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與實體店“通婚” 未必都會死于“洞房”
電商巨頭,在瘋搶網絡市場的同時,又把一只大腳伸向實體店領域。比如,蘇寧云商全面接收萬達百貨,亞馬遜在西雅圖開了實體店……
這看起來是莫大的自我諷刺。怎么當初號稱實體店的第一屠夫,如今又操起屠刀,干起了自殺的營生?難道“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慣用的自殺式炸彈,也安在了電商身上?
于是有人言之鑿鑿,說電商開實體店是死路一條,并列舉出若干理由。
也有人說,電商與實體店嫁接,是一種逆勢創新,是兩條腿走路,在尋找新的自我平衡。
哈哈,那電商與實體店到底該不該通婚,命運如何?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電商的核心優勢在哪里。通俗的講,我以為其最大的優勢在低成本運行,所售商品價格便宜,次生優勢在腳不出門,就能在門口接貨。缺點是看得見,摸不著,看到的或許與拿到的有差異,弄不好還會攤上假冒偽劣。
實體店的長項,是商品可拿在手里,看在眼里,試在身上。然后再決定是否下單。短處是,商品價格一般會高于網店的30%以上。
實體店的價高背后,是商鋪租金成本居高不下。通常占到經營成本的5-6%。人員薪酬年年見長,已經占到總費用的6-7%。而且這兩項費用都是剛性的,很難壓下來。
實際上,電商就是深刻洞悉了實體店的這個軟肋,才找準位置,快速崛起的。
強勢發展了幾年,已經做得風生水起,大有兩分天下之勢的電商,難道今天要轟然倒下?
事情并沒有如此簡單,更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末路。
下面是我與一位黃鉆級網蟲問答錄節選,通過她,或許你能體會到,些許網店的市場基礎。
問:幺妹,你在購物網上的黃鉆級,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他們對我購物金額大和經驗多的一個信任級別。
問:具體金額有多少?
答:三年我花了九萬多元,也偶爾給父母和妹妹捎帶點。
問:在網上都買些啥,能花這么多錢?
答:啥都買,小到東北的黃豆,臨潼的石榴,秦嶺的獼猴桃,新疆的哈密瓜,大到智能掃地機,汽車輪胎等。
問:攤上過假貨沒有?
答:至今還沒有。買之前就要到皇冠和鉆石級店鋪上多看看,有些顧客評價,也很有參考價值。
問:那是你運氣好嗎?
答:倒不是,也有買回來的衣服,不合身時候。但退貨很痛快,從沒打過麻煩。有時感覺,比去商場退貨還順當。主要是他怕你給差評,網上的評價很厲害,很透明。
問:網上購物,一年下來占你總花銷的多少?
答:沒仔細算過,大概有一半多。
問:你覺得網上購物還有那些應該做得好一些?
答:賣衣服和大件商品,最好有個樣品店,讓大家看一看。這樣就能減少退換貨。
以上就是我與“剁手黨”一族的對話,或許她偏向于網購,或許反映的多是正面東西。
當然,網購遭到更多抨擊的是假貨泛濫。
其實,把假貨拒之于網店門外,不是不能為,而是不為也!
記得改革開放之初,集貿市場和商場商廈到處充斥著假冒偽劣,假貨甚至都走出了國門。
可隨著政府管理和市場管理的深入,實體店的假貨已經越來越少了。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政府加大對網店監督,互聯網提高門檻管理,假貨毒瘤,就一定會得到抑制,直至鏟除。
至于電商所開的實體店,究竟長什么模樣,是單純的樣品展示,還是以銷售為主,抑或兩者兼有,實踐才剛剛開始,社會各界應給予包容和開放的態度才是。
雞蛋,從外敲開是食物,從內拱破是生命。
業態也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沖破是成長。
如果坐等別人從外打破,那么電商就有可能成為別人的食物。
沖破原有束縛,嫁接新的業態,就可能走向重生或新生。
由此看來,電商與實體店的通婚,言其必定婚姻美滿,白頭偕老,可能為時尚早。但說他倆一定是水火不容,戴天不共,必定是死于洞房的一對短命鬼,恐怕就更無實踐依據。