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2015年7月29日,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四屆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在甘肅張掖召開。100多家深圳零售連鎖企業的高管出席了會議。大會論壇版塊以“互聯網+零售連鎖”為主題,共同探討了互聯網時代零售、連鎖行業的變革大勢。對話環節,場上嘉賓各抒灼見,不同理念與思考激情碰撞,為大家帶來許多干貨和啟發。
主持人:云中鶴董事長董輝
對話嘉賓:
順電費國強董事長
八馬茶業吳清標總經理
星河商用置業成欽田總助
茂業百貨華南區楊萍總經理
云聚輝煌何英總經理
以下為精彩內容摘錄:
董輝:“互聯網+”和“+互聯網”,概念不同,這是不同的心態和模式。互聯網+是顛覆和本質的改造,+互聯網只是做加法,做一定的改變,不會改變行業的本質,我想問問各位,您怎么看這個問題?互聯網改變了零售行業的哪些方面?
順電費國強:核心不變,看消費者需要什么
前邊萬人調查關于購物行為變化的調查中,提到實體店占比逐年下降,網購渠道增長顯著,現在我們家電連鎖行業很難做。首先說一下全國家電行業的發展情況,雖然數碼商品很標準化,容易快遞,數碼產品的網上占比只在20%左右,反而是小家電在網購的比重很大,達到50%,空氣凈化器達到60%-70%。
我們實操的第一個發現,網上銷售情形不在于商品有多標準,而是在于毛利,毛利率越高的越容易網上銷售,網上銷售上升很快。大家常說線上價格低,但我們順電的高端/高單價商品在京東賣得很好;我們不要去分線上線下來看,我們要看消費者需要什么東西。
第二個發現,順電一直銷售大品牌產品,現在嘗試做了一些互聯網及新品牌產品,比如錘子手機、大疆無人機的產品,以及兒童手表手機等,發現這些相對不是很知名的或新的品牌,對銷售額提升的幫助很大,因為互聯網的存在,傳統的大品牌也變得不那么強勢了。
另一發現,順電的實踐驗證了“去中介”是零售商發展的一個方向。目前順電的80%左右的商品直接跟廠方合作,市場數據能夠說明,直接從工廠來的商品銷售也在增加。
八馬吳清標:在連接和交互中做足體驗
對于“互聯網+”,首先互聯網最重要的兩個特征,是連接和交互,就是以顧客為中心,連接顧客,與顧客進行交互。實際上,我們從前做ERP、做各種客戶服務,也都是為了更好的完成這兩項任務。由于互聯網技術發展,顧客的購物習慣和反饋更容易掌握,現在顧客連接和交互有條件做得更充分,做得淋漓盡致
以前我們會覺得茶業行業的電商體驗應該不好,會是它的劣勢。但我們發現,好的電商知道體驗是自己的短板,想了很多辦法去滿足顧客需求,并在與顧客不斷地交互過程中,不斷迭代,把顧客體驗做到極致,其實很多顧客現在都覺得,在電商購物體驗很不錯。
而對于“+互聯網”,我認為如果還是以店面為中心做“+互聯網”,只是提高效率,加強與原有消費者或周邊人群的互動,但從根本上還是很難改變,很難再未來的競爭中取勝。因此,我認為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星河成欽田:積極創新應當貫徹始終
“互聯網+”更多的是將互聯網作為平臺,基于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去嫁接傳統意義上的產品和服務,而產生更大的一個市場。對于“+互聯網”的理解,更多是+互聯網的技術,我有自己的門店、產品或服務,我們要面對的課題就是“怎樣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新技術,來服務于我們的行業、門店和消費者”。
這是一個打劫的時代,移動聯通不創新,微信就把你打劫了;銀行不努力革新,支付寶和微信紅包就把你打劫了。我們始終需要去探索,怎樣利用新的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去拓展傳統零售行業的發展道路。
茂業百貨楊萍:直面時代課題,回歸零售本質
移動互聯網顛覆的是我們傳統的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的世界觀區別于牛頓的物質世界觀,是一個量子的世界觀,本質是連接,而整個體系相互關聯和作用才是基礎,過程中強調的是關系,我們傳統行業自身(在連接上)的薄弱以及相對的低效率,讓我們在這個時代遭受沖擊。
現在面臨的課題是時代的課題,我們的企業從比較關注規模的擴張,轉向經營內容的原創性以及經營質量的提升做了很多研究關注、向內歸因的調整。對于茂業來說,我們反而靜下來了,從價格營銷,回歸到零售經營的本質,回到商品和服務上。我們除了思考商品功能屬性外,開始思考怎樣為消費者合理分配時間,提高效率,怎樣滿足疊加的消費需求,以及在體驗上、跨界上做更多思考,尋找新的落腳點。
這些思考和探索是很有回報的。我們看到經營指標在變化,盈利能力在提升。茂業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大踏步地去改造,因為我們認為,如果連原本的自己都沒有做好的話,談何變革。
云聚輝煌何英:互聯網+是新生產力,零售行業升級
“互聯網+”和“+互聯網”之間的區別,是一個企業對其認知度的問題�!盎ヂ摼W+”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就像當年的蒸汽、電力一樣,“+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工具,兩種認知是有區別的。
我并不認同O2O中兩個O是一體的概念,我認為未來的情況應該是零售業的升級,就像汽車出現之后出現了沃爾瑪,PC電腦普及后出現了亞馬遜,移動互聯網出現以后可能還會出現一些新的企業,這種企業是用“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
互聯網+零售,這里先不說+連鎖,現在有很多新的品牌沒有任何實體店,稱為輕品牌,這些企業也發展得非�?�。那談到“互聯網+零售”,現在就是移動互聯網的零售,其核心在于人,“零售+互聯網”,我稱之為傳統互聯網,核心在于商品和店面。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移動互聯網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核心對應的系統是CRM,以商品和門店為核心對應的系統是ERP方向。零售+互聯網是企業資源計劃式的,系統會越改越復雜,變革路上將困難重重。
在說到“互聯網+連鎖”,現在渠道為王還是對的,渠道并沒有消失,相反渠道加強了。連鎖店概念更多強調是線下渠道的一種模式,但線上渠道叫什么,現在可以是全員營銷,每個人都是節點,在隨機化、碎片化、場景化的方式下,直達我們的目標消費群體。那么想去做好線上線下的渠道,所依賴的是什么呢?線下做好連鎖依賴于營銷,而線上的叫法,叫運營。
很多企業在引入相關的系統時,并沒有好好考慮過其背后的邏輯。比較典型的,比如大數據,大數據不是有很多數據就可以了,不知道怎么用無濟于事,其關鍵是要依托于運營來用,而運營不是簡單地在微信公眾號發布信息就能叫運營。在全品類電商領域來說,做過運營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阿里的雙十一,一個是京東的618。
歸結起來,我的看法是,互聯網+和+互聯網對零售行業的改變是一種升級,這種升級的周期可能就是兩到三年。
董輝:我認為現在可能已經不是“要不要加”的問題,而是“怎么加”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探討,怎么加。
我們來看兩組案例:
美特斯邦威的雙渠道模式,開展不到一年宣告失敗;永輝超市的生鮮電商,由于超過自身承載能力,做了八九個月以失敗告終;紅星美凱龍,線上線下融合不良,優勢用不起來,也不成功。——歸結起來,是對電商的認識不足,運作起來發現遠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們再來看,英國一家老牌零售企業,2014年線上銷售額,從百分之幾遞增到了35%;武漢良品鋪子,線上業務兩年從每年幾千萬增長到接近5個億;沃爾瑪,2011年線上業務最早是30億美元,到去年已經130億美元……
我們看到在線上線下結合的過程中,業內有成有敗。我們先邀請八馬的吳總,來談談,到底變革核心的要素是哪些方面?怎樣才能擁抱互聯網?請您給出一些經驗。
八馬吳清標:我們一直在探索怎樣去做O2O,IDG投資了我們,認可八馬茶業可能會在O2O方面有所作為。我們五年前開始研究O2O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線上線下融合非常難,怎么辦?我們先做分化,選擇了分而為之,把線上線下獨立開來,全部外面招新人組建獨立的新團隊做線上,也不在一起辦公。
我們的電商起步并不早,但經過三年時間,八馬茶業做到了品類第一,這兩年整個品類在下降,我們在持續增長。從經驗看,我們總結覺得分化可能是對的,因為線上和線下思維和做法都不一樣。
另外,做O2O要分行業來看,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做O2O,餐飲、酒店可能很合適,有的則不然。最近看到天虹到家、沃爾瑪速購項目,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很好的O2O模式,也給了我們啟發。
我們的門店可能不必像以前那樣,全部采取同一、單調O2O模式,我們的每一個門店也可以是一個微店,還是去輻射周圍,適應真正的需求來構建顧客的消費場景,更充分有效地連接和服務顧客。
董輝:我們知道順電去年開始全面導入互聯網思維,分別在用戶、產品、體驗等方面做了改造,那么費總,對于互聯網改造零售行業的核心要素,您怎么看?
順電費國強:目前國際的顧問公司服務傳統企業的比較多,服務創新企業的很少,整個行業變革的出發點不在于理論家和顧問公司,出發點在于企業家本身。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失敗,也是其出發于社會的壓力,而不是出發于企業家內心去做改變。
從傳統行業企業家的內心出發來改變事情,可能有兩個想法,一個想法讓我實體店活得更長點,但這一點太保守了點;第二個,就是想怎么讓我的顧客比昨天更喜歡我。我覺得按照后者來思考,會有更大的空間和希望。
為此,順電做了一些小的嘗試。兩三年前開始,顧客購買家電特別喜歡線上線下比價,順電開始與網上進行比價,,當時供應商說網上網下群體不同。比到去年為止,供應商基本都認同了這個事情。順電現在是以線上數據為價格準繩,由企業線上部門進行商品定價,并且做線上線下同價,這樣價格變得很透明,許多企業內的“黑洞”也避免了,我發現依據線上定價是很科學的一個方法。我們還在思考,顧客會在網上哪些動作,在線下做哪些動作,我們為什么不讓顧客在門店就把在線上的事情做了,我們希望開放一個平臺或功能讓消費者完成線上的動作,這是我們將要做的。
第三個,我們改進了商品搜索,現在我們按需求和內容搜索,細致化分析顧客的需求,幫助消費者選擇。同時,我們還在十多年前就把與供應商的對接做好了,例如貨款、庫存等等,我們與供應商的預估對接也比較好,不但缺貨率下降很多,而且庫存周轉率也很快。
董輝:對于互聯網變革零售的核心要素,前邊高總的分享中也涉及,能否請高總,給我們一些建議?
天虹高書林:變革首先還是思維模式的一個轉變。我覺得互聯網真正內核的部分,不僅是觸發企業的變革,而是社會的變革,讓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都在發生變化,人與人之間都會更平等,每個人的社會作用可能比工業時代會更廣大。從企業經營來講,我們就要善于去激發,每個人的能量。
互聯網時代能讓我們走向更加人性化,發自內心的人性化�;ヂ摼W時代是要將工業化時代的利己思維轉向利他思維,有了這樣一種轉變,才能觸發內心對所有經營管理模式,業務方式的轉變。
在轉型期,還有一個是我們要注意的,工業化時代很多時候是處于確定環境,可以去論證、去分析,形成方案,做好嚴密的過程管理,來把事情做得很漂亮。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方法適用性明顯下降,因為變化太快,過去制定方案,是要根據某種前提或假設的,而現在,這種“前提”都一直在變化。于是我們應該是明確了大的方向,在核心價值的指引下就趕快去采取適當的行動,快速調整,快速迭代。
董輝:現在用戶主權強化,掌握市場,世界變平了。最后一個問題,想邀請兩位嘉賓,談一下對O2O的理解,對企業線上線下布局的想法。
茂業百貨楊萍:茂業基于現在的業務經營情況,更多從需求的角度看待O2O,去嘗試運用。移動互聯網強調速度、效率,很多時候追求的不是極致的最好,而是不同,我們一直也在講差異化,如何做到不同。
移動互聯網的視角不同,這是一個根本要素,原來是我有商品我怎么營銷給你,現在是消費者需要什么,用什么樣的最有效率、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世界在變,什么不變?他的需求并沒有改變,而滿足需求時我們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和產品,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零售實體店客流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實現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兩個支撐點,一個是成交轉換率,一個是客單價,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和功夫。
云聚輝煌何英:首先其實我認為O2O是一個偽命題。想去做O2O并沒有錯,但應該先做線上,再做線下。已有的線下怎么辦?可以按照原有的方式去做好。線下并不是不賺錢,只是在被線上分流,增長放緩,或者份額減小。其實企業可以一分為二來做,線下保持優勢,但我們要用已經有的品牌、優勢,去爭線上的增量市場。我認為,想去做O2O,或者要去做線上,路徑上有三個點:
第一個就是思維的問題。這里有三個點:1. 渠道扁平化,碎片化 2. 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極度對稱 3.品牌和商品的生命周期極度縮短。這只是表現,背后是有原則的,我們理解了原則就比較好去做了。比如在信息極度對稱的情況下,不能再用原有買賣的模式去想,一元錢買,二元錢賣,這不是線上的邏輯思維。背后的原則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組織、選品以及銷售策略,這是思維問題。
第二個,轉型時,戰略定位問題必須先搞清楚。比如線上線下名稱是分開的,還是統一的,這些關系我們必須先明確。
第三個,才是轉型經營方案的問題,比如你到底是要先虧錢,還是要賺錢,還是要單品賺錢等等,但經營策略也是依托戰略定位的。
2015年,是企業轉型或者彎道超車的一個機會年,這其中最大的成本是時間。我們時間都花在哪里了?企業往往把時間花在了向互聯網轉型時,自身開發、運營、推廣等建設中。實際上,企業應該盡快找到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盡快著手去做,去試,而不應該在建設解決方案。
最后,還有一個互聯網共享理念的理解問題。例如,互聯網做企業,永遠都是股份制,職位再低的員工都有股份。做為傳統企業家,你能接受把你辛苦經營十幾年、幾十年企業的一部分股份,分給剛來的80后嗎?如果你接受不了,那你還是傳統的理念。
董輝:怎么做好線下和線上的融合?缺一不可�;旧峡梢钥闯�,產品內容+線上平臺+線下體驗,形成了零售業的金三角關系。從互聯網思維到互聯網的行動,真正想明白去做不太現實,要邊瞄準邊開槍比較合適。謝謝大家!
(聯商網 諸振家)
- 該帖于 2015-8-10 10:5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