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庫被指拖欠貨款、工資,“奢侈品電商第一股”不行了?
“貨款沒拿到,貸款倒是安排上了�!�
寺庫,這個曾經閃耀的“中國奢侈品電商第一股”,如今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寺庫拖欠上百家供應商貨款,寺庫的解決方法卻是貸款償還,陷入恐慌的供應商被迫支付利息換取追回貨款的可能性。
買家也紛紛聲討寺庫,今年7月,擁有122萬粉絲的抖音紅人“阿醬星”稱在寺庫買到假貨。大量個人買家在黑貓投訴寺庫虛假發貨、無法退款、售賣假貨、鑒定出錯等,電訴寶則在今年不斷將寺庫降級為“謹慎下單”“不建議下單”。
作為曾經的“亞洲最大奢侈品電商”,寺庫上市后曾實現連續14季度實現盈利,但從2020年Q4以來,就因為業績下滑沒有公布過財報,年初更是宣布即將私有化退市。
為了打破困境,寺庫也曾進軍直播風口,卻在剛開始就被爆出數據造假。去年618期間,主播小伊伊主持的快手“寺庫專場”宣稱成交額過億,實際上銷售金額卻僅為912萬余元,最終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20萬元,信譽嚴重受損。
寺庫的處境可以說是“四面楚歌”。
截至發稿前,寺庫股價從發行價的每股13美元下跌到1.73美元左右,市值僅為1億多美元。
一位奢侈品電商業內人士告訴娛樂資本論,關鍵在于寺庫的流量端和供應鏈端都有問題,“這個行業流量投放太貴了,每成功獲取一個app內下單用戶就要1500元成本”。
另一方面,奢侈品大品牌幾乎不給授權,寺庫這類平臺只能找平行進口商拿貨,不僅很難得到消費者的信任,作為中間商利潤空間也很小。
寺庫面臨的危機,究竟是暫時的資金周轉問題、還是瀕臨倒閉?被質疑“偽命題”的奢侈品電商該如何自救?
01
危機四伏
最近,被拖欠貨款半年左右的供應商們組織了許多美妝、數碼、家電、輕奢維權群。其中一個名為“寺庫-還錢”的微信群中,就有超過200位家供應商,欠款金額在幾十萬到上千萬不等。
供應商群統計的部分欠款表格
面對供應商們的恐慌,寺庫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以“金融結算”方式償還,即寺庫向金融機構貸款,但需要供應商自己支付年利率10%左右的高額利息。
這可能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緩兵之計”,隨后寺庫又以系統升級為由,將還款時間統一延長為90天,導致供應商負擔的利息加重,甚至有人反應寺庫的金融業務也停止了服務。
還有一些個人賣家在微博小紅書發帖稱,在寺庫成功售出二手奢侈品,卻遲遲沒有收到貨款。
在脈脈上,這幾天也有一些寺庫員工反應拖欠工資、呼吁勞動仲裁的帖子。
但寺庫公關方面對媒體表示:“ 并沒有資金鏈緊張的情況,目前運營良好。”
為了在直播帶貨中尋求轉機,2020年底,寺庫宣布在北京三里屯斥資搭建首個奢侈品直播基地、培養中腰部主播矩陣,宣稱總面積7000平方米、日均可容納300名以上主播同時在線開播。
去年“618”之前,寺庫聯合明星在快手開啟直播首秀,1秒鐘售空上千個古馳虎頭腰包,10分鐘帶貨1000萬元。
不過,第二天小伊伊直播間的數據造假被曝光后,寺庫再未公布直播新成績,截至目前快手粉絲也只有12萬左右,直播基地也沒有新推進動態。
由此可見,簡單的直播模式似乎無法挽救寺庫,甚至戳中了奢侈品電商的兩大痛點,一是主播信任危機,二是價格過高,難以走量,為此不惜冒險數據造假。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目前抖音流量采買費用比去年翻了三倍,但如果從主播、貨品、氛圍幾方面打造優質內容,抖音也會匹配大量自然流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澳壳埃覀兠總月在抖音投放300萬流量,直播月GMV超過一個億,毛利16%,長效ROI也能達到1:35左右。”
除了線上業務,騰訊廣告發布的《2019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數字行為洞察報告》的數據則顯示,有超過80%的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品時會選擇線上研究、線下購買的方式,這一比例遠高出全球平均水平。
所以寺庫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探索線下門店,不過目前都只在五個一線城市開設了體驗中心,規模太小,其服務也不如深耕多年的奢侈品大牌門店。
未來,為挽救下滑業績寺庫還要以直營、加盟方式開設300家新零售門店“城市第三空間”,第一家即將于9月25日在上海開業,但這一舉動卻被部分供應商指責為耗費資金。
02
流量端難獲客+供應鏈端難授權
2007年,在山東做傳統家電代理出身的李日學,注意到中國中高端消費人群快速崛起,先是創辦了高端家電平臺綠魔方網。
此后2008年7月,又創辦了寺庫SECOO,主營二手奢侈品買賣、鑒定和養護,信佛的李日學取名靈感來源于南北朝時期掌握大量資金的寺廟最早開設“寺庫”提供典當、貸款服務。
由于當時中國二手奢侈品市場規模太小,寺庫2013年轉型做新品電商。2014年,李日學與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樂視網創始人賈躍亭等一同提名為《財富》雜志2014"中國十大創業先鋒",但登上巔峰的背后危機四伏。
那幾年,許多專注奢侈品的中國電商平臺紛紛倒閉。從中奢網、萬表網,再到尚品網、品聚網、佳品網、優眾網、聚尚網,因走私偷稅、創始人被全球通緝的走秀網……
國際領域同樣如此,全球著名的時尚奢侈品電商YNAP.于2015年上市,短短3年內,就被迫選擇私有化退市,以至于寺庫成為全球上市奢侈品電商的“獨苗”。
究其原因,奢侈品行業的高額利潤往往由品牌方掌控,比如施華洛世奇、DW等品牌,毛利率達到60%以上,作為“中間商”的奢侈品電商平臺卻面臨著各種問題。
首先,奢侈品強調稀缺性,尊貴的實體店服務和高昂品牌溢價才帶來身份認同感;而電商和直播強調快捷和流量效應,兩者也有一定矛盾。
在用戶端,奢侈品電商投放成本太高,美國奢侈品平臺the Realreal也高達150美金一人,而且粘性和復購率低,用戶下次購買還是會在各平臺比價。“如果一兩次交易內沒有把1500賺回來,就很難盈利。”
吳杰感嘆,“最便宜的流量肯定在私域”。他們通過抖音快手公域直播、朋友圈信息流廣告等,將用戶導流到視頻號和小程序,還積累了幾百個做鑒定、客服的微信號,每個有幾千位客戶好友,目前私域帶來的銷量能占到整體的40%。
與之相比,專注打造APP的寺庫,日活增速嚴重放緩,其他私域也只有幾家門店銷售人員的朋友圈,復購率較低。
此外,擁有巨大年輕用戶流量池的得物對寺庫的沖擊也很大,吳杰指出,“得物上奢侈品新品銷量大、出貨結算效率快,所以大部分貿易商實際上還是會把貨放在得物�!�
在供應鏈端,大牌非但不愿意給垂直類電商授權,還紛紛自營電商,擠壓了第三方電商的生存空間。寺庫只能從代理商處拿貨,假貨問題難以解決,稅收高昂,消費者自然更相信線下實體店,或者直接找朋友介紹的優惠代購。而且庫存壓力大,一般需要提前一個季度半年訂貨,進一步加重了成本。
貝恩發布的一項報告《202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勢不可擋》顯示,盡管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場受疫情影響萎縮近23%,但中國境內奢侈品消費卻逆勢上揚48%,到2025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風口給寺庫帶來的威脅卻超過了機遇。
疫情爆發后,Prada、阿瑪尼、LV等開始直播帶貨,自建小程序商城。此前,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就宣布旗下所有品牌在線銷售均為自營,還在2017年還推出過多品牌電商平臺24 Sèvre。
此外,寺庫等“小而美”的平臺也難以和綜合電商巨頭的流量、實力競爭,奢侈品品牌傾向于選擇阿里、京東合作。
英國奢侈品電商FARFETCH(發發奇)就曾獲得京東、騰訊、阿里巴巴投資,入駐天貓國際開店、并購京東旗下的奢侈品電商平臺Toplife、入駐微信小程序,獲得三方流量加持。發發奇還收購了Off-White、Palm Angels等一系時尚潮牌,如今市值達137.47億美元。
不過吳杰表示,“發發奇在國內也很難成功,國外用戶習慣向服務付費,抽成可以達到30%左右,國內平臺10%都很難做到,而且競爭激烈、內卷嚴重�!�
03
多元化失敗 瀕臨退市
早在2015年開始,寺庫就深知“奢侈品電商”盈利空間有限,為了爭取用戶和流量的增長,滿足高端人群的酒店、旅行、金融、社群等場景服務,宣布打造多元化“精品生活方式平臺”。
其中,寺庫推出的“庫支票”服務,以分期服務促進高端消費。但和花唄、京東白條不同的是,庫支票非但不收取手續費,反而推出1%-3%的負利率優惠,號稱賒賬還賺錢,吸引了一部分買家。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庫支票的低成本源于引入個人消費征信系統的保障,一些用戶在知乎投訴在退款無果、沒有被催收的情況下產生了征信不良記錄,影響了寺庫的口碑。而我們熟悉的花唄要主動簽約同意才會接入征信系統。
上市前,寺庫曾公布未來戰略是主打“物聯網”、“社群”、“信用”,推動寺庫藝術、生活、農業、智能布局,還開展庫客計劃、生態云、國際站業務,涉及各大熱門行業。
但資本似乎并不看好它的野心,2017年9月,寺庫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就比發行價下跌了23.08%。
2018年6月,寺庫業績增速顯露出下滑的苗條,雪球平臺上還有人發帖質疑:寺庫上市之前資金鏈就快要斷裂破產。
與此同時,寺庫推出社交電商“庫店”APP,售賣客單價更低的食品生鮮、百貨家居、美妝護膚等,試圖以“新零售”方式滲透三、四線市場,獲取更多下沉消費者和高頻消費。
起初依靠“拉人頭”的模式,庫店的店主數在半年內就迅速達到10萬人,平臺的GMV突破了1億元。
上線短短一年后,和“云集”相比沒有入場優勢的庫店陷入裁員風波,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向各大風口出擊的寺庫,多元化轉型頻頻失敗,反而耗費了大量資金,直到目前奢侈品銷售仍占其營收的95%以上。
更消極的影響是,在原本有優勢成為頭部的奢侈品領域,寺庫的知名度和地位也都嚴重下滑,目前小紅書、微博、抖音上的營銷討論度都很低,大多年輕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它。
根據公布過的財報分析,2019年開始,寺庫營收、毛利率、活躍用戶的增速都在持續降低。
2019年到2020年Q3寺庫的活躍用戶數雖然從30萬增長到52萬,但同比增速也從89.6%、67.7%、56.7%、50.9%急劇降低到11.5%、9.2%和7.5%,用戶數量觸及天花板。
2020年1月,由于市值不斷下跌,寺庫擬退市,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已收到公司掌門人李日學的私有化要約。
疫情爆發后的2020年第一季度,上市后連續盈利十四個季度的寺庫首次出現了虧損,凈虧損達到4250萬元人民幣,二季度的凈利潤回升但微薄。
為了吸引新用戶,2020年618期間,寺庫開展瓜分2億補貼活動,三季度寺庫的凈利潤漲幅超過200%,但燒錢補貼難以長久,此后寺庫再未公布過財報。
2020年6月,寺庫將28.9%的股份又以1億美金左右價格轉讓給趣店。奢侈品電商和金融貸款,分別是兩家公司的主業和副業,同樣是業績下滑又引導人們貸款高消費,寺庫和趣店這對難兄難弟的合作被人戲稱為“韭菜盒子”。
截至2020年9月30日,寺庫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和限制性現金7.94億元。相比6月份的12.03億元。三個月時間現金流儲備減少4億元,可以看出寺庫的現金流狀況堪憂。
此外,寺庫雖然曾在2018年7月獲得京東和LVMH集團控股公司的1.75億美元投資,但卻幾乎沒有得到巨頭的流量紅利,這份可轉換債券融資更像是一個“對賭協議”。
雖然獲得了資金支持,但寺庫必須保證在三年期限內提升業績,抬高股價,這樣京東等就可以轉股成為寺庫股東、或出售股票,都可以獲利。
不過,如今寺庫業績和股價下跌,這筆今年7月到期、利息8%的“可轉換債券”到期后就需要償還,雖然目前并沒有相關動態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寺庫的現金流壓力。
由此可見,在品牌和巨頭電商夾縫中生存的寺庫,各種多元擴展和下沉的嘗試沒能挽救下滑的業績;在線上營銷和實體店鋪設等方面都處于弱勢,能否扭轉局勢、成功自救還是未知數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