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還有機會嗎?
本月初魅族發布手機新品魅族18,在3月8日的首銷中半小時售罄,隨后卻遭遇評論反噬。就此,魅族還是一如既往地認為是友商搗亂。
從一家珠海的MP3小廠,到推出中國第一部智能手機,魅族曾躋身中國主流手機品牌陣營,2016年出貨量高達2200萬臺。
內憂外患之下,魅族標志性的“演唱會發布”模式偃旗息鼓,手機出貨量暴跌,公司2020年Q3市場份額跌至0.3%,估計全年出貨量僅百萬臺。
5G時代或將重塑智能手機市場格局,魅族還有機會嗎?
過山車
正如樹葉不會突然飄落,總是需要慢慢枯萎。任何一個品牌,都不會突然消亡,它只會一點點消耗完用戶的熱情與喜愛。
“手機之王”諾基亞,未能從功能機時代過渡到智能機時代;名噪一時的錘子手機,上個月終于官宣停產;如今的魅族,似乎也在走向類似的道路。
3月3日,魅族科技發布18周年旗艦手機魅族18系列,兩款產品分別定價4399元起和4999元起。
令很多老“煤油”(魅族粉絲)無法接受的是,這一次,魅族主推的賣點居然成了“三零手機”——承諾0廣告、0預裝、0推送。
這到底是魅族的主動選擇,還是出貨量太少導致的被動結果,尚未可知。魅族自己闡述三零理念時也說了,反正這部分收入很少,索性就不要了。
魅族在新品上傾注了非常多的資源,近期品牌聲量之大,讓人恍惚間有回到2016年前后的感覺。
2015年,魅族在國家會議中心開了6場“演唱會”發布新品,2016年連著開了12場發布會,其中10場請了歌手表演,到2017年-2019年,盛況不再,2020年受黑天鵝影響,全年新品只剩下魅族17的兩個版本。
盛極而衰,如坐過山車。
反正科技公司總是有神奇的包裝能力,當年瘋狂發新品是為了全方位滿足用戶需求,近幾年只推出寥寥數款產品,也能貼上精品戰略的標簽。
今年2月,魅族時隔好幾年再發年度公開信,除了中高端定位與差異化競爭,公司還提出一體兩翼戰略:以手機為主體,探索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業務。
2021年1月,魅族舉行發布會推出智能家居品牌Lipro,一口氣發布了多款燈具產品。同時,公司也在對外放風,正準備發布魅族智能手表。
對手機行業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些,不是小米等幾乎所有手機廠商前幾年就開始玩剩下的嗎?
邊緣化
很多人不知道,是魅族開發了中國市場第一部智能手機。
2002年,HIFI發燒友黃章在珠海推出了當年風靡一時的MP3,2007年-2008年,黃章帶領團隊轉向智能手機研發,2009年初正式推出劃時代的M8。
那時候,智能手機尚處于試水期,HTC的Touch和Apple的iPhone 2G剛發布不久,人們才剛剛通過水果忍者體驗觸屏手機的操縱快感。
憑借M8,魅族聲名鵲起,成為極客的代名詞,吸引了當時已經是知名投資人的雷軍的注意。
不過,一起喝了幾次可樂之后,兩人的合作關系未能達成。后來雷軍創立小米,黃章便自稱是小米的師傅。
雷軍是一個成熟的企業家、投資人,黃章對自己的定位則完全不同。在他的新浪微博介紹中,首要的標簽是“魅族手機設計師”,其次才是“魅族創始人、董事長”。
2010年開始,黃章退出公司日常經營管理,魅族科技交由白永祥打理。
正是在這個時間段,小米以及同期的華為、OPPO、vivo崛起,中國新一代手機天團形成,沒有魅族。
魅族靠著機海戰術,在2016年迎來高光時刻,出貨量2200萬臺,在世界手機品牌中排名第12,在中國手機品牌中排名第9。
之后,魅族的出貨量未能維持。2017年2000萬臺,2018年948萬臺,之后就索性不再公布,從榜上有名到跌入other(其他)。
CINNO Research曾披露,2020年Q3魅族的市場份額為0.3%,按照這個數據來推算,公司2020年的出貨量僅為百萬臺。
甩手掌柜黃章,對職業經理人的工作不滿意,高調復出后,也未能挽救銷量。隨后,線下實體店大規模關閉,數次裁員,還引發公司高層的動蕩。
伴隨魅族成長的三劍客李楠與白永祥、楊顏悉數離職,黃章從TCL請來救火的營銷負責人楊柘,在舉報事件后低調離職,也只干了1年多。
如今的魅族,CTO、COO、CFO等關鍵崗位換了個遍,今年2月,黃章內部提拔自己的親弟弟黃質潘出任CEO,兄弟齊上陣。
想上市
魅族還有機會嗎?這個問題,首先得問黃章。
一家企業的創始人,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發展上線和行為底線。最典型如美團,公司在各大生活場景中的復制戰略屢戰屢勝,正是根植于王興的“邊界”理論。
作為一個電子產品的狂熱信徒,一個與羅永浩類似的偏執狂,一個魅族自宣中的理想主義者,黃章能否帶領魅族重返巔峰?
18年的發展史中,魅族錯過了兩次大機會。第一次是中國智能手機發軔期,沒能以先發優勢奠定規模優勢。第二次是在中國智能手機黃金時代的2016年前后,公司因投資方的壓力過于追求規模而自亂陣腳。
那幾年,公司幾乎每一兩個月都有新產品推出,但是,你能看出魅族的MX系列、PRO系列,魅藍的數字系列、NOTE系列、Metal系列、A系列、E系列、U系列、Mini系列等,都有些什么樣的定位區別嗎?
給人的感覺是,魅族不是為了推新品而舉行營銷活動,而是本末倒置,先設置銷量KPI,再策劃“演唱會”,順帶設計了一款新手機。
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智能手機行業進入瓶頸期,總銷量下滑,馬太效應加劇。跟魅族一樣被市場拋棄的,還包括中興、聯想、TCL、金立、酷派等品牌。
智能手機將在5G時代迎來一波回暖,但隨著技術門檻提高和品牌競爭加強,行業集中度還將繼續提升。
就算黃章有心,黃質潘有力,魅族也很難再回到夜夜笙歌的日子。
說實話,魅族現在的生存狀態,可能還不如仍然憑借功能機主打老年人市場的諾基亞,或者主打海外小眾市場的一加。
魅族今年連續通過Lipro品牌和魅族18重回大眾視野,其實目標基本只剩下一個——上市。
就算黃章無所謂,也架不住阿里巴巴、海通證券、天音控股這些出錢的爸爸們想收回投資成本。
公司早在2014年就開始對外宣布上市計劃,此后隔幾年都會主動提一下,生怕市場忘了魅族成為A股手機第一股的雄心。
天音控股投資魅族時,披露過公司的業績。2015年,魅族科技營業收入168.01億元,凈利潤為-10.38億元;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49.28億元,凈利潤-3.04億元。2016年上半年末,公司總資產49.28億元,凈資產22.48億元,資產負債率54.38%。
公司曾對外宣布2018實現盈利,2019年如法炮制。到上個月發布黃質潘署名的公開信,說的是2020年“扭虧為盈”。
到底有沒有賺錢,什么時候開始盈利的?反正魅族不是上市公司,也不會有普通投資者真的去質疑它的業績。
魅族計劃中的上市地,從早年的創業板,到后來換成科創板,難道是因為魅族發現了科創板在A股市場中的最特殊之處——不盈利也可以上市?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