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眼光正在從白領轉移到社區人群。7-11便利店從6月起開始在北京的社區店面內試水時令蔬菜。除了要應對羅森、全家等便利店巨頭正在北京布局帶來的壓力外,7-11自身的轉型也隱約可見,從以滿足寫字樓群體需求為主向兼顧社區家庭消費過渡。
試水生鮮
“時令蔬菜上市啦!為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近日,本是超市聚客品類的蔬菜水果等生鮮商品,低調現身北京7-11便利店的貨架上。這些蔬菜水果均用塑料盒裝并以保鮮膜精心包裹著。水果貨源地為北京大洋路市場,蔬菜的包裝上貼有綠還園蔬菜基地的標志。
這種蔬菜水果并非在所有門店都有。7-11小黃莊店的店員表示,該店是否會售賣蔬菜水果還不確定,目前還未接到任何通知。“每個店賣的東西不太一樣,這跟店面的地理位置有關系。”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目前北京有六七家7-11便利店有蔬菜品類,這些店面都位于社區,且偏向是高檔社區。如目前已經開始試營蔬菜品類的紫芳園店就位于北京知名的高端社區方莊。
在7-11之前,另一日資便利店巨頭羅森還曾宣布在重慶進軍生鮮品類以推進本土化進程,并表示將于9月成立的羅森超市經營水果、蔬菜等產品。
謀求“更便捷”
便利店最早出現在美國的高速公路旁邊,以開車族為目標消費群體。1973年進入日本后,逐漸演變成以獨身男性為目標客群。
“那時,日本有大量的農村青年涌入城市,即食性的盒飯和快餐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在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看來,目前的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據統計,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在這種情況下,7-11在日本一半以上的顧客是空巢老人,除了加工食品,提供生鮮蔬菜也成了順勢而為。
同樣,中國的老齡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陳立平認為,現在的“80后”、“90后”成為消費主力,他們下班后不會再去逛超市買菜,方便快捷是首選,價格并不是首要因素。
北京商報記者留意到,在7-11紫芳園店,兩個蘋果的售價為8元,一盒250克的櫻桃標價為15元,雖然售價高,但依然有不少白領愿意埋單。一般來說,上班族下班后,社區菜市場已經臨近打烊。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上班族買菜難的問題。
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在便利店便利程度綜合指數上,北京在26個樣本城市里排在倒數第二位,飽和度、增長率及政策支持上都處于中下水平。即使是這樣,北京依然是全球便利店巨頭的必爭之地。去年,號稱日本人氣最高的羅森便利店于北京開出首家門店,這結束了7-11獨霸京城便利店市場九年之久的局面。全家便利店也已經確定于今年7月進入北京。為了避免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蠶食自己的市場份額,7-11必須先下手為強。
讓便捷名符其實,7-11曾率先做過不少嘗試。去年6月,7-11就在有條件的店面中引入了打印復印機,向國外的便利店看齊,有了區別于其他便利店的特色服務。
防損先行
即使是在生鮮領域深耕多年的傳統超市,損耗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對于便利店而言,在有限的面積里,生鮮的品類也有限,如果加上損耗,將得不償失。
陳立平認為,7-11的蔬菜并不是針對大眾,而是面向特定范圍的人群,比如行動不便的老人、下班晚的白領,他們對產品有即時性需求,對價格并不敏感。由此看來,便利店的果蔬品類雖然不多,但都是精選而來,定價可以略高,利潤也相對較高。
“產品的組織要很巧妙,要有準確理解消費需求并將其轉化為商品的能力。”陳立平表示,便利店生鮮產品尤其要注意上架時間,而這一點,日本已經有很好的經驗。“在早上和晚上上架,避免損耗”。
此外,與超市不同的是,7-11出售的果蔬均為包裝品,這就避免了顧客挑選過程中造成的損耗。同時,7-11在盒飯、飯團等即食性品類的進貨、保存及下架管理上,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經驗。甚至可通過后臺數據庫的分析嚴格把控進貨量,這也可用于果蔬品類的進貨管理以減少損耗。
(北京商報 記者 邵藍潔 婁月/文 CFP/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