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市場的制勝法寶就這一個詞
聯商專欄:零售企業要長久發展,不僅要應時而變,更要超前預測未來變化,就必須推動消費場景體驗升級、商品選品和業態構成升級、服務升級,深挖消費者需求細節,打造獨一無二的產品競爭力,優化人才體系建設。
零售市場最忌諱“固步自封”。正是因為零售市場風云變化,要的就是以變化為永恒不變的真理。
一、把“唯快不破”當真理
幾年前,馬云被美國《福布斯》(2015年11月23日刊)雜志頭版頭條黑過一次,
福布斯背后的商業邏輯我們不做深究,但封面明顯夸大了馬云帝國的軟肋: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人們愛恨交織,卻勢不可擋,市值2000億美元的帝國,建筑在假貨高山之上,誰也毫無辦法。
國際零售巨頭多少對馬云的零售帝國有些微詞,但馬云帝國的建立是順應時代變化的典型成功案例。
自千禧年以來,勤勞忙碌的中國人,渴望擠壓時間,一份掰成兩份用,為網購市場的興起埋下很好的伏筆。
自從馬云建立了布局全中國角角落落,甚至波及世界流通的電商帝國,借著雙十一的勢頭,中國人的消費方式迅速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電商在中國與消費者的合拍,與當前講求高效快速的時代背景有直接關系,馬云在對的時間做成了一件對的事。
近處來說,追求更便捷快速的——手機碎片化購物,更是讓商品在健全的物流體系中,自動流轉到手中,甚至推動線下百貨前置倉業務的崛起,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80后一代擁抱網上購物已是十年前的事,如今在80后一代的指教下,5060后也開始用智能手機買東西。顯然,主力消費70-90后一代中青年網購習慣已經養成,50-70后網購潛力也值得挖掘。
中國本土電商和熱衷網購的消費者都來得太兇猛,市場也是變化多端,史無前例。觸電互聯網操盤手們早已把“唯快不破”當真理,快速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這就是中國零售商業的新特點。
二、對市場趨勢判斷更加敏銳
在當今時代下,要想攪動零售市場,必須具備以下技能:
1、了解中國的發展趨勢,能夠精準做出業態和產品調整
2、把握時代脈搏,迅速判斷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3、如何應對新生商業模式,起承轉合自有實踐。
蘇寧就是符合上述3個技能的典型例子。
1990年,張近東帶著10萬元存款從南京鼓樓區的一家事業單位離職,在南京寧海路開了一家200平的空調批發門店,創業第一年蘇寧銷售額就突破了6000萬。那個時候的中國零售市場,“躺著都能賺錢”。
張近東憑借中國儒商的剛毅韌性和踏實穩健,讓他在面臨2008年這個關鍵時間節點出現的電子商務這個全新而強大的競爭對手,有更多的敏感度和理性。
2009年,中國電商還沒有迎來高歌猛進的網購大潮。蘇寧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布局線上,成立蘇寧易購。也正是操盤線上較早,即使這個過程中交了不少學費,走了不少彎路,但是互聯網的基因卻已經深深扎進蘇寧,為成功轉型迎來了足夠的時間。
稻盛和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永遠不要讓現在的思維限制對未來的思考”,固步自封,對未來無視,無法融入新形勢下的中國,不可逆轉地會走下坡路。
三、深知中國消費者購物需求的快速變化
上世紀80年代,人們買東西,補充家用,不會有過多的挑選,只要能把家里破舊的換成新的就很滿足了。而現在市場趨向飽和,消費者在供大于求的零售市場環境下,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從品質到個性化都要精挑細選。
對,中國人現在”很挑了“,而且也更加注重互動性,沒有溫度感的自選商場已經不能適應消費者的味口,這也是故宮系的網紅產品、直播帶貨等有機會占領市場方原因。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及時轉變產品品類和體驗化服務品質,那么那些更優質、更多選擇、更個性化的產品和店家就會俘獲大量消費者,而沒有看點、沒有逛頭,最終也會被邊緣化。
特別是要適應中國互聯網時代網絡原住民的消費方式和需求,這代人對休閑消費的定義,不再是周末逛超市,而是體驗式消費和娛樂,所以購物講求效率,講求快準優。這樣,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要把消費者從網絡世界吸引到線下,已經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深挖顧客需求,緊跟消費趨勢是何等重要,為消費者的改變而改變,才不會失去主力消費群體。
從本文中,讀者朋友是否看到了標題所說的那個詞呢?零售市場的制勝法寶到底是什么呢?歡迎讀者留言發表見解。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2019中國零售大復盤”系列報道 文/聯商專欄作者芥菜種,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