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熱度還沒有到高潮,移動互聯的風潮迅速標升;線下連鎖模式發展正步入黃金期,020不僅讓業界眼花繚亂,更是手忙腳亂。此文基于浙江市場思考零售的困局,并嘗試指引的戰略方向,以下十二點認識,僅備參考,以明鑒未來。
1、 互聯網成為每一個企業的基礎建設是必然的,尤其是商業企業,這種影響巨大,是必備的武器。但在舊的格局沒有打破,新的格局沒有形成之前,多數人不肯放棄傳統智慧。對多數零售企業來說,過去積累的更多是經營管理的戰術智慧,而不是戰略智慧,這一點,從我們省商業經濟研究所的調查來看,是非常明顯;而且,大多數企業負責人對這點依然缺乏清醒的認識。
過去十幾二十年的發展壯大,有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時代的機遇,此時,萬萬不要夸大自己的功勞。過去的積累是點滴的能量疊加,少有具備戰略規劃,甚至三年以上的打法都很少。這個戰略上的思考不理清,那么,很抱歉地通知你,你和你的企業將很難。要不提前賣掉,要不等到更艱難的時候賣掉。我是想告訴大家,如何繼承并發揚光大傳統的智慧是一種智慧,現在已經到了必須下決定和行動的時候了。
2、 去年談020瘋了一樣,今年在李克強總理講話后,迅速談互聯網+了,也是瘋了一樣。
說明中國經濟和產業界缺少方向,得了戰略迷失癥和創富饑渴癥,這是三十年過來的慣性,是一時剎不住車的。產業大躍進,是病,而且病的不輕。但還是要談。020是經營戰略,更是投資戰略;從浙江摸底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人還是在經營層面談020,這是可怕的;如何定位企業實施020,是個大命題。為何大?關鍵不是因為所謂的轉型,而是投資。從戰略上需要明確這個定位。線上的商城究竟如何定位設計?如何布局和投入?必須明確。這不是當前的流量問題,而是投資問題,是長線還是短期,乃至有策略地布局?必須要做出規劃,做出一個決定。
同樣,互聯網+既是必須行動的命題,也是一個偽命題。從信息技術角度,應該加大互聯網的基礎建設,這是一種競爭能力。也是構建競爭壁壘必須進行的戰略投資和實施。但是否要進入交易環節,那必須慎之又慎。因為,這個需要明確貴企業的整體戰略優勢和發展戰略。零售的線上平臺是個無量競爭市場,廣大無邊,邊界模糊,但一定又會在將來形成清晰的產業鏈條。至少到今天,對浙江市場來說,線下單體企業規模大的只有相對幾個,大多數是碎片化地存在,是偏安一隅才得以生存發展。這也是浙江零售的特點。并且大的幾家企業如世紀聯華、人本、三江俱樂部,基本立足于杭、溫、甬三地。也是區域市場占有,且在區域中份額也沒有一股獨大。進入電商的競爭市場,明顯看不到優勢。所以,無論是020,還是互聯網+,做線上的交易,真是危機四伏啊。
3、 談談浙江商超企業的戰略定位。浙江大多數零售業的競爭壁壘很低,走到今天,必須好好做個戰略定位。我的觀點是,不要扮演產業鏈中競爭者的角色,而應該是區域市場的配合者,和城市服務者。要重新定位市場的邊界。所以,020應該是工具戰略,不是電商。除非像人本這樣的企業,比較純粹的超市經營者定位,可以在相應的區域市場嘗試線上的交易;而對世紀華聯來說,前幾年開始實施社區化的戰略,也是有一定條件開展行動,但風險還是比較大。這個戰略推進并不理想。因為在華聯決策層的頭腦里,這是他們的經營戰略,而不是投資戰略。他們只會按照開店的步驟行動,而沒有考慮整個商業零售服務市場的競爭演變,沒有考慮如何快速形成市場壁壘。如果同步有個投資戰略協同,也許會更快。
無論如何,傳統零售業的優勢其實已經很不明顯。并且衰退之勢是不需要想象的持續。更重要的是商業的融合趨勢正無可抵擋地來臨。本來,社區購物中心的戰略,是值得嘗試的樣本。但從過去及當前看,這個競爭壁壘難以形成。在我們看來,對于浙江的企業來說,花費三年時間,布局所在區域城市的商業綜合服務體,并構建供應的價值鏈條,將是非常值得走的路線。這種戰略設計的開展,所獲得的競爭優勢,將在未來的三、五年中,開出驚艷的花朵。
4、 混業經營時代,要重新定義經營模式。其一,傳統企業的經營模式導致企業的內生能力大幅下降。其二,大多數商超所重視的經營指標已經嚴重落伍。只有少數負責人堪稱經營高人,始終關心并重視凈資產和凈利潤等指標。這些企業,在我看來,020也好,互聯網+也罷,該行動自然會出手,都無法影響他們對市場、產業以及經濟變革的判斷和認識。浙江供銷超市雖然已經被物美集團收購,但在葉耀庭手上,凈資產回報率就一直處于全國同行前列,不掙錢怎么可能?而衢州東方,卻走了另一條路線。完全是區域商業服務者的大定位,從商業地產到酒店、商場、超市,以及其他關聯延伸產業的服務。這個定位,使得企業牢牢把住整個區域的商業資源和價值回報。盡管很多的商超集團都在幾年前進入地產,但從我們的數據來看,東方是少有的不深入地產的,他的商業地產是圍繞商業的本質來開展經營計劃的,所以,盡管過去的三年來,高星酒店日子都不好過,東方卻影響甚少,關鍵就是在于他沒有地產和物業資產的負擔,反而成為他的戰略優勢。某種意義上,東方就是混業經營的代表,而且他已經完成城市商業服務的生態鏈構建。本來臺州東方華聯也是混業經營的代表,是浙江比較早布局城市商業綜合服務的,涵蓋百貨、超市、酒店、商業地產包括購物中心業態,但市場戰略的失誤,導致其市場戰線過長,失去深耕臺州的機會;還有諸暨雄風,盡管還是保持中國連鎖百強的地位,但戰略優勢并不明顯。除了在家電領域積累帶來的優勢和能量外,城市商業定位優勢是缺少競爭壁壘的,單店規模少,卻跨了浙江、安徽、重慶三個省市,和臺州東方犯的錯誤是一致的。所以,到今天,資產泡沫大批量擠破后,尤其是土地和物業資產的貶值,給這樣的企業帶來極大的經營壓力,更加導致競爭力的下降。
5、 線上線下的分別,本質上是空間的分別。電商是虛擬空間,線下是實體空間。整個商業的生態和存在方式就完全不一樣了,也就導致交易模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并帶來供應的模式的決然不同。整個產業鏈條的供應、交易以及來往的形式都重新構建。對商業空間的認識是我們傳統零售企業需要補的課。
6、 如果說線上和線下是一個對抗體,電商軍團兵臨城下,那么,面對新興的競爭者,傳統的零售企業實在是有必要真切深入剖析雙方的競爭要素。傳統零售企業關注的重心是什么?我們的總結是:管理,營銷,規模是最主要的三大指標。在電商和020沒有沖擊之前,信息化和采購管理也是比較重要的兩個指標。那么,我們來看看電商最重視的指標:技術,資本和人才。
電商擁有強大的技術,這個技術除了支持強大的交易和交易服務之外,剩下的就是顧客和消費的數據沉淀。電商的數據是活的,這種價值是線下企業一時無法突破的;從這個角度反向看,可以發現電商是缺乏體驗的,而這恰恰是線下企業的絕對優勢,但在過去的一個較長時期,很多很多企業沉醉在市場的紅利當中,并沒有對消費者加強更多的體驗和服務粘度。今日回頭,才知道被包圍是有理由的;關于資本的競爭優勢,其實不在于資本本身,而在于資本的角色。線下企業已經發展有個階段了,賺了的錢是一步一步投入的;而電商是借了很多錢來,聚焦著打的。尤其是今天的電商,戰略、戰術應該都比較清晰。他們唯此一戰沒有退路。所以打的必定更兇猛,花錢也更大氣,格局也更大。他們是投資行為,而線下的是經營行為。所以線上會極盡全力配置資源打持久戰。所以,從戰略上已經勝出。
更重要的競爭優勢是人才。放眼望去,超市里的中層和營業員,主流是農村里出來的,文化偏低,年齡偏高,思維偏落后;而電商呢,年輕人為主,本科生為主,可以半夜不睡覺的。某種意義上,是兩代人的競爭,是前輩和晚輩的競爭。勝負已定。
所以,原來業界所強調的價格競爭,不過是障眼法。到轉眼兩三年后的今天,已經是桃花開盡天下園,物是人非轉眼空。那么,線下零售人的思維,又是應該如何構建呢?
最后,我還是想強調,零售業本身已經進入產業周期的一個新常態中。有三個特征:第一, 經過快速發展的一個階段后進入調整期,并進入疲態。第二,產業本身的競爭要素已經發生變化;第三,人力資源也進入一個新的調整期。沒有電商,也許是溫水煮青蛙的死法。
機遇帶著魔鬼的面具,迎接挑戰吧。
- 該帖于 2015-6-8 17:0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