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話題都會火幾天,仿佛女人臉上的“痘痘”,沒過幾天就紅得發白最后穿頭,或無痛或留痕。O2O熱乎乎的時候,我就說,最熱情、最包裝它的都不是實體企業。多見于落敗的咨詢企業或行業耆宿、軟件或硬件提供商、幾個憤青、再就是部分“為了維護心理優勢”的零售同行。
而今,餐飲業也好、娛樂業也罷,O2O最接地氣是---插在快捷酒店門縫的“包小姐”卡片。大哥大俠們已經很少有再把這個作為話題的場合了,不知道他們回看自己的“指點迷津”,是否會臉紅?
我這兒也有馬后炮的嫌疑,好在我一直一貫堅持"O2O是扯淡“這一理論。主要理由如下:
1.O2O是實體企業增加顧客粘度的手法之一,不能當做根本來做。
2.沒有實體的O2O,或小實體而大O2O的玩法,相當可笑。
3.自己玩線上、別人玩線下的合作方式,不能持續。
4.我們依然處在“商品時代”,不要妄談“體驗時代”,只是體驗變得比以前重要,而且之前關于體驗的欠賬太多,但遠未到達超過商品或和商品重要性相當的地步;所以沒有商品的實業/O2O,都是扯淡。
不難理解,叉狗、叉貓的成功輝煌,鼓舞了無數“精神屌絲”的士氣,不論出身是割麥的、插稻的、擺地攤的,都意淫嗅到了血腥味。
官方也統計數據、民間也切身體驗,網絡“電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想問的是,整體收入沒有增加的大環境下,購買力能如何增強?真滴電商就便宜、就會多買、反復買?個人看法,只是渠道的轉移而已。實體店大綜合的模式,已經過時;以圖書音像為例,當年超市買書比“新華書店”,加上后者體制劣勢,所以紅火�,F在呢,超市只賣菜譜和識字卡片,專業書店還是不錯的,諸如“誠品”,讓人汗顏。
今天的實體零售業,不少人還在盤算著O2O/“mutichanel”,全然不顧自己的本源。妄圖通過,這些雜耍伎倆,增加銷售,降低費用,打敗對手,最好“一統江湖”。這就好比看了寧澤濤奪冠發了,辭去工作跑到游泳池,發誓要練出個名堂來;再或者,以愛的名義逼迫自己孩子去,灌輸“天道酬勤”的理念,因循者冠軍的路子,讓人無可奈何。
- 該帖于 2015-8-20 16:4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