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SKP,北京還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單體百貨?
聯商網消息:在“北京中友百貨”更名“北京漢光百貨”后的第五年,這家單體百貨逐漸引起業內關注。
營業面積不足4萬平米的北京漢光百貨,于1999年開業,位于著名的西單商圈,曾首創“返券促銷”和“36小時不打烊”等經典營銷手段,開行業之先河。
《聯商網》發布的《2016年全國單體百貨業績排行榜》中,漢光百貨以22.05億元的成績入圍TOP30。有業內人士向《聯商網》爆料,2017年漢光百貨的年銷售額大約是27億元,同比增長了19%左右。在排位上,去年的表現可能會超越北京翠微大廈總店,躋身全國單體百貨TOP20。
漢光百貨的轉型調改,可以拍一部“單體百貨求生記”了。
單點突破
2010年左右,商業體量大、業態全面的購物中心初步完成了一二線市場布局,與此同時,百貨店開始了新一輪的轉型。當時百貨店轉型有兩個思路,一是購物中心化,二是渠道下沉。
作為單體百貨的漢光百貨,受限于商業面積無法擴容,也并沒有盲目的進行購物中心化,而是選擇在垂直領域精細化運作成為“品類殺手”。
與側重吃喝玩樂的購物中心相比,百貨店的資源優勢在于“化妝品、服裝、鞋”這樣的零售類商業內容。輕奢品牌、知名化妝品品牌的引入,以及本土設計師品牌的扶植、自有品牌的開發,都是漢光在上述邏輯引導下做出的差異化調改。
在此過程中,化妝品成長最快,逐漸成了漢光的優勢品類。《聯商網》預估該品類2017年的年銷售額10億元,占全年銷售的35%左右。與2016年的6.48億元相比,增長率超過35%。
△北京漢光百貨一樓化妝品區域局部 拍攝者/kaga
就北京市場來看,目前化妝品品類銷售排名依次是SKP、漢光、翠微、燕莎、新世界百貨。后面三家的數據相差不大,基本上保持在年銷售3億左右,SKP與漢光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有化妝品資深人士爆料說,北京有兩家百貨店“連國際大牌都有保底銷售”,一家是SKP,一家就是漢光。
從品牌數量與結構來看,SKP、翠微的化妝品品牌數量為35個左右,以中高端為主。漢光該品類約有86個品牌,中低端品牌全覆蓋。
化妝品品類作為漢光的“殺手锏”,聚客效應明顯。去年,漢光工作日日均客流保持在3萬左右,假日、周末約為6萬左右。
技術加持
2014年,漢光推行了兩個新舉措,一是全館WIFI的開通,二是會員管理“無卡化”。
漢光打通官方微信號與店內會員系統,顧客可在線免費申請和綁定會員卡,還可享受自助查詢消費記錄、一鍵兌換積分、會員優惠時時查詢等多方面服務。
廢除物理卡當年,通過微信公眾號產生的電子會員就有11萬。2016年5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漢光電子會員數量占比為70%。
漢光希望通過推行電子會員卡,追蹤顧客的購買行為和瀏覽路徑,為未來推出個性化商品推薦和精準營銷打下基礎。
2016年,漢光針對電子會員的營銷活動很多。漢光在微信試用頻道每周提供1-2款明星產品,供消費者免費申領。“試用”落選的消費者,漢光會進行二次邀約。“試用”上線一年間,平均單個品牌的申請超過1.45萬人,超過95%成了品牌的新客人,“拉新”效果十分顯著。
從線上到店內的轉化率達到30%-40%,回饋活動當天的臨柜轉化率為5%-8%,這個效果相當于傳統派發方式的10倍。
目前,漢光的會員總數為170萬左右,活躍會員30多萬。對比2014年,當時活躍會員的數量只有10萬左右。
商圈共榮
在北京,漢光所在西單商圈,是與王府井商圈齊名的老商圈。除了漢光,西單商圈內的主要商業還有西單大悅城、君太百貨、西單商場等。
年輕、時尚、潮流,是該商圈的特色與標簽。商業面積達11.5萬平方米,于2007年底開業的北京西單大悅城的加入,讓這些標簽更加鮮明。與此同時,西單大悅城的到來,也引發了西單商圈主要商業的調改。
在此背景下轉型的漢光,也以“年輕化”為方向,與其他商業品牌共享客流,商圈共榮。
運轉機制
當前漢光的操盤團隊,董事長王小雨,系王漢光之女。總經理浦嘉嘉,系王小雨同齡發小。
漢光的高層行事低調,一般不接受媒體訪談,極少出席商業活動。這兩個人都是女性,且不超過40歲,看得出,年輕的決策層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更友好。
值得注意的是,漢光董事長王小雨在僅有的幾次媒體訪談中提出過兩個觀點:“百貨經營的核心是商品”“單體百貨靠精細運營生存”。漢光五年轉型,與王小雨的這兩個觀點密不可分。
在轉型過程中,大部分百貨店死亡的背后,其實是決策團隊、業務機制的頹廢與衰敗。
如履薄冰
實際上,漢光在調改之前的“底子”就不差。把守在西單入口,位置選得好。開業時間早,作為老牌百貨有口碑。尤其是經歷過“中友百貨”時期,對原臺灣商業團隊的“精細化運營”有所傳承。
不過,漢光在今后的發展中也一定不會“輕松”。
隨著“化妝品進駐購物中心”趨勢明朗,漢光經營多年形成的化妝品優勢品類壁壘在降低。
城市商圈去中心化,北京更是如此。在北京東西北四環大型商業限建的新政下,一眾大型商業如雨后春筍般在新城出現,尤其在通州確定為北京副中心后,新城商業發展有了更多機會。
漢光所在的西單商圈,就遇到了與之定位接近的“三里屯商圈”的猛烈沖擊。高品質客群被分流,部分優質品牌也開始向更年輕更潮流的“三里屯商圈”傾斜。
(來源:聯商網 李燕君,本文來自《店長》雜志2018年3月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編后語:沒有消亡的業態,只有消亡的企業和門店;在購物中心、電商等新業態沖擊下,傳統百貨門店如何應對新消費趨勢和需求,該堅持什么?調整什么?又如何調整?
對此,聯商網特別策劃“創新思變的傳統百貨”專題,一起來探討國內百貨的轉型與創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