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難逃盈利魔咒
“最近我明顯感覺到周圍的密逃店多了起來,我租的這棟樓里搬進來好幾家。”密室逃脫店主陳君向新零售商業評論感慨道。
去年,陳君經營著兩家密室逃脫店,因為疫情,關閉了其中一家。“本來以為疫情能淘汰一部分競爭者,卻沒想到入局的玩家越來越多了。”陳君說。
密室逃脫的火爆肉眼可見,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陳君的店里半個小時內就來了三批客戶。
來玩的多是95后、00后。新零售商業評論從他們口中得知,這些年輕人的娛樂方式已經不再是KTV、酒吧和電影院,他們更愿意選擇如密室逃脫、劇本殺這種能增強朋友、同事間互動的娛樂方式。
根據頭豹研究院數據,密逃行業目前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百億,僅2018~2019年市場規模就翻了一番,預計在2024年會達到219.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7%。
密室逃脫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透過繁榮看本質,它的困境和出路將會在哪里?
沉浸式體驗的助推
“我經歷過密逃從1.0迭代到5.0版本的全過程。最近幾年的爆發性增長得益于‘沉浸式’概念的提出,使得迭代后的密逃店紛紛削弱了傳統解密、推理等元素,轉而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互動交流,由此才迎來了一批新的受眾群體。”屋有島工作人員劉清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
劉清所述說的情況在密室玩家姚姚的親身體驗中得到了證實。
“大概5年前我去體驗了一次密室逃脫,那次主要是通過推理解密找鑰匙來解鎖一道道關卡。有一關我們花了很長時間也解不開,期間不斷受到各種驚嚇,我不擅長解密,幫不上忙,只能躲在角落里防止被突然出現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襲擊。”姚姚向新零售商業評論描述她第一次玩密室逃脫的經歷,“實際上除了驚嚇,我并沒有體會到游戲的樂趣。”
去年夏天,幾年沒玩密室的姚姚在朋友的建議下體驗了一次游娛聯盟的摸金校尉,那次經歷改變了她對密室逃脫的印象。
“密室空間大概有千余平,我在里面玩了密道走壁,摸金倒斗等環節后,體驗感太棒了,覺得自己就是游戲的主角。”姚姚說。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姚姚成為了密室愛好者,熱衷于在每個周末嘗試不同主題的密室。
游娛聯盟的摸金校尉密室
根據NeXT SCENE對當前密室逃脫消費者所做的調研,密室用戶評價中的高頻關鍵詞有“沉浸式、實景游戲、場景設計、有創意”等。而“爽、刺激、驚奇”則是他們描述感受時使用的高頻詞。
這種由沉浸式所帶來的超強體驗感使得密室逃脫在各類具有強社交性的娛樂方式——劇本殺、真人CS、轟趴館等中脫穎而出,再加上電視綜藝《密室大逃脫》的助推,最終狠狠地火了一把。
然而,隨著入局的玩家越來越多,密逃行業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據介紹,對于一個新入場的玩家,如果沒有爆品,投資回報周期相比于3年前至少增加了30%,而且市場淘汰率也在加大。
從單體店到品牌化運營
早在2008年10月,我國便第一次出現了真人密室逃脫店。不過直到2012年,密室逃脫游戲才開始逐漸普及。
早期的密室逃脫游戲模式較為單一,主要是根據數字、文字類的謎題進行推理解謎,最終得到答案并逃出密室。
“這一時期的密室投入成本較低,回款周期也較短,通常在5個月至半年內就能回本。但缺點是復購率低,同質化程度高。”劉清向新零售商業評論表示。
在2014~2016年的三年間,密室開始結合熱門IP進行主題設計,并且加入了電子控制設備,但仍屬于傳統密室范疇。
直到2017年,市場開始出現沉浸式實景游戲類主題密室,主要通過真人NPC、全息投影技術等打造沉浸式體驗。雖然沉浸式密室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娛樂體驗,解決了復購率低的問題,但成本也在上升,尤其是NPC角色扮演的人力成本以及技術設備成本。
相比于早期的密室逃脫店多以個人經營為主,2016年之后,密逃店的品牌數量呈上漲態勢。根據頭豹研究數據,到2019年,密室逃脫的品牌數已經超過10000個。其中知名品牌主要來自北、上以及川渝地區,而50%的密室品牌旗下擁有4家門店。
從單體店成長為品牌店,最重要的是有一款爆品,能迅速打開知名度。比如屋有島的明香女校、Umplay的Insane等,雖然目前大多數密逃店會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全息投影技術、角色設計等方式打造真實的沉浸感,但前提是有好的游戲策劃和IP。
屋有島的明香女校密室
因此越來越多的品牌玩家選擇自建游戲研發團隊,負責包括游戲策劃、密室空間設計、真人NPC表演腳本編寫等工作,“這部分的投入通常占到總成本的60%。”劇游方舟工作室祎春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
隨著某些品牌初具規模,便開始引入資本。2020年10月15日,游娛聯盟完成了4000萬的A輪融資,融資后估值達數億元人民幣。而游娛也在業內率先建立起自己的投融資部門。
“密室逃脫的商業模式很受局限,頭部的密逃品牌都在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游娛引入資本是想做更多方面的嘗試。”獨立密逃行業分析師賈梁智向新零售商業評論表示。
密逃行業的困境與出路
在賈梁智看來,密逃是“傳統的新興行業”。
行業起步較晚,從業者和消費者多數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社交娛樂屬性強,這些都符合新興行業的特質。
但是從模式上來看,密逃與傳統的重資產行業相類似。前期從房租、裝修、人工到機關設備采買,等等,都是不小的投入,但是后期除了固定開支和維護成本外,幾乎沒有太大開銷,是一個前期投入大,后期邊際成本低的行業。
目前密逃行業的弊端在于,經濟效益受坪效影響較大,客流天花板低,且一旦遇到類似疫情這種風險性事件,就容易因為資金鏈斷裂而破產。
除此之外,密逃行業的獲客渠道并不多,多數是通過轉介紹的方式。也有的店家通過大眾點評、抖音等平臺引流,但是成本較高。據陳君介紹,因為競爭加劇,今年在大眾點評上的平均獲客成本明顯增加。
“哪怕只是瀏覽店鋪并不購買,也需要按照點擊量付費。有店鋪瀏覽量高的時候,可能一個小時一萬塊就沒了。抖音的引流方案我也了解過,感覺性價比還不如點評,所以就沒投。”陳君向新零售商業評論表示。
那么,如何突破密逃行業的天花板,未來有哪些可能的發展方向呢?
賈梁智認為:“通過升級產品形態,以零售連鎖店的模式,在城市打造實景娛樂體驗館。或者通過產業上下游延展,在上游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做成科技公司;下游強化運營,做成生態公司。”
然而,不管哪一種模式,對人才和資金的要求都很高。
資金方面,賈梁智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雖然不少產業基金有投資意向,但仍處于觀望狀態。除了目前商業模式受局限外,缺乏人才是一個重要原因。
據統計,18.8%的密逃經營者在入局之前都曾擔任過企業管理者,其中也不乏高學歷、強技術背景的人,但行業人才的整體水平與其他高精尖行業相比仍有差距。
“密逃行業的未來,可能不會由目前的從業者引領,而是需要更多的跨界者參與進來。”賈梁智說。
從1.0到5.0版本,密逃走了8年,形成了百億的市場規模;毫無疑問,在下一個8年,密逃行業將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因為圍繞年輕人的生意通常都不會太差,就像曾經不起眼的B站,也已經成長為400多億美元的公司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