和約140個。
黃建銘也指出,由于新加坡勞動市場收緊,即使消費者的選擇增加了,但餐館無法聘請到足夠的服務員,消費者的用餐體驗也無法改善。
王伽勝說:“餐飲業不一定能提高商場的吸引力,但它絕對增加了商場的活力,也是最有效的收入來源。至少,餐飲業是消費者愿意光顧和花錢的唯一領域。”
裕廊坊(Jurong Point)在商場內開辟一條日本美食街,包括壽司店和拉面店,吸引消費者光顧。
(聯合早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