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全面融合銀泰的消息傳遍全網,而聯商網提出的“實體零售店該對阿里保持戒心嗎”的觀點論架也塵囂日上,年前阿里巴巴在筆者本地公司代表曾到我公司商討過喵街的合作問題,大概思路是喵街希望通過LBS等技術,聯合商圈內的商家進行整合推廣,商場可以在顧客進入商場的時候,結合喵街的顧客識別技術,向顧客推薦相對有針對性的信息與活動,同時,顧客通過下載、登陸喵街,可以查看停車位、了解商場活動等信息,由于該公司與我公司的競爭商場有股權合作關系,因此在談及可能的合作時,區域公司的代表一再表示不用擔心數據泄露問題。
其實,從我角度而言,數據保密固然是一個問題,但作為項目合作方,阿里必然會通過保密機制設計來消解合作伙伴的擔憂,這點我并不擔心,真正導致雙方合作(其實是多方,喵街與商圈內大量商戶的整體合作)最終沒有落地的原因是,該項目的確可以給顧客帶來相關便利與價值,并帶來一定的客流增長,然而從我公司來說,對商場的價值不明顯——不管是單次的銷售促進還是長期的客戶鎖定。
對于零售企業而言,定位與整合是行業的關鍵要素,而應變而變是行業最明顯的特征,顧客、供應商不管任何一方產生的變化,零售企業都需要對自身進行調整,雖然每次行業變革,都會帶來重大的沖擊與重新洗牌,但許多企業倒下了,而零售行業卻始終屹立不倒。這是因為零售企業一直就在不斷的自我調整與變化,通過對外的整合與對內的調整,不斷順應新的市場形勢。
與前期跟阿里的合作商談相比,公司近期與微信支付的營銷合作洽談倒讓我覺得更為靠譜,據了解,微信支付項目通過提供一定的營銷費用支持,目前已經與永輝、新華都等國內多家知名零售企業有過聯合營銷推廣活動,零售企業引導顧客使用微信支付以培養顧客的微信支付習慣,而微信支付通過提供一定的讓利額度,讓顧客覺得有利可圖,直接促進了零售實體店的銷售業績。
因此,對于阿里的喵街也好,對于“銀泰商業”準備調整為“阿里商業”也好,不管阿里最終如何利用線上的數據或線下的數據,筆者看來,實體零售對阿里的態度,不應該是一種“保持戒心”的心態,而應該采取“主動整合”的思維與姿態,主動擁抱變化、了解變化,在“合作共贏”的前提下,勇敢展開合作。
回到我和喵街區域代表商談合作的事情上,我原話大概是這樣:“您的保密承諾對我意義不大,現在核心問題是這種商圈聯合對我公司價值不大的問題,至于數據保密承諾問題,如何取信于我是你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你們必須能說服我們你們有相關機制可以確保數據的安全,而不是我們如何想辦法來預防你們。。。”
JACKY MA想為實體行業提供普適性系統與服務,既然想成為公共服務商,如何消解合作者、使用者的戒心,這是阿里的問題,不是(除了銀泰以外)實體零售的問題,就是這樣。。。
在談到微信支付合作問題,筆者在上周末(6月28日)在北京關于《O2O與全渠道營銷》的公開課上曾就該議題與學員進行了分享,分享中推薦學員們看下《微信思維》這本書,筆者大概用了1天半左右時間把書看完,這對我了解當前O2O及全渠道現狀與趨勢大有裨益,同時讓我覺得,從當前BAT三家的格局來看,實體零售的未來也許與微信融合更有空間——微信搭建的社區交互、支付平臺;龐大的用戶基礎;融合零售企業的營銷、運營、內部管理系統等能力,微信自身提出的“連接一切”的“生態”也許未來會讓微信與零售企業之間的合作不止于營銷傳播平臺,還可能延伸為戰略、人資、財務、會員管理、產品開發等零售企業全方位的合作,想想與阿里可能僅僅在銷售、傳播層面開展的合作對比,微信的想象空間貌似更大。
- 該帖于 2015-7-6 10:0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