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
對于本期話題討論,我持紅方觀點:風險較大,還有待觀察。
百貨業需要發展自營品牌,且我認為這是百貨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總體趨勢,但就目前來說,百貨業大力發展自營品牌可能還為時過早。原因如下:
一.缺少行業共識度。
在美國,自有品牌銷售平均占25%,歐洲占40%至50%。反觀國內,4年前,首屆展會舉辦時,很多國內零售企業并不清楚自有品牌是怎么回事,即使自有品牌在中國發展已有10多年,很多零售商還處于有志于發展自有品牌不知如何著手的階段。去年歲末,“全球零售自有品牌產品亞洲展·2013上海”在上海舉辦。展會上,零售企業自有品牌的“含金量”才逐漸被認識。
2013年9月,國內終于成立了唯一的自有品牌專業協會,業內人士希望借此搭建起一個業內企業溝通合作的平臺,這是國內整體的狀況;目前,在超市、電商、家電企業在自營品牌這塊尚未開發的土地上積極探索的時候,被認為最有資格進行自營品牌開發的百貨業卻裹足不前,鮮有人敢于去嘗試,雖然銀泰公布過自有品牌的開發,但僅是個別幾款產品的嘗試,并未形成大的規模和影響,截止目前,僅有王府井和萬千百貨又透露出了開發自有品牌的消息,但他們的前綴詞是:在自營的品種中選擇幾款適合的產品進行自有品牌的開發嘗試。可見,在中國整體對于自營品牌這個不算陌生的新生事物還不知怎樣處理的大環境下,相對保守和求穩的百貨業在自營品牌這塊的發展更加是停滯了!少部分企業對于目前現狀處于麻痹的狀態,沒有意識到發展自營品牌的必要性!大多數百貨企業來說是醉眼看花,花很美,想拿到卻不容易,考慮到機會成本、風險等種種因素,沒有嘗試的打算。
因此可見,百貨業發展自營品牌缺少行業共識度,個體試水的阻力太大。
二.百貨行業發展程度還未高度成熟
目前國內的百貨連鎖化規模還不夠,如果采購規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來,利潤也就提不上去。其次是沒有專業團隊,聯營模式幾乎讓百貨喪失了自主運營的能力。三是在上游供應鏈中間有一環是生產者,而百貨與生產者之間還夾著一個品牌營銷公司,如果是做自有品牌,很顯然,品牌營銷公司的人要由百貨公司來擔任,那么,對百貨公司的管理要求也會提高,而這一點難度很大,以目前百貨業的發展程度很少有能越過這道坎兒的。
在國內自有品牌的開發上,超市業態一直一馬當先。已對外聲稱擁有2000個自有品牌的家樂福,近日公布,又增加了自有品牌的開發數量。而沃爾瑪的飲料、服裝等自有品牌一直在賣場中占據著大量的陳列面積,屈臣氏則在掌握了大量的終端會員后,也快速增加了自有品牌的數量,除此之外,樂購、華聯等國內外連鎖超市都把自有品牌當做了打擊競爭對手的一支有效武器。這些成功的嘗試都是建立在高連鎖化規模、成熟的團隊和管理的基礎上的,因此,針對中國百貨目前的實際情況,發展自營品牌可以說是有心殺敵,無力回天。
三、自營品牌發展方向與消費者接納的問題。
百貨業發展自營品牌這條路可以說是摸黑走夜路,一旦不慎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如果發展的產品與自己固有的企業形象切合度不高甚至背道而馳的話,抹黑的不光是一個產品!還有產品背后的主體。在確定發展什么樣的產品上,企業個體也是要三思的。
百貨業發展的自營品牌能否能夠被顧客普遍的接受呢?這也還是個未知數,舉個例子:顧客要去百貨公司買包,去百貨公司買包都是認準了牌子的,在選擇的時候多數人會選擇專業的品牌,顧客為什么要選擇百貨公司自己的品牌呢?如何讓顧客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念,接納自營品牌這也是個問題。
總而言之,目前百貨業大力發展自營品牌是不合適的,可以先進行小規模的嘗試,或者先嘗試投資品牌,或是代理一些品牌,自營品牌還需從長計議。
- 該帖于 2014-7-28 9:3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