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規模發展自有品牌,無疑于作繭自縛
導語:面對百貨行業的蕭條現狀,把自有品牌作為百貨運營的一個突破口已成為行業共識。目前,國內已有多家百貨店開始嘗試開發自有品牌,加大自營比例,以求轉型突破瓶頸。近期,有消息曝出:業內某大型知名連鎖百貨杭州地區某門店,計劃投資1個多億,進行品牌調整,可能將淘汰40%駐店的成熟品牌,推廣其自有品牌。現階段,百貨業大力發展自有品牌,是否存在較大風險呢?
筆者的觀點認為,現階段,對于百貨業的龍頭企業,投資自有品牌,如果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大膽嘗試未嘗不可。但就整體行業現狀而言,目前百貨業如果大規模投資自有品牌商品,無疑于作繭自縛。
一、中國百貨業要做自有品牌,出于怎樣的盤算
通過六何分析法(5W1H),來看看百貨業發展自有品牌的初心是什么。
1、Why——百貨業為什么要做自有品牌
百貨業投資自有品牌,原因何在?
受電商、超市、購物中心等業態的競爭,百貨商場生意每況愈下。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0.2%,增速較上年同期低10.9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4%,增速較上年同期低10.1個百分點。有機構發布的《百貨商店的發展趨勢》顯示,自2010年以來,國內31家上市百貨企業營業利潤平均值從13.6%下滑至2013年的12.4%,連續三年出現下滑。百貨業自身內部也競爭激烈,盈利能力下降,同質化競爭嚴重,這就迫使百貨業必須在差異化方面尋找出路,商場裝修是三年一大改,每年多小改。在購物環境的改造上已經花費了大量心血,可并不見成效,反而經營成本滾雪球一樣越來越高。商場裝修改造還有一個弊端,一家商場即使有了好的商場布局,別的商家很容易模仿,不出三個月,新鮮感被跟進者“山寨”了。而從品牌上入手,有法律的保護,具有獨占性。
2、What——百貨業投資自有品牌商品有什么目標
百貨業想通過經營自有品牌,直觀的目標是提升自身的差異化水平,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梢栽诮洜I自有品牌的同時,擁有知識財產,擁有自己的商標品牌。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線圖
微笑曲線理論顯示,在一個產業鏈中,附加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也就是設計研發和市場營銷,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沒有研發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賺一點辛苦錢;沒有市場營銷能力,再好的產品,產品周期過了也就只能作廢品或者清倉低價處理。在附加價值的觀念指導下,企業只有不斷往附加價值高的環節移動與定位,才能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
3、where——在哪兒做,自有品牌在哪里銷售
百貨店自營品牌,只能在自己的商場里銷售。目前,百貨商場連鎖化經營的并不多,規模并不大,在同一個城市就一兩家相同的商場,難以形成規模。即使在不同城市,如在全國有幾十家、上百家自己的商場,但由于中國地區差異大,在東部受歡迎的,并不一定在西部受歡迎;在南方流行的,也不一定就會在北方暢銷。這就會導致百貨商場在自有品牌產品生產過程中,訂貨量上不去,或者放大訂單量,承擔商品低壓風險。
4、when——什么時候實施自有品牌計劃
在現階段,具體一點,就是2014年上半年,世界才經歷過金融危機的重創,處于艱難復蘇中;中國新一屆政府,正全力推進改革,調整產業結構,中國處于追“夢”新階段。在現階段,百貨業經營面臨困局,傳統的零售業態更加豐富,超市、購物中心等不斷瓜分百貨店的蛋糕;新興商業業態如網商進一步分化,從綜合的平臺商如淘寶,發展出專業電商,如家電、圖書、女裝、嬰童、酒、奢侈品、生鮮蔬果等。從中國的大環境來看,由于經濟危機,外需下降,出口受限,國內重復建設、產生過剩,供過于求現象嚴重,去庫存是大多廠商面臨的最大挑戰,這也是為什么商家愛打價格戰的原因所在。
5、Who——誰來運作百貨業的自有品牌戰略
這個也很確定,是百貨業主自己來操刀,來烹調這個自有品牌的大餐�?墒牵F實上,很多百貨店還是采取聯營的經營模式,只負責招商和收錢,甚至連商品采購、商品價格、物流、商場營業員管理這些環節都不涉及,只是吃現成飯,連買菜都不沾一下,現在就要下廚擔當大廚的角色,能做出什么樣的大餐來?
6、How——百貨業運作自有品牌的方法是什么
也就是模式選擇,是貼牌還是自建生產線,還是別的模式。目前來看,自建生產線的并不多見,也不現實,百貨業主如果自己建廠生產,反而加劇了重復投資、產能會更加過剩。從連鎖超市運營自有品牌的情況來看,代工貼牌的占了絕大部分。依此來看,百貨業經營自有品牌,走代工貼牌模式的機率比較高。這就為百貨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從對供應商的管理延伸到對生產商的管理,從采購商品延伸到管理生產線。
二、百貨商運作自有品牌商品需要哪些能力
百貨商要建設自己的自有品牌商品,先得明白品牌、品牌創建與運營需要哪些能力。
1、品牌必須以優良品質為基礎
品牌,就是商品牌號。從營銷定義來看,品牌指公司的名稱、產品或服務的商標,和其它可以有別于競爭對手的標示、廣告等構成公司獨特市場形象的無形資產,品牌是消費者對于某商品產生的主觀印象,并使得消費者在選擇該商品時產生購買偏好。品牌具有專有化、無形化、品牌轉化的風險性、表象性、擴張性等幾大特征。品牌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根據品牌來源劃分,可以將品牌分為自有品牌、外來品牌和嫁接品牌。
自有品牌是企業依據自身需要創立的擁有全部權利的品牌。品牌是品質優異的核心體現。培育和創造品牌的過程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自身有了創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繼而鞏固原有品牌資產,多層次、多角度、多領域地參與競爭。也就是說,品牌是建立在品質基礎之上的,而品質是產品質量、服務、價格、管理、售后等綜合能力帶給消費者的獨特體驗。百貨商想在開發自有品牌商品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就必須對商品質量、營銷全程服務、商品定價及綜合管理上提升自己的能力,這不但要求百貨商本身在終端營銷方面表現優異,而且更要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
2、品牌運營是將品牌特色融入消費者生活的持續積累過程
要創造一個品牌并不難,但要經營一個品牌,需要持續的培育和積累沉淀。單單創立一個品牌,通常包括品牌設計、策劃以及品牌形成、注冊等一系列工作。在中國,在商標總局注冊一類商標要2000元左右,注冊全類目商標在4萬元左右。再加上聘請設計公司,幾萬元就完全可以注冊下來。但現實是,中國擁有的商標數量很龐大,可知名品牌并不多。品牌創造不僅僅是擁有自己的商標這么簡單,商標必須與商品結合起來,商品是商標的實物依托。品牌創建的本質,是把企業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通過一定的符號語言和商品實體融合起來。真正的品牌創建過程,是將品牌融入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的生活過程中,是在對顧客認知的基礎上,通過持續的商品經營創造出來的。
而目前大多中國百貨商,還只是處于掌管收款系統來抽成的聯營(包租婆)階段,自己實打實的經營商場的能力還不具備,要想開發自有品牌商品,先把自己真正的經營能力開發出來,從聯營向自營轉變,只有建立起對供應商的管理和對顧客的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創建出適合自身商場的品牌來。
品牌創造出來,還需要持續的經營,要經過持續的建設與維護,才能使品牌形象沉淀下來,被消費者所認可。
品牌的差異性建立在商品品質的差異性基礎上,品牌建設是品牌擁有者對品牌商品進行的一系列設計、宣傳、維護的行為和努力。作為百貨商場的自有品牌,品牌建設的主體是百貨商自己,參與者則包括了品牌的所有接觸者,包括用戶、渠道、合作伙伴、媒體、甚至競爭品牌。企業品牌的建設,要以產品質量和產品特色為核心,培育消費者的認知度,只有消費者認可和接受了企業的品牌,企業對應的產品才能發揮經濟效益。品牌的建設過程也同時是品牌運營的過程,企業利用品牌這一最重要的無形資本,在營造優勢品牌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品牌的擴張功能,促進產品的生產經營,使品牌資產有形化,實現企業長期成長和價值增值。
百貨商要開發自有品牌商品,必須要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并通過設計能力將潛在需求轉化為實際的商品,這就需要百貨商具有對消費者的研究認知能力、對消費趨勢的掌握與反饋能力、把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產品的設計能力,以及掌握消費時機的快速反應、快捷生產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百貨商要進行自有品牌商品開發,必須具備對產品質量的把控能力,對消費者的認知能力,以及對生產商的管理能力和對產業鏈的整合能力。
可當百貨商進行訂單式生產,貼牌來實現自己的品牌戰略的時候,如何保證產品質量?是派自己的管理人員進駐對方的車間嗎?由自己的管理人員來負責原材料的采購、生產過程的監管?百貨商有這個人才優勢沒有?
三、百貨商投資開發自有品牌商品面臨的三大轉變
1、由渠道商向運營商轉變
傳統的百貨業主,大多占據了城市商業核心,伴隨著房地產市場價值的持續上漲,百貨為主自有物業也在不斷升值,使得傳統百貨商場能夠堅持到最后、不被競爭逼到墻角,是不會輕易進行變革的。新進的百貨商,多是以房地產起家,把大量的住宅和寫字樓出售之后,留一部分區位優越的商鋪自營百貨,長期提供現金流,是地產商運營百貨業態的初心。在經營過程中,多是企業化的“包租婆”,招商進來,管控收款系統,別的都是聯營供貨商自己來管理。當房地產市場泡沫消退的時候,靠出租聯營的方式經營的百貨商日子就開始不好過了。
經營自有品牌之后,原來的百貨商必須要從聯營向自營轉變,由渠道商轉變為運營商,實打實地管理商品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不但要管理終端銷售,還要管理生產與運營。
2、由終端優勢向整合優勢轉變
傳統百貨商通過占居商業黃金地段,來獲取優勢渠道資源的溢價。供貨商要進百貨商場,進場費、扣點提成、節慶促銷費用、廣告費用等雜七雜八的“苛捐雜稅”是近年來制約零供關系的重要因素。百貨商打造自有品牌商品之后,終端資源勢必要向自營品牌傾斜,各中渠道費用和扣點失去存在的理由,由原來的供貨商被動接受百貨商的不合理要求,轉向百貨商主動尋找優質的生產商,整合各種資源,把生產的商品盡早推向消費者。
3、由掌控現金向預付訂金轉變
百貨商與連鎖超市一樣,依托終端優勢,掌控對供貨商的貨款支付主動權。對知名品牌,可以預付款或者現款現貨,對大多品牌商品,根據銷量,采取月結、季結等方式,沉淀了大量現金。
可是,如果要開發自有品牌商品,必須先選擇生產商,簽訂合作協議,支付訂金;下訂單后,須先支付首付款,生產商生產時,還要分批支付原料款,百貨商的現金優勢受到削弱。合理訂單量及廠家交貨期管理、質量監管等環節,對百貨商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現金流向的轉變,必然帶來主動權的轉換,風險也隨之易位。在代工生產的過程中,生產商的過剩生產能力得到發揮,庫存得到轉化,生產商還可以憑借百貨商的訂單進行再融資。
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百貨商將面臨三方面的錯位:
1、角色錯位:由地產商、包租婆、零售商向運營商-生產商整合者角色轉變;
2、能力錯位:由收款者、物業管理者向產品經營者轉變。也就是向百貨業的經營本質轉變。
3、人才錯位:由招商者、保安保潔與收款服務提供者向品牌設計者、產品創新者、趨勢駕馭者轉變。
在上術三大轉變與三大錯位的交織過程中,客觀要求百貨商必須重新打造企業的組織,根據打造品牌的需要建立人才團隊,而組織的再造與人才隊伍建設,不是在短期內就能收效的。
綜合起來看,百貨商要打造自有品牌,尋求差異化經營沒有錯,如果百貨商連自營都不懂,連自己零售的營銷品牌都沒有樹立起業,就想進行縱向一體化,推出自己的品牌商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專業不精就要求廣,基本功不扎實,步子邁大了,就容易摔倒。向附加價值高的領域發展沒有錯,可問題是,當百貨商從聯營走向貼牌代工的時候,百貨業主的管理必須從店面管理向生產制造環節延伸。而生產環節要取得優勢,有兩個前提,一是掌握市場的變化趨勢,能準確掌握最佳的出貨時機,二是對原材料進行最佳采購,減少庫存積壓�?墒�,有多少百貨商目前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在自有商場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進行代工貼牌,沒有量的優勢,生產成本就降不下來,產品定價也難有優勢。在中國產能過剩的當下,百貨商還能自建生產線來創品牌嗎?訂單式貼牌,在不具有監管產品質量的情況下,只能是幫生產商去庫存,挪倉庫,把廠商的風險轉嫁到百貨商身上,還要貼上大把的現金,這不是作繭自縛是什么呢?
總之一句話,百貨商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出發點沒有錯,但首先得有自己主業的品牌,先把自己的商場營銷品牌創建起來,把自己經營商場的專業能力提升起來,重新打造自己作為終端零售商的競爭能力,包括采購能力、價格監管、供應商管理、服務提升、業態創新等方面,改變現有的百貨商場聯營層層加價造成的價格虛高形象。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產業鏈延伸,才有能力支撐。
xy5179- 該帖于 2014-8-6 11:1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