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舊城改造的成功案例,一定少不了杭州。杭州是一座具有悠遠歷史古韻的城市,而杭州又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全國經濟發展的大市。杭州不僅有聞名世界的世界遺產西湖,還有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京華大運河,眾多的古歷史建筑在杭州這個現代化的城市隨處可見。
舊城改造在杭州這所城市,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接下來,一鴻城市改造研究中心將對杭州運河邊的拱宸橋舊城改造的過程進行介紹。 15年,“棚戶區”變身品質生活新家園 拱墅區錦秀蘭庭小區異常熱鬧,拱宸橋地區舊城改造最后一批回遷戶拿到了新房鑰匙,即將搬遷入戶。這也標志著歷時15年的拱宸橋地區舊城改造,正式宣告完成。 在老杭州的記憶中,拱宸橋地區浙江麻紡織廠、國營825廠、杭州第一棉紡織廠(暨印染廠)等一批大廠云集在這里。老杭州的一些家庭,多半是這些大廠的職工,拱宸橋地區作為杭州運河工業文明中心,一度呈現繁榮喧鬧的景象。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杭州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企業外遷,這些老廠區逐步走向衰落。拱宸橋地區一時竟淪為破落的棚戶區,運河兩岸居住密度很高,10平方米的小屋要擠至少3個人;公共設施建設幾乎為零,道路泥濘,地勢低洼,每到雨季大量積水,消防、公安都要緊急出動救急搭橋。 1997年12月,拱宸橋地區舊城改造工程正式啟動。15年來,由政府主導的改造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安置房回遷100多萬平方米,讓10000多戶棚戶區的群眾住上了寬敞明亮、環境優美的新房,同時也為杭州的舊城改造,書寫出一份值得載入史冊的經典案例。 條條道路通向未來連接歷史 隨著杭州舊城改造,曾經的棚戶區已成了高品質小區。
拱宸橋地區最后一批252戶回遷戶陸續拿到新房鑰匙,歷時15年的拱宸橋地區舊城改造,也由此圓滿收官。 拱宸橋地區曾是杭州的老工業基地,但隨著城市發展,這里的道路、住宅小區、基礎設施等日顯落后。1997年,杭州啟動拱宸橋地區舊城改造,改造范圍南至登云路,北至石祥路,東至上塘路和紅建河,西至衢州路,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15年來,拱宸橋地區新建學校、農貿市場、公交中心站等公建配套30萬平方米,新建和拓寬道路17公里,區域內人民生活環境、生活品質顯著提高。 今日的拱宸橋地區有四條主干道,呈“井”字形把整個區域劃分得整整齊齊。南北向穿越而過的是麗水路、通益路,湖州街、登云路則東西向穿過。 2000年,麗水路的拓寬改造正式實施。其中,麗水路下穿工程是杭州市第一次市級道路通過地下隧道的形式穿越廣場,有效解決了道路和景觀的矛盾。 湖州街于2000年8月率先建成并正式通車。2007年8月21日凌晨,橫跨運河的輕紡橋順利合龍,當年9月底通車,成為連接拱宸橋橋西和橋東的重要通道。 新拱宸橋地區的路網比較密集。橋西還有南北向的小河路、吉祥寺路,東西向的桑廬街、橋弄街、吉如街、晝錦街等。橋東的路也是四通八達,金華路、溫州路、嘉興路、舟山路,把浙江省內的城市名“一網打盡”。 在運河岸謀劃最具創意的事業 沿著運河從北至南,漸次有老廠房改造而成的浙窯公園、運河天地、西岸國際藝術區和LOFT49創意園。當機器轟鳴的工廠紛紛遷到城外,一切靜寂下來后,藝術人士來了,時尚人士來了。曾經輝煌過的老廠房,作為歷史的見證和延續,也在最美的地方獲得了完美的新生。 除了橋西的LOFT49是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祥地之外,新拱宸橋地區的西北角,有一個浙窯公園曾經是杭州運河船舶修造廠,被習慣性地稱作“石祥船塢”。遺留下來的幾幢廠房,經過修繕后,成為浙窯陶藝公園。運河天地創意園由大河造船廠轉身而來,西岸國際藝術區的前身則是長征化工廠,拱宸橋西岸正成為了杭州的“798”藝術區。 15年時間很短,短到在歷史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而15年時間又很長,對于拱宸橋的市民來說,15年的舊城改造無疑改變了大家的生存條件,使居民生活更加和諧。而對于這座城市來說,舊城改造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