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馬派技藝”的“服務工匠”上海第一百貨馬桂寧
編者按: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致敬零售匠人”系列文章。
馬桂寧,中共黨員,第七、第八、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原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呢絨柜營業員。在零售服務行業早有“南馬北張”的說法,“南馬”即上海第一百貨的馬桂寧先生,“北張”即北京王府井百貨的張秉貴先生。
馬桂寧先生,從1958年10月開始做呢絨柜營業員到2007年退休,前后五十年,只做一件事:零售服務!五十年沉淀,造就了“馬派技藝”,五十年工匠,書寫了《馬桂寧服務藝術》。他被譽為“一看準”服務大師和“財神爺”,566名徒弟遍布全國各地。1992年,在第一百貨文化用品柜臺接待過鄧小平(如圖1)。2017年11月6日上午10點08分,馬桂寧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展開留存時代烙印的老照片,讓自己的思緒也回到了遙遠的上世紀九十年代。
▲圖1 1992年2月18日元宵之夜馬桂寧在“第一百貨”文化用品柜臺接待鄧小平
那是一個商品供應還很不豐富的時代�!百I布做衣”是生活常態。馬桂寧入職零售的第一站就與布料打交道,從“常州百貨商店呢絨柜臺”,到“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呢絨柜臺”,再到“襯衣柜”,一柜接一柜,柜柜只當“營業員”。在營業員這個平凡的崗位上,練就了一個本領,解決了當時買布顧客的最大痛點——買多少布料才能既夠用又不會浪費。找他買布,不用尺子,用手一比就知要買多少。多了浪費,少了不夠,一分一毫,一點不差,人稱“一看準”。馬先生說:“多年經驗積累下來的。我一看身長、二看胸圍、三看體型,要買多少就基本有數了。”
下面這張由“第一百貨”提供的照片(圖2),向我們展示了20多年前馬桂寧先生柜面服務的場景。
▲圖2 1990年代馬桂寧柜臺服務
他的著裝、他的手勢、他的眼神,他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似乎不是在“賣布”,而是在給自己的兒女量體裁衣,顧客是上帝,顧客是老板,這些口號離顧客真的很遙遠。零售服務的本質其實很簡單:把顧客當“親人”,服務才會有“靈魂”!正如馬桂寧生前所說—— “一店是我的家,柜臺是我的根,顧客是我的親人”。樸實的語言蘊含著零售的真諦,互聯網時代的零售人,我們離“把顧客當親人”的境界還有多遠?!
搜狗搜索“馬桂寧”條目顯示:1938年5月生,汕頭人,高中文化,高級經營師。我在“上海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任職時,曾有幸擔任過馬桂寧“高級經營師”的論文答辯老師。答辯中他說:“現在的服務有很多需要改進。如顧客穿上一件有點大的衣服,服務員就說,衣服寬松舒服;顧客覺得太小,則說緊身顯得苗條;衣服短了,讓顧客低頭看;衣服長了,讓顧客抬頭看!這樣介紹商品,可能一時能把商品賣出去,但顧客買后可能會遺憾。做服務人員,得學一點美學知識,讓客人真正買到貼身、合身、體面的商品”。
1992年2月18日,鄧小平視察“第一百貨”時,吳邦國向鄧小平介紹馬桂寧說:人稱馬桂寧是“財神爺”。當時馬桂寧連忙向鄧小平解釋說,他常去各商店進行服務示范,只要示范之后這些商店的生意都會馬上好起來,所以人們給他起了這么一個外號。
幾十年來,這位“財神爺”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收徒五百六,桃李滿天下,把自己的馬派服務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他們中不僅有商店營業員,還有民航、鐵路、輪船的乘務員,銀行、郵局、移動通訊的服務員,醫院的護士,學校的教師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如今絕大部分都是各自行業中的標兵和佼佼者。成為全國勞模、省市勞模的徒弟不計其數,還有不少已經成為企業的領導或專家。如圖3所示。
▲圖3 勞模馬桂寧桃李滿天下
馬派服務技藝在“第一百貨”也得到了傳承與發揚光大。商店員工、馬桂寧的徒弟侍冬梅、邵開平、李惠麟、朱雯瑾等先后成長為勞動模范。在一家百貨商店,同時涌現出老中青三代全國勞模,這在全國絕無僅有。
時代不同了,售賣商品升級了,服務方式改變了,服務技藝更新了,但馬先生“親人服務”的精神——永存。
編后語:2017年,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物種不斷涌現,中國成為當今世界最為沸騰的零售熱土。但是,創新不能“忘本”。在新概念層出不窮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之奮斗一生的零售匠人。
鑒于此,《聯商網》特別策劃《致敬零售匠人》,回歸本質,傳承匠人精神。我們致敬零售匠人,喚起全社會更好的弘揚零售精神,共同尊重和傳承零售匠心。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 周勇,根據“第一百貨”提供的歷史資料編寫本文,本文圖片由“第一百貨”提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