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還需要雙11嗎?
這是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提出的問題。盡管反響很大,但它是個偽問題。因為無論你喜不喜歡、需不需要,雙11就在那里,而且一年比一年辦得火,交易額一年比一年高。
雙11當然有很多問題,比如假冒偽劣、低價傾銷、價格欺詐、物流遲緩、巨頭惡斗等等,可謂一言難盡、罄竹難書,已引起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吐槽。近幾天,一些新聞APP上發布的雙11推廣信息,不管是天貓、京東,還是蘇寧、國美,后面的跟貼都是罵聲一片,“騙子”、“坑爹”、“欺詐”等惡評如潮,說好話的非常罕見。當然,這些“罵聲”是否公正、客觀?也不見得。
在老笑看來,雙11之與零售,正如春運之與春節、旅游之與“十一”,評價再怎么不好,但如果誰要取消春運、取消十一黃金周,恐怕會招致更多反對。這個現象有點像春晚,年年辦年年罵,年年罵年年看。雙11也同樣如此,據說今年雙11第18秒,天貓的交易額就破億,1分12秒過十億,12分28秒逾百億。這說明,雙11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吸引力。
雙11為什么這么火?拋開種種問題,客觀理性地分析,它還是多重積極意義:
首先,低價通殺。
盡管有不少提價打折、明降實漲、有價無貨、限量供應等諸多弊端,但說絕大多數商家、商品是真降價、真讓利應無語病,而低價永遠有吸引力。
有人說富裕起來的國人對低價的敏感度正在降低,這卻未必,富人就不想以更少的錢買到同樣的東西嗎?美國、日本人比咱富有得多吧,那“黑五”、“百元店”不也火爆得不行嗎?沃爾瑪橫行全美、稱霸全球,不也是靠低價為殺手锏嗎?
有人鼓吹基于大數據的定制、小眾消費,但我感覺,可能在相當長時期內,大眾化排浪式、趕羊式消費億依然會是主流。LV、gucci等可以定制,但一瓶可樂、一瓶醬油怎么定制?技術上可能不存在問題,但那成本怎么控制?
事實上,雙11是真正的全品類、全客層經營、高中低通吃,涵蓋了從游艇、無人機、汽車到柴米油鹽在內的幾乎所有消費品,從土豪到屌絲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樣的東西,愿意多出錢買的,恐怕也總是極少數。
其次,節日快樂。
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但中國的節日大多太正式、背負了太多的東西,而國人快節奏的生活、沉重的生活工作壓力需要一些無厘頭的輕松快樂。
國人信基督教的不多,但圣誕節特別火,西方情人節也遠比中國的七夕接受度要高,近幾年,過感恩節、萬圣節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什么?因為它不帶來任何負擔,只有簡單的快樂,或者說為輕松快樂一會兒提供了一個借口。
雙11以前叫“光棍節”,現在稱“購物狂歡節”,不管叫什么,都是“節”,這種沒有什么豐富內涵、固定儀式的“節日”,更容易引起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共鳴。無論是對“光棍”的調侃,還是商家搞出來的娛樂、互動活動,都營造出了輕松快樂的節日氛圍,都給了人們快樂的理由,而快樂本身是有意義的,它是生活的本質,中國人骨子里可是有一種“娛樂至死”的精神的。
再次,玩法創新。
雙11最初就是單純的低價大促,現在的內涵越來越豐富,玩法越來越多樣。有人總結了今年雙11的七個新特征:寡頭化、移動化、娛樂化、O2O化、全球化、金融化、農村化。除寡頭化不太招人待見外,其它的也算與時俱進吧,一些新東西的推出,總會吸引一些人嘗試。而且,巨頭撕逼的看客也不少,罵歸罵,看戲不怕臺高、瞧熱鬧不嫌事大的大有人在。
近幾年,線下實體店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加入雙11的角逐,落了地的雙11無疑更接地氣、更具生命力。雖然線下商家的目的跟線上一樣在于擴銷增收,但打折買減等讓利,都需要華麗的包裝,總伴之以各類活動、各種宣傳推廣,線上線下商家、賣家共同熱炒,雙11的節日氛圍只會越來越濃烈。
中國商家炒作節日的能力恐怕屬世界一流,西方的節日,包括圣誕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萬圣節等等,無一不是經商家熱炒而大行其道,但是,這些節日中,商家投入的熱情、資源、期望可能無一能與雙11相比,這也將注定雙11將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消費節日,沒有之一。
最后,刺激消費。
毫無疑問,雙11對消費的刺激作用無可匹敵。所以,它從淘寶擴大到整個電商界,從線下擴展到陸空一體,從中國走向全球,從最初的5000萬爆增至去年的800億,將美帝的“黑五”甩開了幾條大街。這些都見證這一節日的神奇魅力。老笑預測,全網加線下,今年的雙11交易額破千億應無懸念。
去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電商發展造就了“光棍節”,掀起網絡購物熱潮,是消費增長的一大亮點,要以此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新消費熱點。今年雙11前,李克強委托工作人員致電阿里,祝賀雙11的創舉和成績,問候電商和廣大消費者。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也于此前調研了阿里總部。這都是對11的肯定和背書。
雙11不僅在我國火到爆,也在加快走出國門,今年天貓雙11就打出了“全球購物狂歡節”的旗號,宣稱要服務全球20億人。美國媒體說,“光棍節拯救了中國經濟”。日本韓國社會也開始跟風追隨雙十一消費狂歡。有評論稱,“這將是當代中國為數不多的新經濟輸出成功案例。而全球網購狂歡節的掀起,也反應中國消費者信心的崛起,一個不景氣的經濟肯定無法爆出這樣的生命力”。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雙11非但沒有衰落跡象,而且處于快速上升勢頭。它的興起是一種純粹的市場行為,市場高度支持,商家熱情擁抱,它是一場動員了最廣泛人民群眾的“人民戰爭”,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都得不出它會被終結的結論。
當然,這并不是說雙11很完美、無懈可擊,事實上它的問題非常嚴重,比如吳曉波提到的逼迫商家“二選一”、賠本賺吆喝、寡頭惡斗、爆增的物流造成混亂和資源浪費等,都是事實;吳曉波說,“任何一個商業游戲,發展是前提,共贏是基礎,樂趣是條件,如果局中之人都咬牙切齒、形同死仇,那么競爭本身便味同嚼蠟,失去了君子之姿、商業之美”,這些我也贊成,這些都是雙11之“病”,但這“病”是常見病而非“絕癥”,是“外傷”而非“內患”,雖很沉重但不致命。
本月初,我寫了篇評論,認為“雙11是一場畸形病態的消費狂歡”,雖然對雙11中的一些亂象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評,那意思是說它“病了”,而不是說它“將死”。有病要治,而不是輕易拋棄它,事實上,我也看不到有任何力量能叫停雙11,這既無可能,更無必要,有誰一生病就實施“安樂死”的?
治療雙11之“病”,政府及職能部門、監管部門需要出臺更多的管理制度,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依法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平等的合作環境、誠信的消費環境,要讓假貨無處藏身,讓欺詐無處遁形,讓賣家、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切實維護和保障,這樣的雙11才能稱之為健康。
但現實令人遺憾:在線上線下的競爭中,天平越來越多地向電商傾斜;在與平臺的合作中,廣大賣家不得不忍氣吞聲;在消費層面,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消費陷阱;在宣傳推廣上,圍繞著“老板與老娘”的撕逼大戰低俗惡劣,以丑為美。凡此種種,都使雙11病情加重,誠非我國電商之福,亦非中國經濟之幸。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健康、正常、有序、誠信的雙11,一個真正能放心消費、快樂消費的購物狂歡節!現在看來,這一天的到來注定還遙遠、漫長。
- 該帖于 2015/11/11 16:5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