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發展放緩,但整體依然保持穩健增長
便利店發展放緩,但整體依然保持穩健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底,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0%。201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1649萬億元,增速比2018年降低1個百分點。
從增速來看,國內實體零售行業逐年降低,整體放緩。并且近兩年,大型商超掀起了一波關店潮,如國際方面,歐洲超市巨頭樂購退出中國市場,沃爾瑪關店數量80余家等。中國本土也同樣有很多超市陷入了持續虧損之中,艱難維生,比如說連續虧損了2年,一度瀕臨退市的人人樂,還有在2019年上半年關店48家的新華都。大型超市關店潮的另一面,則是欣欣向榮的“小店”在不斷崛起,“小店”以專業、精細、差異化和便捷性更好地迎合著消費者的需求,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行業超市、電商巨頭也紛紛布局小業態,如家樂福的“easy家樂福”、永輝的“永輝優選”、大潤發的“小潤發RT-mini”以及生鮮傳奇都紛紛走起了小業態路線。天貓小店和京東便利店也正以另一種小業態模式席卷中國三四線市場的各類小門店。2019年便利店行業銷售額2556億元,增速13%,門店數量達13.2萬家,增速9%,較往年比,增速放緩,但整體依然保持著穩健增長。
疫情對便利店行業的影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外部環境出現了許多不確定性。相較于2019年便利店整體良好的發展趨勢,2020年的整體發展速度會略有減緩。
企業開店速度放緩
從開店集中度來看,2020年開店計劃向企業規模在100家以下的企業集中,整體開店速度較2019年明顯放慢。
注:數據來源CCFA《2020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
銷售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新冠疫情對于便利店的銷售產生較大影響,數據顯示,有86.4%的便利店企業2020年第1季度銷售額同比去年出現不同程序的下降,整體銷售同比下滑10%~15%之間。其中門店位置處于商務辦公區的便利店銷售影響最大;其次是位于學校、醫院的便利店。因疫情期間,大家深居在家,所以開設在居民社區的便利店受影響相對較小。注:數據來源CCFA《2020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
開單率和客流量逐月遞增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全國連鎖便利的門店開業率不足74%,疫情發展嚴重的省市便利店開業率更低。隨著疫情的好轉以及積極響應政府的保民生號召,自1月份以來開店率逐月提高,截至5月底,開店率已達到100%。同時,疫情初期,便利店的客流出現大幅下降,隨著疫情的逐漸控制,客流逐漸回增,但還遠未達到同期水平。
線上渠道布局
受疫情影響,線下用戶開始向線上轉移,隨之而來的是顧客對線上購物和配送到家需求的增加。各便利企業也在建設自己的線上能力,布局線上渠道,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提升消費者購物的便利性和消費的安全性。有的與第三方電商平臺如京東到家、餓了么、美團外賣等合作,也有不少企業自建渠道,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但另一方面,企業在訂單交付環節,存在效率低下、出錯率較高等問題。
數字化建設不斷增加,但大部分仍處在初級階段
疫情期間,實體門店線下經營受到較大影響,線上銷售,尤其是到家、社區團購等渠道訂單暴漲,大部分便利店也都完成線上渠道的布局,完成面向顧客端的數字化建設,并通過數字化手段不斷挖掘和發揮會員體系價值。但在內部管理的數字化以及面向供應鏈的數字化、智能物流建設方面,成為大部分企業忽略的部分,這也是后續需不斷加強的地方。便利店未來如何應對
日前,一家連鎖便利店品牌發布通知,上百家門店按下“暫停鍵”。一時間,疫情過后,便利店行業如何走得又穩又遠,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便利店行業看似門檻較低,但店面不大,卻徹夜不眠;貨架不多,卻一應俱全。相比網購的便宜、倉儲式超市的豐富,便利店有其自有優勢。只不過若想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在疫情之后,除了持續優化企業數字化建設之外,還要不斷豐富企業經營模式和銷售渠道,并且更要從零售本質出發,夯實企業基礎,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全面的轉型升級。
持續優化企業數字化建設
數字化仍然是零售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前期行業主要聚焦于顧客的數字化,著眼于顧客前端體驗的建設。
經過疫情,以前沒有開展線上運營的企業,開始了解線上運營的價值,愿意嘗試、學習線上運營。以前做得不太好的企業,認識到自己的欠缺,進一步調整線上運營思維,提升線上能力。但拓寬線上渠道并非搭建一個渠道終端而已,更重要的是實現線上線下的一體化運營,實現對于商品、訂單、庫存、會員等資源的統一管理,完成對顧客服務能力的延伸,而這,依賴于企業后端的支撐、依賴于企業內部管理的數字化管理。企業內部的數字化管理復雜性更高、難度也更大、需要長期的打磨,但這正是中國零售企業彌補管理短板,做到內外一致、表里如一的機會,也是零售行業企業數字化發展的契機。不過數字化并非最終目的,而是應當通過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工具和新資源,實現以數據驅動業務,來實現企業效能的全面提升。
不斷豐富企業經營模式
發展加盟店
企業一般于起步階段發展直營店鋪,但資金投入量將限制門店數量的擴充速度。加盟模式下,加盟商承擔店鋪裝修和運營成本,便利店品牌以較低的成本推進快速門店擴張,同時,加盟商多負責店鋪日常經營,便利店企業可投入更多資源,專注于品牌建設和產品開發。
并且,疫情期間特許加盟的抗風險能力凸顯,加上便利店多為民生商品的供應銷售,整體行業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根據2019 年CCFA便利店調研報告,中國便利店加盟店比例進一步增長,達到48%,但與國際領先市場90%以上的比例還有一定距離,特許加盟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但廣大企業也應認識到,加盟店和加盟商的管理較直營店復雜很多,這是由于加盟商和商家的最終價值取向不同,都是為了自身的最大利益,在運營中雙方的利益可能存在沖突,并且存在一定風險。因此,企業對于加盟要有清晰的發展規劃,需要及早的從采購,物流配送,加盟拓展,信息系統,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等各方面做好準備。
發展社區店
之所以說未來便利社區化發展,是因為:
1、國內一二線城市小區比較密集,居民相對集中,以社區為主的實體消費場景在線下有著重要的入口作用。作為與零售消費者距離最近的行業,社區線下實體消費具有極強的便民性特征,也能最直接改善消費者日常消費的質量。
2、在小區周邊開店,貼近社區,客流較穩定,產品結構相對固定,可復制性強。而且與商業區、醫院、辦公樓等區域相比,便利店在社區周邊的租金和運作成本相對較低,可有效節省企業資金。
3、從國家政策方面,國務院和各地政府在多份文件中強調大力發展便利店、社區店等社區商業。
所以,結合中國社區化的特點,社區會成為便利店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灘頭陣地。但要想從中脫穎而出,除了提供日常必需品之外,還要為小區居民提供更好的體驗,比如,引入餐飲、配送、快遞代收代發等附加項,打造一站式服務,將社區店的便利性、服務性發揮到極致。
商品結構持續優化
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消費者平日里更喜歡有目的性的到便利店購物,因為便利店品類結構簡單,選品、付款快,可大大節省購物時間。對于便利店來說,由于面積小了,單品沒有那么多了,陳列的都是最暢銷的商品,相比大賣場雖然消費者人數減少了,但是提高了毛利和坪效。正因如此,便利店對選品和商品結構的要求也更為嚴格,企業也更需要從門店定位、門店位置、面向的客群等維度綜合考慮,比如社區便利增加生鮮品,商業區便利店增加關東煮、蒸包等即食品。
另外,在提高門店競爭力方面,還需要增加自有品牌的占比,從而彰顯自己的特色,避免與對手赤膊競爭。比如:7-11便利店的快餐食品,已成為其一大特色。
企業供應鏈能力不斷提升
對于便利店來說,年初疫情可能成為一個分水嶺,一些中小零售企業在交通阻斷的情況下,供應鏈遭遇重創,導致銷售終端出現了價格失控等極端情形,有些還被處以重罰,甚至出現關店閉店的情況。究其原因,是企業供應鏈能力欠缺,要么商品缺貨,要么成本過高,要么豐富度較低,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和抗風險能力。
對于便利企業來說,供應鏈的建設包括從生產制造、物流配送、加工、售賣等一系列環節,未來,企業應不斷通過大數據和技術創新,提高商品的采購、配送以及周轉效率。
不難預見的是,未來便利店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馬太效應不可避免,流量將會越來越集中到具有較強供應鏈體系的頭部高端商店。所以,無論是避免被淘汰或被整合的中小便利企業,還是要繼續做大做強的龍頭企業,未來對于供應鏈的建設,都會是一個聚焦或持續發力的方面。
便利店作為零售體系內幾乎最接近終端顧客的實體業態,有著其特有的優勢,面積比較小,體態輕盈,人工費用比較低,更容易順應行業變化,并能夠很快地做出改變。疫情過后,對于便利店而言,包括售賣的商品、提供的服務、銷售的渠道等,整體都會發生變化。展望未來,便利店行業仍將會加速進化,各企業需借力數字化技術,從商品結構優化、會員深度運營、供應鏈重塑、生態體系協同、內部管理提升等多角度提升前中后臺的綜合運營能力,賦予顧客更便捷、安全和無縫的購物體驗,從而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