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過去一周,自打吳曉波拋出“我們是否還需要雙十一”后,大家的討論一直持續(xù)到今天。但細細看了各家觀點,怎么都感覺有種奇怪的味道。大家似乎都在自覺的站隊,要么詬病電商的刷單、假貨,要么直指實體的反應(yīng)太慢。靖安覺得對于雙十一,不應(yīng)該簡單的判定是“要”還是“不要”。他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聯(lián)商專欄《“雙十一”面紗后的思考》相對其他文章顯得客觀了許多。靖安也十分欣賞作者的冷靜與理性。誠然,電商作為一種新生的業(yè)態(tài),從誕生之日起不被人看好,到現(xiàn)在對實體的嚴重威脅,這短短的幾年,讓傳統(tǒng)零售的大鱷們有點不太適應(yīng)。躺著掙錢,趾高氣昂的合作,都養(yǎng)成了慣性的思維,突然要面臨一種新的沖擊,怎么說都不是個味兒。
而電商自身也是相互吐槽,互黑撕逼。畢竟是一個場地內(nèi)競爭,各種陰謀與陽謀,總是令人眼花繚亂,難明就里。
那么究竟應(yīng)該怎樣去看待雙十一?
其實雙十一本身就是一個集中的促銷,至于當天的成交金額、實際退貨率,假貨占比等等,靖安覺得都沒有太大的關(guān)注價值。如同前文作者所說,作為一種促銷,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體,自然各種問題是自然會存在的。反而是雙十一為何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這樣的影響,我們需要思考。他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這也才是我們需要關(guān)注的地方。
首先,雙十一是一劑刺激革新的強心針。
不論是對于實體還是電商,雙十一都有一股巨大地推動能量。過去的實體發(fā)展歷程,經(jīng)歷了長期暴增,再到后期的節(jié)慶促銷,其實也是在經(jīng)歷著時代的變化,更在感受消費者的變化。但隨著科技與社會變化的節(jié)奏加快,固有的模式已然沒有了活力,各種寒冷的冬衣襲擊的實體弱不禁風。但是,如果沒有更有力的外來刺激,謀求實體的“自覺”,恐怕還需要漫長的歷程。即使電商在快速發(fā)展的幾年里,實體真正地改變,也并不多見。而只有當雙十一一個爆發(fā)的增長襲來之際,實體才會感受到對手的可怕,進而被迫應(yīng)戰(zhàn)。如果沒有雙十一的線上火爆,哪里會有實體線下“全場5折”抗衡?
圖片說明:雙十一寧波江東店火爆場景
而至于電商同行,同樣需要在在競爭中成長與改變。共同的市場,唯有更新的策略才能贏得更多的消費群與更美好的未來。在雙十一前夕,蘇寧擁抱了阿里,而京東相擁了騰訊。不論怎樣,這都說明,為了迎接未來市場,電商自身也在積極的找尋出路。
其次,雙十一本身的價值將被弱化,而歷史意義將流傳百年。
馬云在雙十一當天接受央視財經(jīng)的采訪時信心滿滿的喊道:雙十一要做到百年,要超過阿里的壽命。這自然是一個豪邁的宣言。但確實一個值得尊重的想法。對于商業(yè)而言,僅僅從盈利的角度出發(fā),自然難以長久,所謂的格局決定未來。淘寶的成功之處在于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一批中小創(chuàng)業(yè)者的崛起。靖安身邊有很多從事淘寶的個體如今都發(fā)家致富。所以,只有普世的情懷,才能創(chuàng)造宏大的基業(yè)。
圖片說明:馬云在接受央視財經(jīng)采訪時說雙十一要做100年
當年的實體賣場也承擔著合作共贏的使命。消費者的品牌意識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應(yīng)該歸功于KA賣場。不論是從大潤發(fā)推出的藍月亮,還是剛從華潤系推出的威露士,他們之所以能收獲今天的品牌,完全依賴于賣場提供的中間通道。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的推出,是對傳統(tǒng)商業(yè)的背叛。但是商業(yè)里,從來就不是義氣的莊園。
面對今天新的時代,更現(xiàn)實的生存迫使人們?nèi)ミx擇更適合的方式。無法趕上潮流的方式就應(yīng)該革新與拋棄。雙十一當天的銷售價值對社會沒有太大意義,無論是消費的透支疑惑是對體驗的降低,都只是局部而短暫的。更重要的,是他在時刻提醒所有零售企業(yè),永遠都有新的模式值得去嘗試,永遠都有對手在成長!
第三,雙十一在拷問未來的零售出路!
再次回到馬云的豪言,雙十一真的能做到100年嗎?靖安冷冷地回答你:做夢!從來沒有那種模式可以經(jīng)久不變,實體不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你電商就能?即使你現(xiàn)在準備沖擊農(nóng)村市場貨年貨市場,也僅僅是一種局部的革新。反而我們需要回過頭來看看雙十一當天線上與實體的情況。
線上的火爆自不待言,線下的實體不敢寂寞也各地狂現(xiàn)搶購風潮,以此來證明實體存在的必要。其實靖安想說的是,實體有必要如此慌張嗎?實體從來就沒有也不會在社會中消失。線上、線下的各種問題比例是平分秋色,這正暴露出沒有哪一種模式可以完全壟斷與控制整個消費市場。既然如此,那怎么做才是零售未來的出路?
火熱的O2O在死亡名單出爐后似乎偃旗息鼓了一段時間,各路資本當前也是舉棋不定。如此看來,恓惶的還不僅是實體,還有各路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面對這樣的場景,不論是實體還是電商,都應(yīng)該冷靜地埋頭審視過去的歷程,研究消費市場與消費主體。同時,多做一些嘗試進行試錯,向來都說空談?wù)`國,結(jié)果總是知易行難。反觀今年各大實體,除了在資本市場中鬧得火熱,真正在實際行動中做出改變的并不太多。而互聯(lián)網(wǎng)倒是快人一步,雖說效果尚需時間來檢驗,但至少行動起來,就有希望。
如果說實體在上一輪的變革中因為缺少危機意識和偏見失去了一次機會,那么這一次請主動點。未來的零售市場仍然會出現(xiàn)一次主動與被動的抉擇。靖安希望看到的,是永遠不會被消費者拋棄的實體,能扳回一局!
靖安先生- 該帖于 2015/11/18 16:1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