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零售玩跨界,當然好。不管是大企業里的星巴克+優衣庫、沃爾瑪+中青旅,還是中小企業試試時髦的互聯網+,或深化由來已久的百貨+超市,超市+電器,實體商場+電商,還是不斷興起的創業咖啡館,圖書管家,或干脆不同商業模式的企業合并,過程就是寶貴的。
達爾文說過,地球上活下來的不是曾經最強壯的,而是最能適應環境的。商業更如此,計劃經濟時代是供銷社的“一票難求”,調控的糧票、布票;如今的“一票難求”是指顧客心里的那張票,企業玩跨界是取悅顧客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戲劇里,很多名角兒就是反串,像梅蘭芳,藝術中的性別模糊何嘗不是跨界。真正的藝術家,不關心藝術,只關心靈魂。好商業亦如此,無論起家何處,跨界何方,總要想消費者需求。
杭州大廈購物城的杭州慶春商圈西子項目要開診所,這是購物中心城市門戶化,加了保健,這是商戶組合玩跨界;國大城市廣場即將崛起杭州武林商圈,準備賣有趣的東西和氛圍,與時尚武林、高端杭大錯位,這是城市頂級商圈的智慧融合跨界。
還有些跨界更大膽。一家新店,不是購物中心,也不是百貨、超市、游樂場,幾千平米,沒有停車場。幾天前冒出來個文檔,是一些商戶聯名檢舉商管的,因為一些消防遲遲未過,沒有專職運營團隊,影響了他們的生意。所以這跨界,不安分,賭一個未來。
小米董事長雷軍曾說做只站在風口的豬,《富爸爸窮爸爸》里則說“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這是商業機遇和個人格局的跨界,同樣適合實體零售。
回頭去看O2O,銀泰和阿里合作,天虹、王府井跟騰訊合作,萬達找了百度騰訊,實體零售都知道有好處,但前途未卜,好在BAT不想、也知道不能親自搞定線下,大家各取所需。
有些賣法讓人眼花繚亂,譬如這些跨界合作多的實體零售企業,相對比較互聯網化、社會化,甚至娛樂化,品牌公關出色,是重要的營銷跨界,消費者多少會買賬。似是遠交近攻。
DT(大數據)驅動的時代,還有待時日。
想起個段子,覺得深刻。兩人在森林遇熊,拼命跑,乙脫了鞋子,甲疑問這樣還是跑不快,得想辦法對付熊,乙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可以了”。跨界玩嗨的實體零售,都是故事里乙的想法,也許對,也許不夠好;甲兇多吉少,但也可能成為英雄。
跨界是早晚的事,早晚勢不同。譬如大商、百聯、國美、蘇寧。
蘇寧因為有易購,所以是真的全渠道,電商帶著實體走,業內僅見;老對手國美對電商平臺更謹慎,營收規模不如蘇寧,利潤反而好看很多。
至于大商,去年才養了條狗,真是一條狗,因為天狗網只做線下實體門店補充,沒有自己的商品、物流,跟大多數努力和宣稱線上線下同款同價卻未能如愿的實體企業電商網站不同,別人可以不看好它的互聯網基因,卻無法忽視它的獨特嘗試和線下覆蓋。
零售就是買賣。百聯,在上海百貨、超市業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創新或電子商務的跨界倒不醒目。不得不提,其實聯華、OK儲值卡,銀行聯名卡等,盡管早已有之,屢見不鮮,其實何嘗不是金融跨界,各家都在悄悄的做,不少公司的團購卡銷售能做到整體銷售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
是實體店,索性從傳統中找啟發。除團購金融外,一些中高檔商場引入星級酒店服務、獲評金鑰匙崗位,企業與順豐快遞合作寄送節假日實體店購物,與綠城合作積分置換,都是實實在在的跨界,是對顧客有用的,更好的部分。
麥當勞的的得來速餐廳就是跟汽車作了跨界。
萬達集團正兒八經做了金融,這個百貨板塊始終恨其不爭,廣場卻重新定義了中國購物中心業的大企業,高增長、軍事化管理、高薪資、流動快等坊間業傳幾乎讓人忘了它的巨大資源整合和執行能力,以及創始人王健林創新,其步步領先,自創自發自跨,做購物中心,旅游地產,電影,文化,金融,O2O的飛凡網等等。
總而言之,實體跨界好,從顧客需求出發,做好自己,就近,與狼共舞,深化傳統,創新形式和連接。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林尚玉/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關注聯商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長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